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粕之意?
糟粕,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āo pò,是指造酒剩下的渣滓。也指废弃无用的事物;食物经消化吸收后所余的废物。常用以比喻粗恶食物或事物的粗劣无用者。
出处
汉代刘向 《新序·杂事二》:“凶年饥岁,士糟粕不厌,而君之犬马有馀谷粟。”
例句
对于西方文化,我们要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决不能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什么精华什么糠粕是什么典故?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六月七日发表的《拿来主义》中,涉及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意思,但没有明确地使用这个词语。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对个体来说,接受外来或新鲜的文化或者事物的态度和方法。接受好的有用的,撇弃无用有害的,消化为自己适用的东西。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qù qí zāo pò qǔ qí jīng huá]。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意为取长补短。
同义:取精用宏,去粗取精,去芜存菁
连动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
1,源于鲁迅的《拿来主义》
2,毛主席说”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原文?
出自马南邨《不要秘诀的秘诀》。
1、原文
“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
2、解释
精华:事物最好的部分。
糟粕:酒糟、豆渣一类的东西,喻指无用之物。吸取事物中最好的东西,舍弃事物中坏的,无用的东西。
【扩展资料】
“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
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作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
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深入和合理。
传统文化十大糟粕?
传统观念中的糟粕很多,极大的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和追求公平公正和美好的希望。概括起来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君权至上,皇帝一手遮天,不同意见就是叛逆。
第二是刑不上大夫,把人封成各个等级,不可逾越。
第三是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
第四对妇女的贬低和压迫。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容妇言妇工。从一而终等等。
第五是由这些礼教演化而来的各种老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