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追求 道德经老子的思想观点

网友提问:

《道德经》老子思想真的保守不求进取吗?

优质回答:

在春秋时期,老子是和孔子齐名的思想家。他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一带)人,刚一降生,人们就发现他的相貌不同于常人,前额宽阔,耳垂特别大。耳垂大是有福的象征,父亲干脆取名字叫他李耳,又用一个表示大耳垂的“聃”作他的字,希望他真的福旺寿长。

老子从小聪明好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很快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为了开阔自己的眼界,扩充自己的知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老子孤身一人来到了东周的都城洛阳。很快,凭自己的才干他当上了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在这个当时最好的读书环境里,老子如饥似渴地拼命读书,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学问家。许多人不远千里前来向他请教问题,孔子曾专门向他请教有关礼制的问题。

据说孔子向老子请教之后,对自己的学生们称赞老子是一条飞腾于云中的“龙”,来比喻老子智慧过人。但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不一样,他认为天是物质的,就是说天是没有意志的,不能主宰人世间的吉凶福福。只有“道”一才是万物的根基。道,在天地之前就存在,是他产生了万物,而人却看不见摸不着。老子的这个思想,否定了天神的存在和权威,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之一,一直到现在还深刻地影响着国人。

老子当时一直住在洛阳,当时东周却一天天衰落下去,还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战。使周朝藏书室的大批珍贵图书遭到了破坏,老子觉得洛阳呆不下去了。他左思右想,决定去民风淳朴,战乱极少的秦国安度晚年。老子骑着青牛,踏上了旅途。

没走几天老子便来到函谷关口,一过函谷关就进入秦国境内了。老子心里十分畅快,一边欣赏着眼前的风景,一边哼着小曲。正在这时,守关的官员尹喜迎出来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说:“老先生途经这里,未曾远迎,希望您别见怪。素闻先生学问广博,见识精深,既然路过这里,就请小住几日,将您的真知灼见写成一部书,一来可以让我拜读,二来可让天下老百姓受到您的教诲,请您不要推辞!”

老子被尹喜的真挚所打动,便住下来,把自己关于道德,无为而治,以柔克刚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等方面的见解,全部融于一书之中,写成一部五千余字的《道德经》。这部书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道”。成书之后,老子继续西行,但此后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老子被后人称为“道家”的始祖,道家和儒家主张虽不相同,但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老子的政治理想的产生,是由于他看到了奴隶制的腐朽,然而他却从未从新势力的代表者那里看到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竞向往着过去的原始社会的生活。这一思想虽是对奴隶制的否定,可其本身却是历史的倒退而不是前进!

其他网友回答

非也!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道”,“道”的核心思想是“无为”!但要认真理解,什么是“无为”呢?一般人从字面意思认为“无为”是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思想。其实是对老子“无为”的错误理解,也是对道家思想的误解。我们可从全文来看,从老子对道的论述来看,老子的“无为”绝对不是不作为的意思。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在此对“无”和“有”作了论述,在他的思想中的“无”就是“天地之始”的意思,所以“无为”可解释为“在天地之始时而为”即“在天地之始时该做的”的意思。“天地之始”是什么状态?天地之始姓,万物自然运行,及有矛盾,及有竞争,没有邪恶,没有歹念,这个时候所做之事,是一种十分平和的状态,也是原始的纯真状态。这才是道。所以老子想方设法让“圣人”将事物回归到“无为”状态,“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故“为无为,则无不治”,“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在“无”的阶段,它的特点就是没有竞争、没有欲望,也就谈不上什么失败。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这在当时是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其他网友回答

把《道德经》内容说成是思想,是有些贬低《道德经》的精髓的,我们一般说的思想是指一般学者对事物的思索和推测,但《道德经》不是一般思所和推测,是与世俗的思索和推测不相干的,《道德经》是体悟,是等同于佛经的体悟,佛祖说法四十九年,说的就是体悟,或是证悟者的亲身感受,不可以叫思想,叫思想是误解和贬低,我们的思想与证悟者的体悟不是同等水平,应有必备的敬畏,说《道德经》是保守不求进取,是不懂《道德经》的价值,是败家子,是不识我们自家之珍宝。

