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采写实践教学① ——以学生采访袁明光的三篇稿件为例

我知道你在看哦作者|王淑萍
排版|林婧怡
2020年十月,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组织几个本科生采访抗美援朝老兵,同时也是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退休教师袁明光老先生,让他们自己拟定采访提纲,自己采访,自己写稿,最后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三篇稿件,其中一篇被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转载。这个过程我们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对比,进行方法和知识的延伸。
为什么选择这个题目,首先是被人物本身的故事和经历所打动;第二,疫情期间采访的便利度考虑,先写身边的人和事;第三,对抗美援朝老兵的采访本身也是最生动的思政教育。以下是对这次采写活动的总结。

采访提纲的问题1.问题之间缺乏合理的逻辑关系和自然过渡
下面这份提纲里第二个问题比较唐突:
①袁老先生,您好!我了解到,您十二岁就入伍了。当时是什么样的情况,怎么会这么早就入伍呢?
②当时是怎么对付武器比我们发达的美国的呢?
③您当时年纪也才十几岁,是什么信念支持您去当志愿军抗美援朝呢?
2.提问出于记者自己的“想当然”而不结合客观实际
有学生提问:您还记得在朝鲜战场上拿起枪,第一次开枪是什么感受吗?
但事实上,袁明光在部队里主要负责伤员救治。
更合理的提问是:在朝鲜时候,您在部队里的任务是什么?我看有报道说您是在卫生部队,主要负责救治伤员是吗?
3.问题不符合人物身份
对80多岁的老人,学生提问:您对未来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更合适的提问应该是:你退休以后主要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还有没有继续写作呀?战友有没有组织过聚会?
4.问题太宏大,让人难以回答
怎么样把宏大的历史问题、“学术难题”,化解成个体容易回答的小问题?
①有学生问:您觉得抗美援朝成功的因素都有哪些?
更合适的提问应该是:当时美军的装备力量远远超过中国军队,您在战场上的感受到的是怎样的?为什么最后我们能打赢?
②有学生问:在您看来,抗美援朝的胜利对我国来说有什么深远重大的意义呢?
更合适的提问应该是:为什么在得知要去参加抗美援朝的时候您觉得很光荣很自豪?在知道签署了停战协议的那一刻,你们在做什么?怎么想的?大家都是什么心情什么表现?时隔70年,站在今天看这场战争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吗?
采访过程中的总结01关于采访提纲的用途:
采访提纲帮助记者梳理清楚采访的主题,找到话题进展的线索,有的时候被采访对象会要求提供采访提纲以便于准备;采访提纲也便于与让团队其他人员,尤其是领导和摄像知道你的主题。
但是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如果按照采访提纲的设计一问一答,就会过于生硬,最佳的人物专访状态是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对方的世界里,去体会他、理解他。
02不要长时间停留在同一个场景里采访,可以变化谈话的场景,到采访对象经常活动的地方去,这样可以触动谈兴,消除采访对象的拘束感。
比如离开一开始的采访地点,去书房看看、和采访对象在小区里走一走、一起去他附近常散步的公园。
03一定要让他的家人和周围其他的人参与进来,让他们聊天,听他们聊天并记录。
写稿前的准备1.怎样确定主题
①怎样处理那种好像和主题无关,但是记者又特别感兴趣的素材?
本次采访中,有同学对袁老师和杜老师的爱情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是又觉得冲淡了“抗美援朝”老兵这一主题,怎么办呢?
到底是该完全删除或者寥寥几笔作为点缀性的写作,还是大胆转换主题?
