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做了算是和娱乐圈有交集的工作,能在发布会、活动上偶尔见到几个明星以后,我就没间断过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追星族的询问,打探如何能潜入明星团队内部工作,公费追星,或者干脆梦想着成为他们的贴身小助理,宁愿工资五六千去端茶倒水没白天没黑夜的伺候人,也要换一个上演真人版《浪漫满屋》的机会。
可惜偶像剧不会拍出来的是,去明星身边当工作人员,恰恰是最不利于追星的。老话说“距离产生美”真不是说着玩的,追星最幸福的界限就是隔着屏幕看偶像。
明星也好、名人也好,大多是团队包装、媒体造神和粉丝脑补三方共谋出来的产物,一层一层修饰加上去,难免好看,但失真。习惯了在这个距离看他们,会产生一种他们天生就带着光环、就该做大事的错觉。如果离他们太近,就像面对失去磨皮大法被爱疯前置摄像头拍出来的自己,粉红泡泡都破灭了,还怎么做梦?
如果有人对近距离看名人有好奇,倒是推荐大家看一个腾讯新闻出的纪录片,叫《我的时代和我》,每集一个主人公,有像易烊千玺、陈坤、杨紫琼这样的明星,有赵雷、张楚这样的小众歌手(当然赵雷现在也不小众了),有蒋友柏这样的名人,有杨丽萍、王大仁、蔡国强这样的艺术家。
这个节目做的是一件有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就是让镜头像小跟班一样贴身跟拍记录他们的日常,没有美颜滤镜也没有特别花哨的剪辑,但是我一直当下饭视频追着看,因为能窥探到这些名人们不那么高光的时候。
本季最后一期的主角是我们写过的蒋友柏。
片子循例要介绍他的身世,说他出生于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作为蒋介石的曾孙、蒋经国的孙子、蒋孝勇的儿子,他当然经得住这样的描述。
蒋友柏走在路上,会有人和他求合影,
恭维他是台湾第一帅哥,
这都得益于他的姓氏。
但是如此晋江文男主的出身设定,能带给他的加持也就到此为止了。
蒋友柏现在开设计公司。到内地来做生意,接洽的对象是奉化区政府。奉化是蒋氏家族的祖籍所在地,隶属于浙江宁波,当地政府看中蒋友柏的特殊身份,一直想找他做代言人,他没答应,想以设计公司的名义和奉化合作文化项目。
于是在节目里就能看到他作为一个乙方和甲方打交道最真实的状态——
真正做起事来,没有人会因为他的背景而对他有格外的宽容。
蒋友柏的公司一上手就奔着做“文创园”的概念去了,想通过建筑实现文化诉求、想要力求美学高度、甚至想要让周边的污水厂为他的规划做退让。
但是政府考虑的更多是预算、消防、招商。
两边一开始根本不在一个沟通语境里,站在各自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又都无可厚非,蒋友柏也只能急到挠头。
他的工作看起来一点都不显赫、不精英、不优雅,就是配合甲方没完没了的写PPT、
画图纸
头脑风暴
和施工队争执工程材料的问题……
在和政府对话的过程中,蒋友柏一点没因为他的姓氏捞到一点便宜,而且这还是在蒋姓最管用的地方。
作为设计者,他得先自己拉商业资源来给项目托底,又得反过来向当地政府解释这样做没什么用,给项目一个先进的设计理念才有用。
为了想办法说服对方,他深夜和同事开会,准备从源头讲起,阐释“文创”这两个字的含义,失去文化的文创会变得毫无感染力。
和他的外表有些反差的是,蒋友柏在生意上倒是好脾气,一轮又一轮推翻重来,也没发过火或者放弃合作,还主动去和有名的设计师请教,最后还是选择了做妥协,放弃原来的坚持,拉着整个公司把项目做完了。
从头到尾看了焦头烂额的做项目的过程,我倒是理解了蒋友柏为什么放弃以往斯文的形象,要把自己练成精肉人。
他四十岁了,这应该是一种人到中年的偏执吧,想要在渐渐逼仄起来的自我空间里,找到哪怕一点点对生活的掌控感。毕竟肌肉比案子可控多了,按科学的方法练了,它就是会变大,但是案子你再全情投入,也难免还是会有和合作伙伴鸡同鸭讲的局面。
片子结尾陈晓楠采访他,他说他不快乐,希望家族带给后代的东西从他这一代身上就彻底结束了。
如果说蒋友柏需要面对的无奈,是因为他浅显的经历过却又最终错过了家族最辉煌的时候,那正当红的易烊千玺就可以被所有人宠爱、迁就,时时刻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了吗?
