去看《银河补习班》点映之前,我的内心是忐忑的,相信你和我一样,也曾被《恶棍天使》、《分手大师》伤害过,以致于猜想这次邓超是不是还要坚持夸张地搞笑。
但神奇的是,邓超和俞白眉这次竟然克制住了,老老实实讲了一个朴素的故事,我的一个朋友看完《银河补习班》后发感想给我:这是他俩最真诚的一次了。
嗯,是的,大概率他俩要凭这部电影颠覆观众对他们这个组合的印象了。
以前邓超和俞白眉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中心思想,这次不但有,而且很明确,是一个在当下中国宏大又现实的话题:家长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对他们好?
为了讲清楚他俩是怎么突然转性的,必须要作少量剧透。
少年马飞有一个既让他骄傲又令他丢脸的爸爸,马皓文是位优秀的桥梁工程师,也是个阶下囚,因为入狱,缺席了马飞从小学到中学最宝贵的七年。
由于家庭原因,马飞学习成绩全班倒数第一,爱看金庸的小说,常常旷课,被教导处阎主任喝令开除,出狱了的马皓文与阎主任打了一个赌:假如马飞能在学期末考入年级前十,他可以继续求学。
从此,马皓文开始自己辅导马飞。
以现在的眼光看,马皓文的教育理念是超前的,他实在不像那年代的爸爸。他认为将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比考出好成绩更重要,因为职业才是长远的奋斗目标,而不是读了什么专业,有没有过四级。
在电影里,他经常问马飞,以后想做什么。当马飞回答,妈妈告诉他要考清华北大否则就要卖煎饼果子时,马皓文对儿子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人生就像射箭,梦想就像箭靶子,如果连箭靶子也找不到的话,你每天拉弓有什么意义。”
映后俞白眉出来交流的时候讲到,这是他的真实体验,他自己成绩蛮好,考上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计算机软件专业,但大学期间面对这个不喜欢的专业茫然又痛苦,直到他当了编剧,才找到了乐趣。
这是很多学生都经历过的吧,高考时为了考上心仪的学校,或者为了将来好就业,随便选了个专业,毕业后想尽办法从事与该专业无关的工作,很多孩子是在大学毕业后才明白自己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老师说期末考试是马飞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马皓文说:不,没有什么最重要的时刻。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应是该均匀地散布在他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马飞担心他考不到前十名要被开除,爸爸说:忘了这个考试,输了就输了。他在老师不准假的前提下,偷偷带马飞出去旅游了半个月,看孩子一直期盼的航模展,天也并没有塌,父子俩还因为这次旅行获得了最惊心动魄的一刻。
爸爸教马飞学的是思想和方法,而不是知识,这个理论在关键时刻救了马飞的命。
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明天要讲的,复习昨天讲过的,马皓文认为根本没必要,他反对让孩子学习到深夜,他说这样孩子身上那根学习皮筋迟早要疲掉,当马飞问爸爸他是睡觉还是看书,爸爸让他自己决定。
这段让我想起我有个高中同学,学习特别刻苦,每天熬到夜里三四点,早上六点多又得起来上早自习,有天太累了,他骑车撞到了一辆公交车上,万幸是静止的公交车,结果是他把人家车灯撞碎了,他没事。老师还把这事当作正面例子宣讲,那个同学如此自觉,学习成绩依然中不溜,因为这种苦读的效率极低,人都是昏沉沉的。
曾经和朋友讨论过一个话题:基础教育阶段,智商的作用到底占多大比重?是不是只有高智商才能考上好大学?智商肯定很重要,是因为聪明的孩子可以通过试错和调整,摸索到对自己来说效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但普通孩子如果遇到水平高超的引路人,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这就是教育的意义。
家长们总寄希望于老师去管教孩子,但马皓文很早就认识到,家长的身教才是决定孩子人生走向的,一个爱看电视爱打麻将的家长,却强迫子女每天练琴四小时念英语三小时,是不是太宽于待己严于律人了?
片中有处一带而过的情节,马飞工作之后,马皓文自觉不再介入儿子的生活,不到他工作的地方去看他,很难想象这是个50或者60后父亲能做到的,或许和年代无关,没有控制欲的父母在哪个时代都是稀世珍宝。
我根据片中的细节推测出马飞大概出生于1985年左右,电影展示了他出生后的很多时代元素,里面不但有无数那年代的老歌联唱,比如《弯弯的月亮》、《好大一棵树》,以及张国荣,还有风云汹涌的90年代:1990年第一次在北京举行的亚运会、
97年香港回归、1998年洪灾。。。。
一个小男孩的心路历程与国家大事很巧地融合在了一起,而且与剧情确实有关联,有种看中国版《请回答1988》的感觉。
大时代之外,校园里的很多细节也高度还原了。现在的学校可能不会这么残忍,但70后有个统一噩梦叫“红白榜”(或者红黑榜),电视剧《16岁的花季》里探讨过这个话题。学校会把班级前十名和后十名分别用红榜、白榜贴出来,目的是鼓励先进生,刺(羞)激(辱)后进生。
影片中的阎主任就直接了当管马飞叫坏学生,他像极了我高中时的班主任,会在上课时悄悄走到后门,从门缝里窥探学生们有没有在认真学习,看到有讲话的就冲进去把学生拎到讲台上。
可是这样的阎主任,你并不会觉得他是个坏人。当学生们在高考完把试卷和课本撕得如雪花纷飞时,他满脸慈爱地对教委领导解释:这是孩子们惟一的释放。
阎主任的设定是农村苦孩子出身,依赖考试进了城,有了不错的工作,所以他才会笃信考试改变个人命运。
阎主任在电影中和马皓文有过几次辩论,他负责代表应试教育那一方发声,比如上图中提到的这句,“不上补习班,他们一定会被淘汰”,相信中国家长听到这些话,都会认为是掏心掏肺的大实话。
或许这正是观众有疑问的地方,目前来看,高考仍然是相当公平和穷家孩子惟一的上升通道,虽然随着阶层固化它的价值会逐渐缩小。
