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3】读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篇目有感

点击”老记说事”关注我们

-3-
穆青,学习的榜样
——读《共和国语文课本里新闻作品篇目》有感之三
张继民
  对于焦裕禄,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回忆说:“我们这一代人,是深受焦裕禄同志事迹教育成长起来的。几十年来,焦裕禄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当年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题,成功刻画与描述焦裕禄光辉形象的三位新华社记者,就是穆青、冯健、周原。
  记得1966年2月,在北京昌平西峰山115团团部礼堂,部队组织我们收听广播,内容就是他们的这篇报道。通讯描述了焦裕禄作为一位优秀的县委书记,不顾疾病缠身,是怎样带领河南兰考县群众战胜内涝、风沙、盐碱,摆脱贫困的。当时我年仅19岁,作为一名士兵,谈不到有什么深刻理解。后来才知道,这篇通讯播发后,立即在全国引起震动,《人民日报》在一个月内就为此连续发表了7篇社论。
  何其难得!穆青任新华社总编辑时,我被调进总编室成了一名秘书,工作他身边。这为我了解与学习这位新闻名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缘。
  穆青学识渊博,文字朴实深刻,让人们叹为观止。其非凡能力来自哪里?一次我帮他搬家,找到了一定答案。20世纪80年代末,穆青同志迎来了乔迁之喜,其家从新华社路南搬往路北。那时没有搬家公司,谁人搬家都要请亲朋好友或同事帮助。我们这些当秘书的去穆青同志家帮助收拾家什时,见他的卧室床后白色墙面上,留下一个显然是长期磨蹭形成的褐色印记。我问他家人:“这是不是穆青同志长期夜读所致?”“是的,他睡前总喜欢看书,久而久之,把那地方刷的大白蹭掉了。”他的亲属回答。这个印记留给我的震撼是深远的,它告诉我,穆青同志写出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蕴意深刻,成为一代名家,皆来自于他日积月累的刻苦学习。
2001年12月14日,穆青老领导应我之邀,来到国内部会议室对我的预展照片给以指导。从右至左依序是:穆青、张继民、时任国内部副主任胡孝汉(现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书记)、记者邹声文。照片截至录像。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穆青发表于1978年3月。写的是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不顾“文革”迫害坚持植棉科研的事迹。吴吉昌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打击之后,以“啥也别想挡住俺”的精神,倒下去爬起来,终于获得成功。稿件播发后,在全国引发了强烈反响。此时我正在新华社总编室任秘书,看到吴吉昌老人为了表达他的感激之情,来到新华社给穆青同志带来了他的特殊礼品–干枝棉。这是一株盆栽干枝棉,一米多高的硬挺挺的褐色枯枝上,挂着几十个白花花的棉桃。穆青同志将其视为珍品摆放在他的办公室里,工作累了,就站起来围着瞧一瞧。他为什么这般喜爱这株干枝棉?因为它来自偏远的农村,来自一位植棉模范的亲手栽培。
  “勿忘人民”,是穆青给一位新闻同仁的题字。他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实践的。穆青作为部长级干部,却交了很多普通农民朋友。我这当秘书的,没少为走进他办公室的“泥腿子”们沏茶倒水。这再好不过地体现了穆青同志的延安本色。
  1981年我想改行到国内部当记者,向穆青申请几次他才批准。离开前,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从表面上看,记者工作好像挺风光,其实往往困难的时候多,顺利的时候少。既然去了,要想干好,就要准备去吃苦。”的确,我当时对记者工作理解有误,更多地看到了他们风风火火走世界,很少想到一个成功的记者,离不开勤勉、刻苦、执着和不惧艰险。听了穆青教诲,我表示我一定尽力。就这样,在科学采访与科学探险上,我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记者之路。
  2003年10月11日,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逝世。基于他对党和人民新闻事业的无限忠诚,写下很多影响至巨的名篇,仅入选语文教材的就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鲜花的海洋》等。同年12月11日,中宣部发出了《关于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通知说,为了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配合正在开展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三项教育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在全国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向穆青同志学习的活动。据知,党的高级干部被树立为学习典型,比较罕见。
  开展向先进人物学习活动,很需要熟悉者当场对典型人物做些介绍,以求生动。江苏省连云港市《苍梧晚报》负责人与我认识,知道我曾在穆青身边工作多年,问我能否赴连云港给市里新闻宣传战线干部讲讲穆青,邀请方是市委宣传部。我说我仅能讲些在他身边工作时,看到的有意义的事儿。还有穆青谆谆教导对我新闻业务发展的影响。“这就行!”对方如此认可。4月14日我登台演讲,可能效果格外地好,被他们迅即汇报到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里自南京打来电话邀我,给他们组织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讲课。5月19日我讲了,省委宣传部同样满意。
图为1960年5月,新华社记者郭超人随中国登山队首次攀登珠峰途中。他的《英雄登上地球之巅》一文,刊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02年版。照片截至《中国记者》杂志。
  “你们社里的郭超人真是不简单,当年他随我们登珠峰采访,竟然爬上了6000多米高度。”1998年4月初,在西藏喜马拉雅饭店附近拉萨河畔,王富洲与我谈起郭超人夸奖道。王富洲就是郭超人1960年所写《英雄登上地球之巅》名篇中,反复提到的三位登山英雄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02年版,收入了该报道。此时王富洲任我所在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探险队政委。对于郭超人这篇报道,新华社西藏分社高级记者多吉占堆说:“它开辟了新华社登山探险报道的全新时代,成为新华社乃至全国同行后来者学习、参照的标杆性作品。”不拒艰险,勇攀高峰。笔走龙蛇,长于写作。这是郭超人留给我的深刻印象。他作为探险采访的开拓者,最能理解探险记者不惧险阻的奉献精神。1989年4月我从南极回来,某期《中国记者》不仅在封面用了我拍摄的南极冰山照片,内里首篇也刊登了我的南极纪行文字稿。据说这一特殊“待遇”,是时任新华社领导郭超人决定的。可惜,才华横溢的他,65岁因病去世。
20世纪60与70年代篇目
《鞠躬尽瘁(原题《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88年版。
《爱民模范谢臣》
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64年版。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1963年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1983年版。
《一个农业机械厂的调查报告》
十年制学校高中课本语文第四册(试用本)1964年版。
《硬骨头六连》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64年版。
《英雄登上地球之巅》
郭超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02年版。
《大庆精神大庆人》
袁木、范荣康,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65年版。
《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穆青、陆拂为、廖由滨,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一册1983年版。
白夜、柏生所作《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刊入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82年版。右二为人民日报记者柏生,右三为笔者。摄于1993年3月。张继民提供
《一件珍贵的衬衫》
刘秀新口述,刘宗明整理,初中课本语文第一册1978年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光明日报评论员,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四册1985年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化著作选读上册1995年版。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
白夜、柏生,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二册1982年版。
《庄严的毛主席纪念堂》
(原题《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初级中学课本(试用本)语文第四册1980年版。
《赤壁公社基层干部称赞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十个好处》
杜导正、丁贵安,初中语文课本(试教本)阅读第四册1983年版。
作者简介
张继民,新华社高级记者。辽宁省铁岭人,北大历史系毕业。现为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赴南极大陆探险荣立二等功。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2006年获中国首届十大当代徐霞客称号。有十多篇优秀作品获得新华社社级好稿以及中国新闻奖。
系列阅读:
读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篇目有感(一)
读共和国语文课本里的新闻作品篇目有感(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