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为什么要写卖炭翁 白居易在卖炭翁中揭露了什么的现实

网友提问:

你觉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凄惨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中写的卖炭翁境遇很凄惨。

一、 《卖炭翁》的写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安史之乱平定四十三年后,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白居易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下层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

为什么大唐盛世会出现这样的悲惨局面呢?原因就是安史之乱后,整个社会呈现荒凉的状况,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之中。藩镇不服朝廷管理,各自割据,实行自主管理,税收有的不入宫里,朝廷,甚至骄横称帝,称王,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安史之乱后大唐进入了衰败期。 韩愈《顺宗实录》中曾具体记载过一位农民用驴子驮着木柴到城里去卖,宦官见了口称“宫市”,只给了几尺绢,就把木柴抢去了,还要夺走他养家糊口的驴子,农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殴打了为非作歹的宦官。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次内乱动摇了大唐根基,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让我们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奋发向上、积极恳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原文:《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三、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以上回答如有不当请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伐薪南山千般苦,

全家靠炭填饱肚。

谁知官差抢了去,

居易愤书卖炭翁。

其他网友回答

《卖炭翁》是描述卖炭翁悲惨遭遇的。的确很凄惨啊!

通过卖炭翁的悲惨遭遇的描述,由卖炭翁的个体描写上升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本质,讽刺并鞭挞了腐杇没落的统治下,社会无比的黑暗现实!

辑录唐·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整首诗描写卖炭翁的艰辛历程。

从开始伐木、烧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脱脱的一个"炭人",写出了劳动无比的艰辛。

在那荒芜人烟、豺狼出没的南山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地一斧一斧"伐薪",又一窑一窑的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的炭啊!每一斤都渗透着卖炭翁的心血,他的生活来源就靠这些炭,这是他凝聚的希望!天寒地冻的身上还穿着单衣,心中好不悲凉,又怕烧来的炭,卖不出去怎么办!

穿的吃的就这一身,"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再卖不出去只有冻死饿死,可见社会无比黑暗,己被剥削得贫无立锥、衣食无着落的地步!

巴望拉一车炭出去卖个好价钱。"牛困人饥日己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虽然人饿马困,在泥泞中跋涉,心里还是挺高兴的,这一车炭对他来说就是希望!

正在高兴之余。突然,"翩翩"来了两个宫里人,趾高气扬的把他的一车炭给强力拉起走了,称是皇帝派来的两员太监,只留下"半匹红纱一丈绫"。强抢明夺,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呀!

卖炭翁辛苦到头来还是一无所有。

整首诗便把当时挣扎在,饥寒交迫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露出来!

卖炭翁的遭遇,就是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一个缩影。

其他网友回答

自己的理解,不知道正不正确。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卖炭翁自身矛盾的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2.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3.两份商品价值的对比:

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绡一丈绫

其他网友回答

《卖炭翁》的结尾“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个贫苦人的心思。就这一句,就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的凄苦,以及个人生命的卑微。

宛如今天,那些在工厂上班的人,明明工作已经很累了,却还盼望着加班。因为只有加班,才能多拿一些钱,多给爸妈买几件衣服,多给孩子买几本书。

可怜天下父母心,卖炭翁为什么在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时节去卖炭,不就是为了能够吃上一餐饱饭,穿上一件暖衣,为了一个小小的目标,他付出了多少心酸,读来怎不令人心痛?可结果呢?他的炭被抢了,连同他维持生存的大车,和那匹陪伴了多年的老牛。这是生命的重度打击,没有了炭,还可以再烧,没有了牛和车,这就将他逼上了生命的绝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