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感五则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
新闻随感五则
张继民
1
新闻的“裤衩背心”
  一次在有近200人参加的内部新闻业务研讨会上,领导要我讲几句,于是我登台即席讲话,结果赢得热烈掌声,后来被戏称为“新闻的裤衩背心理论”。我是这样说的:大家常常把编辑工作说成是“为他人做嫁衣裳”。不知各位细心想过没有,嫁衣裳是什么?在隆重的婚礼上,新郎穿的是质地上乘的西服,新娘服饰更为光彩照人。谁都知道,要缝制出这样特别需要的礼服,必须有优质布料来保证,否则难以为继。我是记者,也当过编辑,看看我们的一些记者来稿,问题多多,如新闻要素不全,逻辑不通,文字表达不确,不具新闻性等等不一而足。试问,采用这些比较差劲的来稿,能制作出“嫁衣裳”吗?依我看,充其量缝制些“裤衩”、“背心”,还有“乳罩”。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来稿质量。
2
尊重年轻记者
  2001年秋赴北极考察,新华社派出三人报道组,社总编室指定由我负责。其中对外部记者裴剑容是年轻记者,他写的首篇稿子,在署名上把我放在前,将他自己置于后。就此我找他说:“咱们俩合作,肯定1加1大于2,我也愿意合作。但在署名上,必须处理好。即你写的稿件把你的名字放在前,我写的也如此,这样的合作才是健康的愉快的。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尊重老同志,但我不接受。你要同意我的建议,咱们就合作下去,不同意就各干各的。”他看我真诚又直率,表示同意按我的建议署名,结果我们合作得很好。老记者也好,当领导的也罢,在署名上要尊重执笔者,不要以位尊和权势,在署名上占年轻记者的便宜。
3
遵守新闻道德
  从事新闻报道几十年来,经常与各个政府部门新闻发布单位相处、与众多报社记者相处。如果大家同时得到的某一新闻,并预定具体发稿时间,我作为新华社记者,从不利用新华社随时可以发稿的特殊地位,提前发稿。这里有个信用问题。若提前抢发,等于把同仁们全涮了。我认为,我要有本事,去捕捉独家新闻,想何时发稿就何时发稿,也用不着协调相关单位,以及照顾谁人。由于我始终信守承诺–从不抢发稿,与新闻同行们相处得很和谐。
4
要把精力放在要闻上
  20世纪九十代前后,那时我当记者,社会上有些小恩小惠。如参加某新闻发布会,往往会得到一些小礼品:或不足挂齿的一点车马费,或人造革公文包,或铱金笔,或鼠标等等。我的原则是,真正的新闻肯定发。对一些只能写些简讯之类的“豆腐块”,不予理睬。原因是写这类内容太误时间,况且不仅是写的问题,有时还得请版面编辑采用一下,以求有个交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顾了芝麻,丢了西瓜,不值得。有人会说:“你不给人家发稿,下次不理你咋办?”我的回答是:“不理我更好,求之不得,免得浪费我宝贵的时间。”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勇于剪除枝蔓,才会结出硕果。
5
要有个自己的资料库
  1989年3月25日,我与队友们一道,乘“极地”号考察船自南极返回祖国时,暂时停靠在新加坡补给。没想到这天上午,队友金乃千登陆,因患心肌梗塞病故。他是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曾是中国戏剧舞台上第一个毛泽东扮演者,为了拍摄《长城向南延伸》电视剧而远征南极大陆。他的突然辞世,引来新加坡报纸记者关注,需要用他的简历支撑报道。考察队领导向队友们宣布这一恶耗,也需要向队友们说明他的身世。在这紧急关头,我把备有金乃千铅印简历资料拿了出来,复印数份,保证了急需。不管去南沙群岛、还是远征南极、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我均备有经剪贴的百页左右资料,随身带着,用以保证报道的丰富性,科学性,准确性。事实上,我平时也特别注意资料积累,有人从我发的微信中惊叹:“你怎么什么都有哇!年月日时间还那么确切。”笔者认为,要干好新闻,自备资料不可缺。百度内容再全,那是服务公众,未必满足个体特别需要。
作者简介
张继民,新华社高级记者。辽宁铁岭人,北京大学毕业。曾踏访地球三极,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发现者之一,被誉为当代徐霞客。2003年度全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刘东生院士说:雅鲁藏布江下游大拐弯峡谷被发现是当今世界最大峡谷,“是20世纪末世界上一次重大的地理发现。”在这一发现上,张继民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一位合作者(科学家)所写:“张继民先生是首先提出要计算雅鲁藏布大峡谷,以比较是否是世界第一大峡谷。”早在1994年初,张继民就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雅鲁藏布大峡谷,“这条水汽通道深切5000多米,长几百公里,会不会是世界第一?”同时坚定地表示:“如果是世界第一,我们一定不要放过它!它是中国的财富啊!”之后他参加了相关论证会。1994年4月17日,他通过新华社对论证会结果作了报道,使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正的世界峡谷之最首次面世。基于此,另一合作者(科学家)写道:“像大峡谷作为世界之最的历史性发现……有张继民这样科技新闻记者的一半功劳。”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