邓超是学渣,俞白眉是半个学霸,他们都没有完全依赖高考,是因为70末80初人遇到了改革开放后的阶层流动,有一部分人可以通过行业爆发比如互联网和影视业,使自己的努力获得超值的回报。
如今,望子成龙的父母可以通过让孩子出国和参加各种兴趣班拥有更多资源,不用一味苦读。我周围的朋友们会每周给孩子们报五个以上的特长班,从冰球到芭蕾,他们告诉我:孩子主动要求上,也不是因为喜欢,而是所有的小朋友在学,不学的话没有社交圈,会被排挤。
说得原本坚定信念不逼孩子上兴趣班的我都懵了,即便是佛系父母,也会担心孩子的阶层下坠。或许有人还记得18年前影响了很多家长的一本书《哈佛女孩刘亦婷》,封面上赫然写的是“素质培养纪实”,很多家长因此也训练自己的孩子学刘亦婷手抓冰块直到把手冻紫这种所谓的意志磨炼。
但事实上那时的北大比哈佛难考,刘亦婷父母是较早的中产阶级,在她中学时有财力让她去美国参加夏令营,从而认识美国议员做她的推荐人,又让她用应试教育般的备考,准备了一套中美友好的说辞,这才是她考上哈佛的关键,而不只是她父母提倡的以分钟为单位的学习计划表。
另一个不走应试教育之路的虎爸——郎国任,只因为郎朗参加了学校的排练,少练了两小时琴,他就逼郎朗吃药和跳楼,就连最严厉的老师都无法赞同这种教育方法。
▲截图自郎朗的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
这两个“素质教育”代表,让千千万万的虎爸虎妈有了盼头,有了标竿,让千千万万的孩子没有了童年。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身是难分高下的,重要的是使用者的目光是延长至孩子的一生,还是帮TA赢得某一节点便宣布胜利。
大多数家庭也不会在哪个方向上走极端。普通家庭的现状是更依赖应试教育,有时也是无奈之选。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信心为孩子传道受业解惑。即便高知父母,也有很多被裹挟在高强度的工作里,能分给孩子的精力着实有限。
对于教育方式之争,俞白眉没有非黑即白,他对观众说:他没有办法批判阎主任,他也没有办法说清楚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孰对孰错,他的电影不是来解决问题的,只是提出问题。
有这种想法蛮难得的,电影工作者不是救世主,这种延续了数代人与全球化的难题,一两个人是找不到完美答案的。但是我会羡慕邓超和俞白眉的孩子,他们应该很快乐,快乐的原因不是因为提前获得了向上的通道,而是拥有一个宽容、鼓励独立思考的父亲。
▲邓超在微博分享儿子等等的日常
今天是父亲节,网上有很多文章夸赞父亲,但评论却常常翻车。记得最惨烈的一次是《人民日报》发了个微博问网友用什么形容词形容父亲,结果收到的反馈都是负面的。很多人说自己是“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的产物,日常生活中几乎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
《银河补习班》里马皓文有一次对儿子道歉时说,我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也会犯错。站在广大父亲们的角度也是一样,他们也是第一次做父亲,很多人沿袭传统的思维惯性,认为在外挣钱就是对家庭负责,也许他们只是没有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想做好父亲而不得法。比起一味指责,大家一起去讨论到底什么是好爸爸也许更有效。
电影的后半段,马飞成长为一个世俗意义上非常成功的人——不仅仅是钱上的成功——但剧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当马飞要在父亲的清白和自己的职业关口中做出一个选择时,他的选择是。。。。
让父亲受委屈。
这时候爸爸说:马飞,你证明了我的教育是失败的。
全片最大的意外就是这一段了,我在想:导演一定非常矛盾,才会想出这么一个情节。在父亲皆尽可能的健康明亮的素质教育之下,马飞还是没有长成一个完美的、不犯错的人,他很优秀,但他也有自私的小算盘,这是一个真实的人。这一段提升了整个电影的格局,使它不仅仅是部父爱教育片。
它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不少经济学家证明过人的智商和学习能力大部分是先天决定的,后天因素微乎其微,但他们宣布完这个发现之后,还是给自己的孩子报了大量兴趣班。
一个人、一件事、一段历史没有办法简单地呈现,如果人类不是这么复杂纠结,也不会成为这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这也是电影的魅力,一部电影能用几百字说清楚的话,它就不是好电影。
今天《银河补习班》发布了一则短片,记录了他们的一场宣传会。会上邓超和俞白眉组织大家分享一个和父亲相处的瞬间。其中有一位工作人员哭着说,他羡慕大家都有个好爸爸,他初中和爸爸打过一架,两个人至今没有和解。过节他在家庭群里发红包,哪怕标注了“给爸爸”,他爸都不会去领。他至今没有勇气坐下来和父亲聊聊,问问他为什么不喜欢自己。
大家都说完后,邓超总结说,父亲和孩子之间不表达是一个特别普遍的问题。然后他回头安慰这位同事:会和解的,而且千万不要等到父亲不好的时候,才去尝试和他解开心结。
对于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好这个问题,《银河补习班》没有给出明确的判断。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如何做父亲、如何做子女,都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如果你对父子关系有困惑,不妨趁着今天,和父亲、和孩子敞开心扉聊一聊,自己主动去做那个促进彼此理解的推动者。当有人愿意去提出和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一代一代的父子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