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时候男女授受不亲,林黛玉为什么还要去大观园和和贾宝玉同住?
优质回答:
我粗粗的看了几个回答,大多是批评题主的,其实题主问的并不错,也不是题主太龌龊,这只是贾府里没有尊重当时的社会法则,但是板子不应该打在林黛玉身上,也不应该打在贾宝玉身上,而应该打在决策者身上。
在封建时代,确实讲究男女授受不亲,而且讲究男女七岁不同席。让贾宝玉和林黛玉同住贾母碧纱橱内外,也确实不合规矩。贾宝玉与众姐妹住在一起,也是不合规矩。虽然大观园很大,并且各处院子有的相距相当远。但无论如何都是不合规矩的。
我们不要说当时的贾宝玉和林黛玉才七八岁,才相当于现代的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毕竟他们生活在封建时代,我们就要用封建时代的标准去衡量他们,如果我们用现代的眼光去研究古代的人,那么你就会发现,古代的一切都很让人不解。所谓到哪山唱哪歌,研究哪一个时代的 作品,就应该用那一个时代的法则。
以上都是题外话,下面我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男女授受不亲,贾宝玉去大观园住了,为什么林黛玉还要到大观园去住?
一,林黛玉住到大观园是贾元春的安排,住与不住,林黛玉做不了主。
封建时代,本市应该注重男女大防的,是贾宝玉却一直在内帏混,这是不符合社会法则的。林黛玉初到贾府的时候,王夫人曾经提醒林黛玉不要理睬贾宝玉,林黛玉就曾经向王夫人说过,她以后应该只与姊妹们玩在一起,与贾宝玉是见不着面的。而袭人也曾经向王夫人建议,应该把贾宝玉从大观园里挪出来的。这件事林黛玉做不了主,袭人更做不了主。而能够做主,的确有不理不问,放任贾宝玉混在女人当中。这其实是贾府的错。
林黛玉只不过是贾府里一个寄居的小孤女,捧人家的碗,看人家的脸,在贾府里根本没有林黛玉说话的份儿。林黛玉住到大观园是贾元春的安排。
二,大观园相当于一个村庄,这个村庄里有假山假水,有红花绿草,如果不是有一个贾宝玉,就相当于是一个纯净的女儿国。因为其他男子是不许进去的。在这个女儿国里有很多的人家,这些人家不仅仅住着小姐们,还住着丫鬟婆子们,每一户都住着二三十个人。比如紫菱洲,秋爽斋,怡红院。潇湘馆等。有的人家距离还非常远。
三,在大观园里,不仅仅住着贾宝玉,林黛玉,还住着其他的姐妹们。贾宝玉住在名为怡红院的家里,林黛玉住在名为潇湘馆的家里。薛宝钗住在名为蘅芜苑的家里,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李纨等分别住在不同的家里。
所以,虽然古代男女授受不亲,有贵妃的命令,有优美的环境,有众姐妹的共同入住,林黛玉住进大观园也不算是什么违反社会法则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
宝玉黛玉虽都住在大观园,但宝玉住怡红院,黛玉住在潇湘馆,相隔有围墙,花园,路间在,各是各的院落,各有各的所在。
他们各人有一二十个丫头,奶妈,仆妇,围着转,宝黛见面时,把他们一举一动都看在眼前,虽说是男女少年表兄妹,宝黛交接都有分寸,只谈诗作画,只有情趣在,兄妹情份在,决没有超出了男女大妨乱来,这点,現代人不必去担心什么宝黛”男女授受不亲“出意外。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红楼梦》的爱好者,我的解读或许很肤浅,很幼稚。所以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或者给你造成了不好的感觉,请多多指教,我也会虚心接受。
中国古代在男女问题上是很严格的,认为男女授受不亲,未成家的男女绝对要避嫌,所以很多夫妻都是在新婚之夜才第一次见面。而且当时还给新郎官一个特权,就是掀盖头。设想一下,新郎官送走了客人,醉醺醺的来到洞房,只见洞房里红烛高照,新娘子红纱盖头,真是激动啊。于是赶紧拿过喜秤,迫不及待的就要调开盖头,看看自己的新娘子长得怎么样。
在这里咱们普及一下这个喜秤,古人认为用秤杆挑盖头寓意一龙挑凤、龙凤呈祥的意思。还由于秤杆上的星星暗合天干地支,用以挑盖头大吉大利,更是称心如意。当然现在是用不着了,世界昌明,结婚前何况仅仅是见面呢!
