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翻译谁说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成语和比喻义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句话是孔融的儿子所说的。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在汉朝未年与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被列为“建安七子”,孔融小时候聪慧敏捷,有则”孔融让梨”的故事,说的就是孔融尊老爱幼的懂礼貌、知谦让的良好美德。

可是后来孔融变得恃才傲物,口无遮拦,妄自尊大,孔融还写了一篇《父母于子无恩论》,他甚至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这种言论,表明孔融认为所谓的孝道是不足以守的,这种离经叛道的言论也与孔融让梨的美德大相径庭,这在当时与汉代统治者所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道德要求就是悖逆行为,这又谁能想到这种言论竟然出自他这位孔圣人的后世子孙之口呢,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孔融又因为多次祸从口出,屡次冲撞嘲讽挖苦曹操,从而被曹操假借不孝之名予以杀害。这也是孔融不识时务咎由自取的教训。

曹操派人去抓孔融的时候,孔融的大儿子才九岁,小儿子八岁,两兄弟正在下棋,孔融害怕祸及家人,孔融便向衙役请求说:“一人做事一人当,我希望我犯了罪,只处罚我自己就是了,能让我的两个孩子留下来吗?”他的两个孩子听见了,便走到父亲跟前说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意思是说鸟巢从树上摔下来,还能有完好的鸟卵吗?

这句话引申为整体遭难,个体也受牵连,难以幸免。

拓展资料

上篇文章我们谈到孔融是怎样一步一步把自己作“走”的,今天我们来聊聊孔融的子女又是怎样被曹操所杀的。

据《后汉书》中的记载:本来孔融被抓之后,他的两个孩子,女儿七岁,儿子九岁,因为年幼得以保全,都寄养在别人家里。

 

先前,孔融被抓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正在下棋,不为所动。旁边的人很惊讶,就问:“你们的父亲都被逮捕了,你们怎么没有反应呢?”他的孩子回答:“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翻译过来就是:哪有巢穴都毁了,卵还不破的呢?后来又经过《世说新语·言语》的演绎,逐步形成“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句话。

这时候,主人家端来肉汤给他们喝,女孩没喝,男孩因为口渴就喝了。女孩说:“今日之祸,岂得久活,何赖知肉味乎?”意思是说,今天的灾祸,还能够久活吗,还需要知道肉的味道吗?他的哥哥一听便大哭起来,不再喝那肉汤。

有人就将这件事告诉了曹操,曹操听后,觉得此二子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见识,看问题如此透彻,这要是长大了,不是又成了两个孔融吗?看来不能留他们了,必须斩草除根,以免后患。

 

等到捉拿的人到了,女孩又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能够见到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吗?”说完后引颈就刑,面不改色,人们没有不为之悲伤的。

唉!有的时候啊,人不可太过聪明!或者说人不必太过聪明,聪明人也要学会难得糊涂!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