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其实到底多么厉害(赵括其实很厉害)

历史上的赵括到底有多可怕?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将领,战国相国赵奢之子,自幼学习兵法,自视甚好,经常和一些将领讨论兵法,人称为“兵家奇才”。但是,他的父亲赵奢认为儿子不是将才,不可委以重任。

赵奢死后,开始重用赵王赵括,长平之战,赵王中了秦王诡计,重用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为将,导致赵军40万大军被坑杀。

这就是赵括的可怕之处,好大的讽刺!

纸上谈兵的赵括和赵衰的儿子赵括?

纸上谈兵的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将领,赵衰的儿子赵括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

晋国大夫赵衰跟公子重耳流亡,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后,把女儿嫁给赵衰,称赵姬,生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括参加了晋景公时晋楚之间的邲之战,其间和赵婴齐生隙。

赵括异母兄赵盾,赵盾之子赵朔娶晋国宗女庄姬,赵朔死后,庄姬和赵婴齐通奸,赵同和赵括因此把赵婴齐放逐到齐国。庄姬怀恨在心,便诬告赵同、赵括。公元前583年,赵同、赵括等被晋景公灭门。

赵括死前遗言?

赵括,临终之前对妻子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者必括也。”

赵奢早就认识到赵括是纸上谈兵,喜欢夸夸其谈,严重缺少实战经验,所以对赵括非常担心。一语成谶,赵奢死去没几年,赵括在长平之战中让赵国损失惨重。

纸上谈兵赵括?

纸上谈兵(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原指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后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在句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àn),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jiàng)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世以此故事作为历史典故,总结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赵括母亲不让赵括为将的原因?

赵括母亲不让赵括为将原因是赵括没有作战经验,秦军强大,知道赵括必败无疑。

赵括,嬴姓,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赵孝成王七年长平之战中,赵括代替廉颇,改守为攻,最终兵败,赵括也被秦军射杀而死。

赵括为什么在武庙?

先说结论,赵括不在武庙,武庙没这么丢份。

赵括充其量进个网庙,作为武网庙十哲被来出来洗白一下或者做个黑某人的工具。他的老爹,赵国名将赵奢倒是在武庙里面,毕竟老爹有战绩,实打实的击破了秦军。

再看看赵括这战绩,除了四十万人全军覆没,史书里找不到他的任何战功,如果有人说史书里有,你只需记住一点,这是瞎编的。赵括在长平之战中的指挥,可以直接入选军事教材,当然是反面教材,简直就是一个错题集。各种军事大忌,能犯的都犯了。他最骚的操作是被围困后,带着四十万人第一时间不是去突围,而是就地安营扎寨,准备死守。我寻思赵国的主力都在你小子手里攥着呢,还指望赵王怎么来救援,撒豆成兵吗?

纸上谈兵真是为赵括量身打造的。

李牧评价赵括?

1、赵括此人从小熟读兵法,常常把他爹赵奢辩论的无话可说,这也就催生了他比较骄傲,所以马服君便说他好夸谈,脱离实际,并非真正的兵法。

2、李牧镇守边塞抵御匈奴便是由赵括举荐的,说明此人绝非庸才。

3、赵军被断绝粮道后,赵括带人发起了数次冲击,白起形容:此子不死,必成秦国大患。

4、国力对比,长平之战前秦赵对峙三年,廉颇采用的守,但是为什么赵王急于换帅,因为赵国国力撑不住廉颇了,所以即使不管帅,也难逃失败。

赵王赵括蔺相如廉颇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赵王是赵武灵王的儿子您叫赵何。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他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善于纸上谈兵,赵王派他为大将,领兵抵抗秦军。结果在长平一战。让秦军歼灭40万人,赵括也被秦军杀死。蔺相如是赵国的宰相,因为完璧归赵和绳池会。为赵国立了大功。被赵王拜为上卿。廉颇是赵国的大将军,立过很多军功。曾经嫉妒蔺相如被拜为上卿,而和蔺相如不和,后因蔺相如忍让而感动,结果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二人和好如初,共保赵国。

赵括是怎么被发现的?

是秦国人使用反间计让赵国注意到了赵括。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赵括为什么成为战神?

赵括从来不是战神,甚至都不是名将。他老爹赵奢倒是那一时期的名将。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的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

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选择在长平(今山西高平的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领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后来被秦军坑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