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不按套路出牌”

点击蓝字关注“老记说事”
在赵本山的《卖拐》系列小品中,屡屡被“忽悠”受骗上当的范伟指责赵本山“不按套路出牌”,引起不少观众的共鸣。用“不按套路出牌”来谴责做人不讲道德,不仅可以理解,也切中时弊;而在小品创作上,这种“不按套路出牌”,恰恰又是制造包袱和笑料的大可肯定的艺术手法。倘若用在写文章上,这种“不按套路出牌”恰恰是文章成功的法宝和秘诀。
老作家沈从文曾把这种写文章的“不按套路出牌”说成是写作手法的“调皮”并大加赞扬。他在教儿子写文章时说:“你做人要老老实实,但写文章就是要调皮”。“调皮”者,狡猾、不驯服、不听话之谓也。用在写文章上,就是指不拘一格,别开生面,出人意料,创意独特,脱俗创新等。有人谈到“调皮”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时说:好文章有各种各样的好,而会“调皮”是其重要一好;丑文章有各种各样的臭,不会“调皮”是其重要一臭。可见,写文章不可像做人那样老实巴交,而要有一点“调皮”才好。不会“调皮”的循规蹈矩的文章,大半是“臭”文章。
记不清是哪一年,解放军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消息,这篇消息在“本报讯”字样的下面,并无任何关于“五个W”的文字叙述,而只是公布了一个写满了数字的统计表。按说,这种写法完全颠覆了新闻教科书对于消息的定义,当时就被一些读者讥讽为“四不像”,还在编辑部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后来这篇稿件却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此文的成功似乎传递给我们这样一个信号:写文章不要怕写成“四不像”。因为“四不像”本身就是一“像”;在“四不像”的背后,很可能是难能可贵的创新和突破。而一味追求“像”,使文章过于循规蹈矩,过于讲究文章的结构、开头、结尾等写作手法,反而容易沦落为面目可憎的八股文。
为什么“不按套路出牌”的“四不像”文章往往是好文章呢?
这是广大读者的需求。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读者看报纸读文章如同欣赏远方的大山那样,不喜欢一马平川,一览无余,而喜欢有起起伏伏,错落有致,喜欢文章中蕴含着无穷奥妙,万千气象。这里的“平”除了太老实、太平淡、太乏味、太不会“调皮”的含义之外,也含有太陈旧、太老套的意思。人是喜新厌旧的动物,无论言之所见、耳之所闻,大都以“新”为正宗和上品,而以“旧”为低劣和落伍。谁愿意看那种四平八稳、千篇一律的文字?谁愿意听那种灰头土脸、陈词滥调的说教?
这是文章本身的要求。宋朝的朱熹在谈到写文章时有言:“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只有别出心裁、错落有致的文字才能准确地表达文章的含义和意境;只有曲折突兀的构思和表达,才能树立崭新的姿态和形象。清朝的刘熙载在论写作时深有体会地说:“短篇宜迂折,不然则味薄”——短篇文章尤其要讲究表达的迂回曲折,否则就会使文章缺乏韵律和味道。可见,文章也是讲究“意”、“姿”、“味”的,而且越是与众不同越好;而不善于“调皮”的文章,恰恰是因缺少或淡化了文章所本来应有的意蕴、姿采、滋味,而使其变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
据我所知,不少人过于笃信 “什么样的人品决定什么样的文品”,“好人才能写出好文章”之类的“警句”,片面认为作文应像做人一样,尽可能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实实在在。其实,做人和做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好人未必能写出好文章,而坏人也未必写的都是坏文章。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好人的“好”不见得能在写文章上充分发挥出来;而坏人经过伪装,也可能使其“狡猾”的本性在写文章上施展出“调皮”新奇、别具一格的特长。
当然,所谓写文章的“套路”也并非一无是处。当一个小学生写作尚未入门之时,老师教给他一些写文章的基本常识和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叙述、怎样立论等基本“套路”还是需要的,就是教学生借鉴一些八股文起承转合的方法都是有益的。然而,这些引人入门的常识和“套路”会随着人的阅历的增加和知识的增长,逐渐变成了束缚人的东西。作家莫言之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原因之一就是他有“非凡的想象力”,不按常规写作。如果他永远把小学老师讲的“作文常识”当作一成不变的“套路”来遵循,而将海阔天空的想象和独特的创造搁置一边,那他肯定与“诺贝尔”无缘。
