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为什么又叫王献之呢(王羲之为什么又叫王献之为)

王羲之为什么又叫王献之?

王羲之不叫王献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俩因书法成就并称“二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王献之画牛的故事?

王献之画牛讲的是《墨迹变牛》的故事。

主要内容:有一次王献之练字的故事,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道理:告诉我们遇到困难需要换位思考,不要不知变通,有时候出错未必是坏事。

王献之参军故事?

王献之与参军的故事记在《世说新语?简傲》里:说的是王献之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就想去逛逛。他又不认识人家,却径直叫人抬着轿子到人家府上去了。当时,正碰上顾辟疆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人家好歹也是平北参军,你进去和人家打个招呼,说不定人家还管你饭呢。可是他游遍了整个花园后,还在那里指指点点,说好说歹,旁若无人。

顾辟疆生气不已,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看不起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为伍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献之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居然还叫叫顾辟疆派人把他送到门外。

王献之为何称大令?

王献之英年早逝,43岁死在了中书令任上。他死之后,朝廷就从他的堂弟中选了王珉任职,王珉干了两年,也死在了任上,年仅38岁。这二位中书令名声极好,时人便称王献之为王大令,王珉为王小令。

王珉是王珣的弟弟,但他的才华远在哥哥之上。王珣在今天的名声比王珉大,全是沾了幸存的《伯远帖》的光。

王献之是怎样炼成的?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少年王献之文言文?

王献之字子敬,尤善草隶。幼学于父,习于。尔后改变制度,别创其法。率尔师心,冥合天矩。

初谢安请为。太元中,新起太极殿。安欲使子敬题榜,以为万代宝,而难言之。乃说韦仲将题凌云台之事。子敬知其旨,乃正色曰:安遂不之逼。

子敬年五六岁时学书,右军从后潜掣其笔,不脱,乃叹曰:“此儿当有大名。”遂书《乐毅论》与之。

学竟能极。小真书可谓穷微入圣,筋骨紧密,不减于父。如大则尤直而寡态,岂可同年。唯行草之间,逸气过也。及论诸体,多劣右军。总而言之,差耳。子敬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入能。

谢道韫为何没嫁给王献之?

可能是因为王献之年龄过小吧。

王献之在玄言清谈方面颇有造诣,他的喜欢清谈也与谢安相同,而与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详下文)的王羲之有所不同。《世说新语·言语》载有王献之的两段名言,其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一节,最为后人称诵。但实际上,王献之辩议的本领并未臻一流胜境,以至于有一次甚至不得不劳驾亲嫂子出来解围:

王献之与新安公主结局?

新安公主的结局是嫁给了王献之,还有了一个女儿,取名叫王神爱。此后新安公主的生活就史无记载了,估计在王献之死后不久也去世。

新安公主名叫司马道福,是东晋简文帝的女儿,嫁给桓温的儿子桓济。后来桓济欲篡兵权失败被贬,新安公主就与桓济离婚,央求皇帝将自己改嫁给王献之。

新安公主虽然得到了王献之的身,却得不到他的心。费尽周折抢到手的婚姻,其实并不幸福。王献之对她没有丝毫的情义,表面上的恭敬客套透出丝丝寒意。

自己酿的苦酒,得自己喝下。新安公主没有说一句埋怨的话,更没有回到娘家告状诉苦。她一直用自己的力量维护着夫君,让王献之婚后青云直上,官至中书令。新安公主希望终有一天能感化丈夫,真正得到他的心。

可惜,这只是她的奢望。到王献之死前,他都没能原谅新安公主当初的行为。

王献之死后王家怎样了?

王献之病重,奄奄一息,有道人问:“这一生,可有什么憾事或过错?”王献之泪目:“无他,唯有休妻郗氏一事。” 言毕,气绝。

王献之,字子敬,他是王羲之第7个儿子,母亲是号称“女中笔仙”的郗璿。王献之后来也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和父亲并称“二王”,还有“小圣”之称。

然而直到弥留之际,王献之心里始终放不下的,让他觉得遗憾、有过错的,就是休了妻子和郗道!

王献之是哪个朝代?

东晋。

王献之(公元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少负盛名,才华过人。得到宰相谢安赏识,历任本州主簿、秘书郎、司徒左长史、吴兴太守,累迁中书令等职,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

他先后迎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马道福为妻,嫁女于太子司马德宗(晋安帝)。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时年四十三岁。安帝时获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为“宪”。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

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2]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