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对王阳明的三点颠覆性评价?
南怀瑾曾这样评价王阳明:“我说他没有大彻大悟,没有见道。他参禅破了第六意识,分别心不起了;第七识影子都没摸到;第八识更谈不上。换句话说,参禅他破了初关了,什么是重关也不懂,更谈不上破末后牢关。”
以上观点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的,毕竟王阳明作为儒家学者,更偏向于入世,道行不够究竟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者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出自《王文成公全书.年谱三》);
二者为“他无所念,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出自《王阳明先生行状》);
三者为“渠能是念邪”(出自《遇丧于贵溪书哀感》)。如此,则南老之疑亦。
为什么南怀瑾被称为腾蛇?
南怀瑾没有被称为腾蛇。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乐清市,中国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武学泰斗施承志弟子。
南怀瑾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主张东西精华文化融合,造福人类未来。南怀瑾著述丰富,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三十多种著作,曾被译成八种语言,影响中外。
南怀瑾推荐书?
如果只推荐一本南怀瑾的书,我觉得《太极拳与静坐》非常适合当下的现代人来读。
南怀瑾自幼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据说,他少年时期非常喜欢读武侠小说,对武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幸运的是,南怀瑾的兴趣得到了父亲的支持。他的父亲请来武师,教南怀瑾一些武艺。在习武的过程中,南怀瑾对各路拳法都有过研究,就拿太极拳来说,不论是杨氏太极拳还是陈式太极拳,他都学习过。南怀瑾不仅学习太极拳,他也曾学习静坐。在晚年时期的一些讲演中,南怀瑾就分享过学习太极拳和静坐的心得。这本《太极拳与静坐》,正是南怀瑾先生的讲演记录。
南怀瑾周易什么水平?
南怀瑾,国学大师,浙江人,后到台湾,其周易著作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易经杂说》,按照周易领域的专家,有四类
①以言者尚其辞;
②以制器者尚其象;
③以动者尚其变;
④以卜者尚其占!
按照其著作论述,南老师侧重①④,其水平有会,好,精,绝,化的五个标准,其定位在绝和化之间,空前绝后,出神入化!
南怀瑾为什么饱受争议?
南怀瑾是国学大师,对儒释道有深刻的研究,人的学问大了,会招来很多崇拜者,尤其是一些权贵及家属的青睐,使得一些人怀疑南怀瑾的学问是权贵们炒作出来的。
别把他当圣人,很多事情就释怀了。
南怀瑾是不是大学者?
是大学者!
南怀瑾是中国近代一位非常传奇的国学大师,他一生精通多门技艺。既懂诸子百家,又会武术,甚至会教人“避谷”。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南怀瑾在大学当教授,后来又在辅仁大学开讲《易经》课程,学生后来几乎都是政要。到了1966年,他又对中国古代的百家著述进行了解读。从南怀瑾的经历来看,他本身的学识是很渊博的,但是现在市面上他的著作,绝大部分并非他亲自著述,都是由他演讲的文稿整理出来
南怀瑾五字密语?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5字真言:静、缓、忍、让、淡。
南怀瑾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尤其是对国学钻研精深,对西方文化也有深刻认知,广受人们的敬重,堪称“一代宗师”。男人,在没钱没人脉时,要悟透南怀瑾先生这5字真言,越早悟透,越早出人头地,早晚能成大器,错不了。
南怀瑾
一、“静”字真言:少说多听
向别人诉说,是人的一种天性;听别人诉说,则是一种难得的修养。当你抱怨朋友太少、没有人脉的时候,你是否考虑过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呢?只有多体贴他人,用心交流,我们才能得到更多的朋友、更广泛的人脉。要知道,能说会道固然重要,但善于倾听更为重要,因为倾听是心灵沟通的桥梁。
善于倾听,能使人与时俱进、广纳群言,能使人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能启迪思维,使人增长知识与才干。男人欲成大器,请先让自己静下来,先做好一个倾听者,然后才是修炼一些说话的本事。
二、“缓”在真言:戒急戒躁
男人欲成大器,必须要抑制急躁的脾气、暴躁的性格,在做事时戒急戒躁,凡事宁可缓一点,也不可急躁,因为人一急躁则必然心浮,心浮就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中去仔细研究和探讨事情发展的规律,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
“猴子屁股坐不住”,不能静下心来,气躁心浮,办事不稳,差错自然会多,人生的机会本就没有想得那么多,差错一多,错失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
三、“忍”字真言:放大心胸
男人欲成大器,要有一颗宽大的胸怀,不能狭隘、斤斤计较,更不能睚眦必报,而是要厚道、容忍,增强自己忍耐力,放大自己的心胸。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畏惧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韧性。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就是说,相容度高,能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就能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四、“让”字真言:得理饶人
每个人的价值观、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现分歧在所难免。有些男人一旦身陷争斗的漩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一方面为了面子,一方面为了利益,因此会变得得“理”便不饶人,非逼得对方鸣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吹响了胜利的号角,但这却也是下一次争斗的前奏。因为对方虽然“战败”了,但为了面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赢”回来。
所以,男人欲成大器,在待人处事固然需“讲理”“得理”,但绝对不可以“不饶人”。让一点余地给对方,不但不会吃亏,反而会减去许多人为的障碍,少去许多不必要的敌人。
五、“淡”字真言:淡看得失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是无法斤斤计较的,有所得必有所失。《幽窗小记》中有这样一幅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
南怀瑾对雍正的评价?
南怀瑾先生对雍正皇帝的评价很高,他说:
清朝入关定鼎八十年后,有了一位文学词章并不亚于任何一位翰林进士,谈禅说道,并不逊于禅门宗师的雍正皇帝。他的为政之道,使人不敢欺,亦不可欺。内肃权 贵,不避亲疏。外立纲常,赫如烈日。用此守成,当然可使内外肃穆,谁敢与之抗衡。一般评论,便只能说雍正犹如汉代的文(汉文帝)景(汉景帝),过于忮刻而 己。但他对用人之道,却真能实践“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原则。换言之,他在需要外派整治事功的人才,“宁可用黠而能者,不肯用愚而廉者”。如果学问好、 有品德,如张廷玉等人,始终就给以高位,留置内廷。出身功名不高,但的确别有才能,如田文镜、李卫等人,便委以重任外放。至于科名循序渐进的人,虽词章华 丽,也只能位任文员,安置在翰林馆职而已。雍正在十三年中,得以坐镇京畿,背靠漠北的满蒙,右握西北,左揽东南;西南有事,只需一个能臣,一旅雄兵,便可 唾手而定。他是真实奠定了清朝的江山,付予儿孙好自经理,实在可算是历代定鼎守成帝王中的一代奇才,为历代职业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一人。如果以“修身、齐 家、治国”之道来说,他确是做到了如《诗经》所说:“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了。但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道来说,他却落于“静虑而后能得”的窠 臼,对于“亲民”而“止于至善”的外用(王)的实际,难免自有遗憾之处。明儒兼通佛道的洪自诚说得对:“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 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雍正即位以后的禅病,正陷在过于练达而又曲谨的漩涡中而不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