也不是的。
这个节目第一期就是拍的易烊千玺,他为了生日会精心准备了一个给粉丝的小短片,但是马上就要出场、已经在后台化妆的时候,才被工作人员告知,因为技术问题解决不了,所以这个短片没法播了。
他看起来很不高兴,可是也没法发作,只能撇撇嘴,闷着不说话。
片子还记录了他在高中开学典礼上被当做吉祥物一样的存在,
要应对前来寒暄的人,合影、挤出一个笑容。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发生在《长安十二时辰》剧组,这部剧是他第一次当男主,又和很多大演员合作,易烊千玺应该给自己的压力蛮大的,拍摄过程中一点笑容都没有。
有一天晚上收工回到酒店,他的跟组表演老师说要离开几天,一瞬间镜头记录到他脸上尴尬、不安的那种表情。
我们以前写易烊千玺的时候,很多粉丝留言,说喜欢他小小年纪就淡定、深沉,可是看到那个瞬间我就确定,他不过也就才18岁,内心肯定还是有很多慌张、不知所措的时候,只是从小面对镜头,习惯了掩饰而已。
这时候有一条弹幕飘过:“他好累啊!”
拍赵雷那集,我感兴趣的是他和他父亲的关系。
赵雷母亲去世早,他无论去哪儿演出,都带着爸爸,和爸爸关系亲密到两个人一起坐高铁,开玩笑的时候,他可以很随意的摸老爸的脸一把,说实话我很少见到这么无间、自然的父子关系。
但是父亲替他接了个演出,他不想去,一时和父亲发了脾气,他能写出让千万人都感动的歌,也还是不懂怎么搞定闹别扭的老爸,躲到另一间屋子里生闷气,要靠同事从中调停。
拍杨丽萍,节目花很大篇幅在讲她怎么和剧场的灯较劲。
看这个片子就是一个祛魅的过程,一连几集看下来,发现每个人都远比公共媒体上呈现出来的形象多元、复杂,甚至会发现有些人的日常生活可能比普通人更单一或者不自由。
以及还有一个感受是,人和人之间真没那么大差别,任他是谁呢,也和你我一样,需要面对很多生活中的琐碎、无聊、无助、负面情绪。被大众看到的那些闪耀夺目的时刻反而是少之又少的。大家都是凡夫俗子,难道有谁能得到造物主的赦免,不用拉屎放屁抠鼻孔吗?
《我的时代和我》总让我想起以前一个日本的系列纪录片叫《情热大陆》,也是通过贴身跟拍去展现名人在日常生活中想不到的细节,拍过新垣结衣,我看了这个节目才知道在公众面前一直显得很元气的她私下其实挺愁眉苦脸的。
这样的节目是不可能有台本的,需要消耗很长的时间跟拍,再从海量的素材里选取可看性更强的内容。现在做节目都追求爆点、综艺效果,他们还愿意花时间去这么慢悠悠地做挺难得的。
而且,这种节目在当下这个比较严苛的舆论环境里还是挺有意义的。我一直觉得粉丝和名人之间的关系,像是一种魔鬼交易,观众付出心血去追捧一个人的交换条件,是他必须完美到无懈可击,不能谈恋爱、不能抽烟、不能在机场穿得宽松邋遢、不能表现出疲惫和抱怨、不能说脏话,像个了无生趣的塑料人。
纪录片当然也不是没经过编辑,百分之百纪实会让人无聊到睡着。但是影像的好处就是最大程度保留了情绪的毛边,对塑造名人光环也许无益,但对加深人和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却很有用。带着颗粒感的真实也比包装出来的完美正确要生动,不是吗
在腾讯新闻客户端搜索《我的时代和我》
或者戳 阅读原文 直达节目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