当然,也不是说不懂《道德经》的珍贵就是刻意贬低《道德经》,大多数人就是因为不懂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不怨大家的误解,实是当代的修证者没有解释好《道德经》,《道德经》是早于佛经的证悟者的体会,我们的古代时期是非常重视的,只是越往后来,证悟者越少,以至于对《道德经》的真实解释也越少,对经典的解释必须是同样的证悟者才能解释的准确,清楚,不会拖泥带水,而且我们世人更愿相信当代的活人的亲证体会,见到当代的活的证悟者,我们世人才会相信《道德经》是珍宝,但当代证悟者已是凤毛麟角,而且,即便出山讲解《道德经》,先不论说的清不清楚,准不准确,先说世人如何识得他是不是证悟者,世人大多只能是认为比较出名的,声势造的比较大的,或是故作玄妙的人可能是真的证悟者,所以,即便讲的清楚明白,世人也是半信半疑,大家更愿意相信那个声势大的,有名望的。但那个声势大的,有名望 ,却几乎大多是未证悟者,甚至不可以叫修行人,或是只是按照一些得道的修行人的生活模式生活的人,但它们自己还是门外汉,只是职业,只是为谋生。所以对《道德经》的解释会

随着证悟者的缺少而变得不被世人重视,《道德经》已不是世人生活必须,社会必须。所以,会有种种对《道德经》的质疑,和误解,甚至把《道德经》误以为保守,不求进取。要使我们自家的珍宝重新被世人尊崇,只有更多的证悟者出山讲经,并且,要和我们当下的生活结合起来,用我们当代的语言,用我们当代人能听懂的语义,为大家讲解《道德经》,相信只要是当代的证悟者的讲解,就一定会诞生更多的证悟者,证悟者越多,我们自家的珍宝就会被世人越来越认可,认可越多,《道德经》就会慢慢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从而会成就更多的证悟者,会成就更多的人真正的回归本源。

其实,

我们世人对我们自我的探求,从未终止,以前不曾停止,以后也不会停止,但大多无果而终,这里面的原因,其实有些聪明者已经开始有了某种意识,意识到我们曾经的古人早就有了答案,只是,这些人还不会把希望完全放在这一点上,就是还不会一心信任,还是摇摇摆摆,即把希望放在古人的智慧经验上,也把希望寄托在当代的科学研究上,不过没关系,对我们古人的智慧只会越来越得到当代科学的认可,甚至是可以成为当代科学的指导的,因为当代科学与古代智慧的交汇点,就是我们人类关心的问题,就是对自我的探求,和对未知的探求,我们盼望着这个交汇点的早日到来,但我们当下,还是可以修行的一心修行,研究的一心研究,唯有一心可以成就我们自身,可以到达我们的交汇点,所以,不要对《道德经》有什么臆测,经典是帮我们的,可以不理解,但要有一定的敬畏。我是德元空道,欢迎评论欢迎分享转发,欢迎关注:德元空道。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这本书,什么时候看都有新的体会。是否保守,在人生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答案,这取决于我们对《道德经》的认知。

要是想了解老子思想,必须放到当时的社会中看《道德经》,当时社会混乱,诸王互相攻讦,人民流离失所,原因就是每个王都想做皇帝,所以把百姓当成一种牺牲品。

很多人以为老子的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觉着这样很颓,所以觉着老子的思想是不思进取。然而,汉朝初期的文景之治,恰恰是以黄老之学为指导思想的:顺应天时,与民休养生息,为后期汉武帝时期的繁荣打下来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老子的无为,对于君主来讲,是“不与百姓争利”,是“无 为伤百姓事”,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老子是鼓励百姓去维护自己的利益的,但是他同时也说,“不敢为天下先”。

用中庸的道理来解释,时机未到,你就去做,就不恰当,“枪打出头鸟”,时机过了,你还去做,肯定已经晚了。

老子的思想,如同儒家的仁义一样,是一种大家都去做才能成功的东西,比如家产应该给没有生活能力的小儿子,但是大儿子也来争,这个时候,说不争就是小儿子吃亏,假如大儿子不争,小儿子不争,按理自然是传给小儿子的,这时候不争,就是“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

一些浅见,经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思想和观念上是有一点点保守。

但是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人的思想都不能够也不可以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思想是和自己所处的环境,年代,历史,科技相匹配的,也是相适应的。没有人能够超越时代而独立存在。

当时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封建思想统治的年代,所有人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都要受到历史时期的束缚和约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者地位,就会做出一些适合当时当下的言论!来宣传统治思想观念。老子是人,不是神,因此来说,其作品中有一点保守思想根源,可以理解和承认。

至于你说的“不求进取”毫无根据。说话,评论要有理,有据,有节。我说老子思想即是超前的,也是进步的。更是先进的,富有哲理性的。理由是:老子《道德经》的哲学观点和理论,比其它国家要早很多年。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宇宙规律,自然规律和事物客观规律提升到认识的高度的人。不但具有先进性,更具有历史性的时刻。

老子的道和德是人生修养的必修课程。是完善自己,端正思想的法宝。也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老子思想指导人们积极向善,顺应自然,遵道守德,尊重规律,是人类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解放。是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

我们看待一切问题都要从正反两方面相互看待。千万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随便下定义。下结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