话题有点扯远了,言归正传。说到男女大防,在古代有很多例子。据说在医生嘴里有句老话叫“女病难医”,“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女人”。在古代,医生给女病人看病是很麻烦的,因为古代看病讲究“望闻问切”,这个“切”就是号脉。就是说医生在给女人看病的时候,不能号脉,或者说手不能直接接触女性手臂。所以有些医生会用手帕包住女病人的手腕再号脉,所以使得看病水平大打折扣。更不可思议的是还有悬丝号脉的说法,这就有点夸张了。但是重点就是男女不能随便见面。
春秋时期有个叫鲁国人叫颜叔子,自己独居一室。有一天晚上,有个女人来投宿,颜叔子为了避嫌,不得不整夜举着烛火站在院子里,以证实他们的清白,人们尊称他为“鲁男子”。古代很多正人君子,他们的高贵之处就是不毁人清白,我们实在是应该学习一下的。
有首古诗,是这么说的: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说的就是男女授受不亲的事情。
在《礼记?内则》记载说,“男女七岁不同席”。这个其实就有点过了,那么小的孩子还不懂事呢。由此可见,古人对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是很执着的,看的非常重要。
回到《红楼梦》里,对男女授受不亲也是看很重视的。在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贾珍想请王熙凤协助料理,于是到上房来找凤姐。当时那天不是正经日期,亲友来的少,只是几个近亲的堂客,包括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和合族中的几个内眷。听到下人说珍大爷来了,唬的众婆娘往后藏之不迭。这时候明,贾府在礼仪方面一向看的还是比较重的,包括族中的婆娘都不能随便见爷们的。
第六回刘姥姥来见凤姐,正聊着呢。忽然听说贾蓉来了,刘姥姥当时的状态是做不是,立不是,藏没处藏,躲没处躲,真是慌得不行。这也是因为刘姥姥懂得自己应该是要避嫌的,即使一个是老太太,一个是小少爷,但是按理也要躲避的。
第二十五回,贾宝玉和凤姐被马道婆算计,凤姐更是手持一把明晃晃的钢刀,见鸡杀鸡,见狗杀狗,闹得人仰马翻。这时候,薛蟠忙的够呛,又恐薛姨妈被人挤倒,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这时候忽然看到了林黛玉,立即酥倒在那里。
这段话透露了几个信息,首先是怕薛宝钗被人看见,要是放到现在,美女恨不能被全世界瞧去。这也就说明,薛宝钗是不怎么出门的,所以其他小姐们也一样,这就是因为男女授受不亲,所以女孩子不能随便见外人,甚至包括自己的亲戚。
另外,故事发展到了这里,看薛蟠的状态,竟然还是第一次见到林黛玉,真是不可思议啊。按理说,亲戚邻居的住着,而且宝钗和黛玉关系那么近,怎么黛玉薛蟠竟然没见过面?看来薛蟠是肯定没有进过大观园的吧?其实这也就是当时的真实状态,就是男女大防是个大问题,必须严格遵守。
其实题主的意思并不是说林黛玉和贾宝玉住在了一起,只是说住在同一个园子里。那么问题来了,贾宝玉怎么就那么特殊的,感觉在小说里,最活跃的男人就是她了,谁都可以见,而且更夸张的还是姐妹们日夜厮混在一起,小时候也是曾经和林黛玉一起睡一张床的。那么在男女授受不亲的那个时候,他为什么可以这样呢?
首先,林黛玉等众姐妹和贾宝玉住在大观园是贾妃的意思,这是不可以违背的
在第二十三回,贾妃省亲之后,一日在宫中忽想起大观园中的景致,知道在自己幸过之后,贾政必定会封锁,不让别人进去。又想到家中的几个姐妹能诗会赋,如果叫她们住进去,必不会使佳人落魄,花柳无颜。又想到宝玉自小在姐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如果不让他进去,怕他冷清,不畅快。从而使贾母王夫人愁虑。于是传旨,这样林黛玉等众姐妹和宝玉才住进了大观园。
这个姐姐,对宝玉这个弟弟的关爱真是让人羡慕啊,而且考虑的事无巨细。书中有交代,因为元春比宝玉大很多,所以自小宝玉是被这个大姐带着的,而且元春还教了宝玉读书识字。所以其实这个姐姐就是和母亲一样的。如果放在现在,肯定会是一个“扶弟魔”。
这个姐姐时刻照顾着宝玉的情绪,看到弟弟进步了就高兴,看到不好,就时时督促。曹公在行笔的时候,透露出的元春对这个弟弟的疼爱是让人羡慕的。
省亲的时候,没看到宝玉,就问为什么宝玉不在?这话其实很奇怪的,按理说,男女大防,上下尊卑的道理她是懂得的。在那个场合,没有特别的旨意,宝玉是不能出现在那里的。所以一听到别人说宝玉未敢擅入,就立即叫人传进来。见面行过礼后,就携手揽到了怀里,又摸着宝玉的头说长高了很多,一时竟然泪如雨下。从这里可以看得到,元春对宝玉的感情真是至情至厚至深啊!
