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金句》专栏(六)

《老记金句》专栏
新闻如何“抢”?
新闻要“抢”,这是不争的论题。因为“新闻”冠以“新”字,就表明了它的特性。新是抢出来的,旧是拖出来的。“抢”到手了才是新闻,“抢”不到手,一拖就会时过境迁,成了旧闻,就没什么价值了。事件性、突发性新闻更需要“抢”,但怎么“抢”,“抢”什么,“抢”在怎样的时间段上,如何“抢”出有质量、有影响力的新闻,很有学问,而且有大学问。
我“抢”过许多新闻,但最有说头的是《大局为重 人民至上》,还就此写过体会文章,就“抢”字说开去,目的是要抢出头条鲜活度。时任总编辑批示:一个“抢”字,学问甚大。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刘 杰
写作体裁的融合已成为一种潮流
消息、通讯、评论,是新闻记者写作的三大板块,过去几十年来,传统意义上的消息、通讯、评论三者相互分离,分工明确、界限分明。但是,近年来这三项业务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有人把这样的三种体裁融合之后形成的新闻题材称为“新闻述评”或“新闻评论”。不论如何命名,这种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
  ——东北新闻网 马 哲
用足形象语言
在艺术摄影中,画面表现力的强弱高低,无疑是评价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在新闻摄影中,真实性的原则绝对是不能偏离的,而艺术表现力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必定是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也只有这样,新闻摄影作品才能有视觉冲击力,才能引起读者关注和共鸣,产生积极的社会反响,并且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义乌商报金烨 张建成
有生命力的报道从哪里来?
在中外新闻实践中,那些脍炙人口、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作品,大都是记者深入一线和基层,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写出的不朽之作。
1991年,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一头扎进农村,一年跑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最终,他收获了一张震撼国人的照片——“大眼睛女孩”。这张名为《我要读书》的照片,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定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推广照片。
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而时代的变化总是在基层首先酝酿、产生。记者只有尽可能多地接“地气”,接触最真实的生活,才能写出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报道。当互联网日益走近人们的生活,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媒体,更有义务让读者在鲜活的新闻中收获知识和感动。
  ——锦州日报社 李 旸
相关阅读:
《老记金句》专栏一
《老记金句》专栏二
《老记金句》专栏三
《老记金句》专栏四
《老记金句》专栏五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