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的古义?
①<动>送;送达。《柳敬亭传》:“皖帅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
②<动>表达;表示。《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③<动>说;回答。《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④<动>达到。《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动>获得;得到。《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⑥<动>招致;引来。《信陵君窃符救赵》:“致食客三千人。”
⑦<动>招请;招集。《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⑧<动>致使;使得。《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⑨<动>送还;交还。《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⑩<动>用。《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⑾<名>情致;情趣。《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⑿<形>细密;细致。《汉书?辛延年传》:“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
⒀<副>通“至”,极。《与吴致书》:“元瑜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致力】把力量集中用在某个方面。
【致命】⒈舍弃生命。⒉要害的。
【致意】⒈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用意。⒉表达问候之意。
桎梏怎么读什么意思?
桎梏:[ zhì gù ] 释义: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的东西。梏(gù)。 近义词:约束、管束、枷锁
一、约束 [ yuē shù ] 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受纪律的~。这种口头协议约束不了他们。
二、管束 [ guǎn shù ]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严加管束。
三、枷锁 [ jiā suǒ ] 枷和锁链,比喻所受的压迫和束缚:精神枷锁。挣脱封建枷锁。
桎梏读什么(拼音和意思)?
桎梏【拼音】:zhì gù【古文相关】: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山海经》
【基本释义】:中国古代的刑具,拘束犯人两脚的刑具叫桎,古代拘在罪人两手的刑具叫梏,类似于现代的手铐、脚镣。引申为束缚、压制之意。
《列子﹒周穆王》载:郑人获鹿,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事。后人用此典,多表示世事如同梦幻。桎梏:刑具,指脚镣手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具,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以梦为鹿,亡与桎梏“说的是世事不如意,好像梦幻一般,于是让自己的心在精神的桎梏里死去。
古文相关
山海经 《大荒南经》: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致甲骨文?
致的甲骨文:
致的金文:
致
zhì
送给,给予:致仕(退休)。致辞。致电。致力。致哀。致命。
招引,使达到:致病。致使。以致。专心致志。
意态,情况:大致。别致。景致。兴(x宯g )致。
细密,精细:致密。精致。
笔画:横、撇折、点、横、竖、提、撇、横、撇、捺、
画数:10;
部首:至;
写信至和致的区别?
至是不借助外力。致是借助外力或工具。
至 是指到一个地方是具体的,实物,
致 是指达到一种境界 是指抽象的(比如精神境界)
“至”有到或到达的意思,如至高无上;
“致”是表示人的动作行为的。“致敬”;
“至”和“致”的其它义项都有明显差异。“到达”和“送达”两个义项虽有交叉,但仔细辨析,也是不难区分的:前者是不及物动词,构成动宾式合成词时,宾语语素只表时间和处所,如“至今”。
最容易混淆的还是它们同“以”分别组成的连词“以至”和“以致”。
“以至”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的延伸,有“一直到”的意思。如“年轻的、年老的以至小孩都观看了这场声势浩大的龙舟竞赛。”“以至”还可以连接因果关系的分句,有“发展到”的意思。如“东道主如此热忱挽留,以至我们一行五人无法谢绝。”“以致”的适用范围小得多,它只可连接因果关系的分句,且“结果”往往是消极的,其中“致”有“导致、招致、造成”的意思。如“由于他缺少社会生活实践,以致他一踏入社会就茫然不知所措。”
致田字格?
致的田字格写法是:横、撇折、点、横、竖、提、撇、横、撇、捺
致的结构是:左右结构
致zhì
(1)(动)给与;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辞|~电|~函|~候|~敬|~谢。
(2)(动)集中(力量、意志等)于某个方面:~力|专心~志。
(3)(动)招致:~病。
(4)(动)以致:~使人误解。
致zhì
(名)情趣:兴~|别~。
致zhì
(形)精密、精细:细~|精~。
康熙笔画致多少画?
康熙笔画致10画。
致[zhì]汉语汉字
致:zhi,从至从攵。送诣也。言部曰诣,候至也。送诣者,送而必至其処也。
康熙字典《广韵》《集韵》??陟利切,音踬。《说文》送诣也。《春秋·成九年》夏,季孙行父如宋致女。《注》女嫁三月,又使大夫随加聘问,谓之致女。《礼·曲礼》献田宅者操书致。《注》详书其多寡之数,致之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