所以说,林黛玉等众姐妹并贾宝玉搬到大观园是元春的旨意,正是因为他对宝玉的疼爱,使得她无视这条规矩。
其次,贾母对宝玉和黛玉二人的疼爱和关心
我们都知道,贾母是宝黛二人的坚定支持者和守护者。同时,贾母对二人的疼爱和关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自小他俩就住在贾母处,二人同吃同住,关系亲密,所以贾母对这个什么男女授受不亲肯定是无所谓的。
宝玉挨打之后,看看贾母的表现,那真是快要把她的命要了去。
“你原来和我说话!我倒是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母亲这话,我做儿的如何禁得起?”贾母听说,便啐了一口,说道:“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你说教训儿子是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
贾母便冷笑道:“你也不必和我使性赌气的。你的儿子,我也不该管你打不打。我猜着你也厌烦我们娘们。不如我们赶早离了你。大家干净!”
贾母又叫王夫人道:“你也不必哭了。如今宝玉年纪小你疼他,他将来长大成人为官作宰的,也未必想着你是他母亲了。你如今倒不要疼他,只怕将来还少生一口气呢。”贾政听说,忙叩头苦道:“母亲如此说,贾政无立足之地。”贾母冷笑道:“你分明使我无立足之地,你反说起你来!只是我们回去了,你心里干净,看有谁来许你打。”
这祖母真是没的说了,宝玉真是要感谢僧道二人,给找了这么一个好地方来投胎。贾母骂贾政的话,听着都觉得其实有点无理取闹,但是听着舒服。其实宝玉该不该打?我觉得是该打的,真是应该狠狠教训一番,金钏儿的死其实和他有莫大的关系,都是他的行为不检点造成的。但是看贾母的胡搅蛮缠还是很可爱的,一个溺爱孙子的和蔼祖母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之后,贾宝玉和林黛玉狠狠的吵了一架,宝玉又把玉给摔了,林黛玉也把穗子剪了。贾母看到他两个生气,本想趁着薛蟠生日看戏给说和说和,结果他俩都不去,贾母气的抱怨,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话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其实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充分表现出了贾母对二人的溺爱,贾母是很倾向于“木石姻缘”的,在林黛玉住进大观园这件事情上,她是完全没有反对的理由的。她一心的只是盼着二人好,两个玉好了,她也就好了。
最后,在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起入住大观园这件事情是作者的经历,也是作者的苦心
这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现在很多红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作者描述的红尘世界,其实也是他曾经生活的世界,其中宝玉的种种也是作者的种种。
宝玉有一种奇怪的理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种秉天地正邪二气孕育的宝玉,如果没有把他放在脂粉堆里才是奇怪呢。
正如作者说的,“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作者一开始就说的很清楚了,正是因为在那样一个环境里,他才可以细细考较所见过的女子,她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是作者创作的源泉。
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说贾宝玉那样一个男子,混进了女人堆里,以及她对女性的崇敬爱慕关心等等,并不是作者的本意。作者只是通过这些手段创造一种“梦幻”的情景,也许作者心里的大观园里的一众男女其实并无男女之分。
开篇作者一直在强调“真相幻象”,什么“梦、幻”等等,才是作者的本意。如果我们纠结这个事情,就是忽视了作者的苦心。那我们就和贾雨村在智通寺里的经历一样了,看到的全是假象。
《红楼梦》其实是我读过的最艰涩的书,总是感觉很多问题,有时候好像是看懂了,但是仔细一想又不知所云。目之所及,只是男男女女你来我往,嬉笑怒骂,世态风情,一切都像过眼云烟。其实如果没有第一回,可能看起来还简单一些。更或者如果没有看到那些脂批,那也很好,当做一个爱情故事来理解也不错。看得多了,反而更加的感觉云山雾罩。这本书我实在是没有看明白,所以回答的自己也感觉比较牵强,我只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申明一件事情,不是林黛玉搬到大观园与贾宝玉同住,而是贾宝玉搬到大观园与迎春、探春、惜春、林黛玉、薛宝钗等姐妹一起同住。
再来回答,古代男女授受不清,贾宝玉为什么要与姐妹们一起住在大观园中。
贾宝玉从小在内帷厮混,情况比较特殊
贾宝玉衔玉而生,一出生就自带光环,从小就是家中团宠。特别是贾母,把他从小带在身边,既得到长姐元春的亲自教养,又与迎春、探春、惜春等一起厮混着长大。林黛玉和薛宝钗来到贾府后,亦是如此。