“套路”亦即规矩,就是合乎常规或常理的意思。所谓写文章“不按套路出牌”,实质上就是打破文章的旧框框和老规矩,使文章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写作已经入门的人来讲,这种亟须打破的“套路”或“规矩”,主要指这样三个东西:一、指写作教科书上的定义、规则、方法辅导之类。这些帮你写作入门的东西,倘若基本掌握,就不必再“深钻细研”,因为它很容易形成束缚你的创造性的条条框框;并且,你越是“熟练掌握”它,越容易走进死胡同,越难以摆脱“按套路出牌”的羁绊。二、指某些范文的构思、写法等“样板示范”之类。大凡高考前,语文老师会推荐一些范文给学生阅读。作为学生,适当将其了解一下,开开眼界,自然有所裨益;可它一旦在你的脑子里形成了思维定式,甚至引诱你照抄下来作为唯一的写作模式,那就有害无益了。三、个人的写作习惯。一个经常写作的人,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亦即“套路”,特别是一些偶然成功的经验,很容易成为你难以改变的教条,从而大大束缚住自己的写作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发挥。还有一些所谓“名家的经验”,社会流行的“热点”、“倾向性”的写作潮流等,都属于这种可以称作“套路”的东西,需要我们时刻注意规避和冲破。
“不按套路出牌”,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难。“难”并不是不能做到,只要从思想上重视它,同时又注意“有意识”地去付诸写作实践,那就可以逐步摆脱“套路”的束缚,并由单纯的模仿、照搬、“比猫画虎”真正走向独立和创造。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在写作实践中,不按套路出牌的“有意识”和“无意识”大有不同,前者倾注了高度的自觉,后者只是主观上想摆脱“套路”的束缚,可由于习惯、传统、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又甘愿做了“套路”的奴隶。下面一些方法也许对想走出“套路”的朋友们有所启迪:
——解放思想,冲破束缚。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有解放思想、头脑里少有“规矩”、“套路”、“框框”的人才能胜任。因此,欲吃写作这碗饭的人要特别注意不断解放思想,平时就有意识培养和锻炼自己不拘一格的素质,强化自己的独立人格,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特别是在写作实践中要经常以“与众不同”来要求自己,力求写一篇,有一次创新方面的进步。
——博览群书,见多识广。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打开眼界、增长见识的重要窗口。只有见多识广之后,才能有“天外有天”的胸襟,才能有不断创新的自我要求,也才能对自己的文章不断提出“新”和“高”的标准。否则,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稍有进步就停滞创新的脚步,明明陷入别人或自己设置的“套路”中却不自知,这是一个初学写作者最大的悲剧。
——深入生活,探寻“新”路。写文章的新思路、新观点、新写法,大量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寻觅到,捕捉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生活如大海,涉浅海者只能捕得小鱼小虾,进深海者才能擒得蛟龙。在浩瀚的社会大海中,“套路”和“新招”并存,只要善于思索,勤于比较,就能逐步做出世俗的藩篱,获得写作的创造性和自由。照这个问题上,浮在生活的表面,就难免被形形色色的“套路”所迷惑。
——善于总结,从严要求。一个经常写文章的人,总是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对自己的写作水准提出新的要求。在对自己的写作实践“回头看”的时候,最难能可贵的就是冷静查验自己的文章有多少属于自己的东西,有多少创新和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特别是找出陷入某些窠臼和“套路”的东西,如此从严要求,扬长避短,就能逐步摆脱羁绊,走向写作的自由。
但愿写作的同行们,能在写作的实践中自觉锻炼出“不按套路出牌”的写作本领,到那时,你就不是一个只会比猫画虎的“写将”,而是一个有着成熟创造精神的作家了!
(老记说事微信号:laojiss2017)
(作者为解放军报高级编辑)
(图片来源网络)
点击“阅读原文”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