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 德之贼也什么意思(乡愿德之贼也的理解)

乡愿德之贼也怎么解释?

《论语阳货篇》中。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注:1.乡愿,乡党多数人认为是忠厚之人。这种人貌似好人,实为与流俗合污以取媚于世的伪善者。愿,忠厚之义。

2.贼:毁坏,败坏。

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在这章经文中,孔子斥责乡愿,明确地指出这种人是欺世盗名,看起来好象有德,而实际上是道德的败坏者,极具欺骗性。所以,孔子说出了这样的话,对这种人进行斥责。

论语中乡望道之贼也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没有乡望道之贼的经文。但有一章经文和其相似。

论语阳货篇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说: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损害道德的人。

孔子所指的乡愿,是指那些看似忠厚老实,但是没有一点道德原则,是非标准,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德之贼是指败坏道德的人。

论语里乡怨指什么?

应该是乡愿,指的是伪君子。

《论语·阳货》记载了孔子这样一句话:“乡愿,德之贼也。”“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仁”本是一个人内在的真性格,真情感;而“礼”却是外在的约束,是人为制定的规范。规范体现的是社会的利益与需要,而这未必符合个人的利益与需要。两者能够自觉地统一于某个人身上,那当然是最好的,这样的人品德高尚,孔子称之为“中行”。而当两者相矛盾的时候,孔子倾向于保持真性格、真情感;反对披上礼的外衣,装得很得体、很正确的模样,企图给人留下良好印象,以便容易达到自己那实际上是违背礼的自私的目的。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那意思是说要是没机会结交那些具备中行品格的人做朋友,肯定会结交狂与狷这两种人了。这两种人虽未能很好接受礼的熏陶,但狂的人有进取心,狷的人坏事是不会去做的。

论语,乡愿,德之贼也。是什么意思?孔子为什么这样说?

意思是:

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愿,谨厚,老实。

贼:败坏,侵害,危害。

“乡愿”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谁也不得罪的“谨厚老实”的“老好人”,他们伪善欺世,处处讨好,只想在乡里中博得人们称道。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虽然表面上看,他们是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们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所以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

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

意思是: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乡里的,以“忠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

愿:谨厚,老实。

贼:败坏,侵害,危害。

出自《论语》阳货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乡原,德之贼也全文注释?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

意思是: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是道德的破坏者。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

那么,“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孔子乡愿原文?

孔子乡愿的原文如下

“乡愿,德之贼也” 出自《论语·阳货》。在原文中“愿” 写作“原”。

“乡原,德之贼也” 意思是“貌似忠厚的伪善者,是道德的大祸患” 。

乡原,乡里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指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谁也不得罪的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乡,乡里。原,音yuàn,同“愿”,外表忠厚的样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