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他们搬到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大约只有十三岁,年龄比较大的薛宝钗也只有十五岁,像林黛玉、探春、惜春等人年龄更小。因此除了已婚守寡的李纨,贾宝玉与一众姐妹只是一群十几岁的未婚少男少女,正处于天真烂漫的年纪。再加上贾宝玉与姐妹们从小感情深厚,他们在一起时并不需要太避嫌,所以同住大观园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大家在园中各有住处,行止坐卧并无不妥之处
贾宝玉与众姐妹虽然同住在大观园,但每个人都住在园中不同的地方,且各自的住处如怡红院、潇湘馆、薛宝钗等都有一定的间距,客观上让贾宝玉与众姐妹宝钗了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了一些尴尬。
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中,贾宝玉迷糊间拉着袭人说了一通对黛玉的肺腑之言,袭人被吓得魂飞魄散,害怕将来会有不才之事。宝玉挨打后,她就像王夫人建言,最好让宝玉搬出园子。
这样的话看似有道理,然而无论是宝玉还是林黛玉,或者是薛宝钗,每人身边都配备了一大群丫鬟奶妈之类的,且身边经常跟着一群人,行止坐卧都有一定的规矩。即便要发生什么不体面之事,也没有机会。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贾母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
所以,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处,且每人身边都有一大群丫鬟婆子伺候的情况下,宝玉一个男性,即使与姐妹共同住在大观园,也是讲规矩的,所以没什么不方便之处。
元春亲自下谕 贾宝玉与姐妹一起搬到大观园读书
大观园原本是为迎接元春省亲而建,然而元春只回来了一个晚上就回宫去了,下次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元春回宫后,知道以父亲贾政的性情,必然会将园门禁锁,导致园中景致寥落,无人欣赏。她想起家中有几个会写诗作赋的妹妹,便让她们搬到园子里去,方不辜负园中好光景。她又考虑到贾宝玉从小喜欢与姐妹厮混,如果他不搬进去必然心里不畅快,于是就让他也搬了进去。
却又想到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若不命他进去,只怕他冷清了,一时不大畅快,未免贾母王夫人愁虑,须得也命他进园居住方妙。想毕,遂命太监夏守忠到荣国府来下一道谕,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元春虽是贾家的女儿,但已是皇妃,与贾家算作君臣关系,即使是贾母、贾政夫妇也要遵从她的谕令。她下的这道谕令,无疑是给了贾宝玉一道通行证,让他名正言顺地住进园中,继续与姐妹们待在一起。
贾宝玉住在大观园,是《红楼梦》创作的需要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点明,这部书旨在为闺阁昭传,大旨谈情。为了更好地写好这个故事,他在书中专门为女儿们创建了一座大观园。这座大观园如同人间净土一般,很少受到外界的侵扰。
贾宝玉的人设是爱护一切美好的女孩儿,喜欢与女孩子们一起厮混。如果姐妹们都住进了大观园,他还住在外面,他就没什么机会与姐妹们经常接触了。这样就无法体现出宝玉对女孩子的关心爱护,以及他与姐妹之间的感情,导致宝玉人设崩塌。因此只有让宝玉继续和姐妹待在一起,作者才能继续把他的人设顺利地保持下去。
《红楼梦》中的主线故事主要发生在大观园,贾宝玉是这个故事的主角,需要深入地参与进去。如果只让姐妹住大观园,宝玉就会脱离故事主线之外,导致故事无法顺利开展。
由此可见,无论是为了保持贾宝玉的人设,还是让故事顺利地进行,贾宝玉都必须住进大观园,与姐妹上演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所以,宝玉住大观园也是作者的意思。
结语
宝玉住进大观园,既是元春成全他与众姐妹之间的感情,又是故事设置的需要。虽然当时封建礼教严苛,但以整本书的氛围来看,并无不妥之处,而且十分顺理成章。所以,即便当时有男女大防,贾宝玉还是可以住在大观园中与姐妹玩乐。
其他网友回答
岂止是大观园,还在一个屋里(分内外间)住过呢。
岂止是一个屋,还在一张床上躺过呢(说“香玉”故事的那次)。
有什么关系?刚来贾府的时候,黛玉只有六岁,宝玉只比她大一岁。让六七岁的小男孩小女孩“授受不亲”,是太龌龊了,还是太谨慎了?
长大以后?嘿,还没等长大呢,袭人就建议王夫人,找个借口变个法子,让宝玉搬出园子来了。
王夫人迟迟没有动作,因为她觉得宝玉还小。事实也的确如此——七十八回写《芙蓉女儿诔》时提到,晴雯十六岁。“寿怡红”时提到,晴雯、袭人同岁。“初试云雨情”时提到,袭人比宝玉大两岁。
这样算来,晴雯死的时候,宝玉才十四,黛玉才十三。十三四岁的小男孩小女孩,有众多丫鬟仆妇的陪伴照顾,住在一个大院子的两个不同小院子里,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