②如果您的采访对象经历很丰富又都有报道价值,那么写作的主题和角度就不是唯一的。
★课堂讨论后,在三篇“传统”文字报道的基础上,同学们又发现了可以更有新意的融合报道方式:
同学 A:我忘记了刺激我前往采访的初衷,是因为看到了一组保存完整,又特别能打动人的照片。
如果重来一遍,我不会长篇大论,而是直接做成一个照片故事。用一张照片对应一个历史瞬间,结合一个时期的人物经历关键词,再把一组照片编辑成类似抖音“时光机”那种带有年代穿梭感的小视频。
同学B:袁老师的一些学生在QQ空间和QQ群里有对袁老师在学校任教时的生动回忆,可以用来做一组简短的采访合集的小视频。
2.是否应该把所有采访到的内容全部都写下来
两种不同的写稿方式:
A同学:我把录音笔里所有的内容都听打了。
C同学:我只是根据自己回忆里感兴趣的点去写,然后再翻出录音来核对。
★老师点评:这两种写作方式都没错。任何人哪怕是最伟大的作家,也写不出精良的初稿,有30年笔龄的沃尔特·哈林顿说:我必须先写点儿废话,才能写出不是废话的东西。
开始写稿01人物通讯,怎样写开头
两种常用方法:
B稿:用类似于预告的导语方式,提炼全篇精华,浓缩在开头吸引读者。
如《人物》公众号推文中常见。
C稿:与当下新闻背景相结合,提升时效性,同时也是写稿的切入点。
如《女校长张桂梅和大山里女孩们的高考季》,在七月出稿就结合“高考”。
学生稿件示例
●A稿开头
今年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为深刻了解抗美援朝的老兵们对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广西师范大学18级新闻学的同学在王淑萍老师的带领下,于10月31日的下午来到桂林市叠彩路四号大院,拜访志愿军袁明光老师。
(这是一种最不提倡的开头方式)
●B稿开头
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70年前,一群最可爱的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给中华儿女留下不畏困难、乐于奉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12岁参军入伍,14岁参加抗美援朝,21岁考入广西师范大学进行本科学习,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70年走来,他见过战场的枪林弹雨,也感受过象牙塔的平静纯真,人生的阅历足以编纂成一本厚厚的历史书,他就是袁明光老先生。
●C稿开头
今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为抗美援朝老兵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82岁的袁明光就是其中一员。在广西师大任教多年来,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袁老师曾经参军,更不知道他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02怎样写结尾
这里涉及到两种方法:
①对主题的总结呼应;
②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场景,或者采访对象的一句有意思的话。
学生稿件示例
●A稿结尾
“只要有奋斗的精神,不管你在哪一条战线或者哪一个岗位,你都会有所成就的。”这既是袁明光历经数载的经验总结,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吧。
●B稿结尾
到如今,老两口每天总要相伴而行,去叠彩公园附近散步,生活悠闲平静,而“红心”永不止。
●C稿结尾
采访最后,82岁袁明光穿着他从军队小卖部买回来的军服,坐得挺拔,胸前的四个徽章闪闪发亮,说“我有个微博账号,也会刷抖音。”慈祥的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笑。
03人物专访的结构
①将采访对象的过往人生划分为几个阶段;
②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
③探索一个主题;
④问答式结构。
思考:哪种类型的人物专访比较适合问答式结构
①采访对象非常难联系到,极少接受采访,但是备受关注,一字千金。
②身份重要,他说的话更适合直接引用。以免引发纠纷和麻烦。
③对答本身(不仅是回答,也包括问)逻辑流畅、主题集中、信息量大、思想性强,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
④每一个问题都受到公众的关注。
……
同学可以搜集网上问答结构的人物专访,自己总结补充。
04普遍存在的问题:语言不够凝练,缺乏概括力和信息量
学生的写法:
“一位教职工组的男老师,在起跑四五米后摔倒在地,眼角因为这个摔倒而被地面摩擦力滑破,一条近四厘米的伤口出现在他的眼角并且不断涌出鲜血。”
老记者的写法:
“她35岁穿着凉鞋勉强有1米6高,臀部逐渐变得像盛满粉蒸肉的平底锅,作为一个8岁孩子的妈妈,她有着不寻常的温和性格,母鸡落在她怀里安静得要睡着了,这时她却抄起斧头砍断了鸡脖子。”
★4句话仅仅55个单词,描写了数量惊人的事实和画面:这个女人的身高年龄体型,孩子的数量穿什么鞋,他的家庭饮食,至关重要的是女人的温柔果断和坚定,都恰到好处的体现在他的行为举止当中。
怎样“塑造”人物例子:本次采访后,一段从“垃圾箱”里挽救回来的素材:袁老师的军装被学生演出弄丢后,他从军队小卖部买了一套回来,重要的日子都会穿上。
①忌讳过度拔高和“美颜相机”
②用人物的语言、神态、穿着、爱好、他的日常癖好,家里的摆设等等来代替记者个人的主观感受以及一些形容词的概括。
★知识延展:当我着手做一个人物特写,我会提醒自己4件事:
①你的对象和你一样复杂,对记者来说很容易在自己的故事中描绘出一个单向度的人物,特别是当记者们只关注他们的官方身份,如士兵、市长、受害人、强盗时,为了避免这种状况,我会想到自己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会努力让自己记住别人也同样如此,这使得我避免了情绪化和简单化。
②你的对象背负着和你一样沉重的负担。
③你的对象有所求。
④你的对象有着史诗般(能够与历史结合)的故事。我坚信,无论和谁谈上两个小时,我都能从那个人身上找到一个史诗般的故事。
(这里指的是人物故事的社会意义以及普通人的非凡之处,而不是神化普通人)——《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稿件完成以后1.再次向采访对象核对关键事实
如果有不确定的事实部分,一定要反复向采访对象核实。
本次新闻稿发布后,就出现采访对象发来信息订正的情况,有时候是记者的记录和理解有误,有时候是采访对象口头表达的失误。
2.怎样看待编辑的修改意见
如果认为编辑的修改不合理,记者完全可以“据理力争”。
本次采写活动学生稿件
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丨抗美援朝老兵袁明光的传奇人生
袁明光丨从青丝到白发 “一颗红心”永不变
袁明光|军服里穿白大褂的中文系教授
END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