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的用法和意义例句?
一、用作动词。在课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1、译作“结交”、“交好”、“亲附”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失其所与,不智。《烛之武退秦师》
2、译作“给予”“授予”
我有白璧 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夫。《鸿门宴》
此外,“与”用作动词,还有另外几种意思,而课本上没有涉及。如:
1、译作“参与”“参加”则读Y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崤之战》
2、译作“赞成”“赞同”读作“Y ”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汉书·翟进传》
3、译作“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
二、用作介词,引出施动者发出的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用法:
1、相当于“跟”“同”。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怀王与诸将约。《鸿门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2、相当于 “为”“替”。高一课文没涉及。
也曾与我喂牛切草。《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需要注意的是,当“与”作介词时,后面的代词往往省略。如: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三、用作连词,连接两个词或短语,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连词“和”。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滕王阁序》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季氏将伐颛臾》
四、用在句末,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吗,吧,啊,呢”。可读作“Y ”。例:
无乃尔是过与?(吧)《季氏将伐颛臾》
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如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五、另有固定搭配形式,“与……孰”“孰与”“……,与……。”,可译作“与……相比,哪一个更……”,如: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
与是什么意思?
1、赐予。例句: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白话译文:我带着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羽大王,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范增,,刚好遇上他生气,以不给献给他,请你代我献给他吧.
2、给予。例句: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清·袁枚《黄生借书说》白话译文:有个姓张的藏书很多,去借不给,回来后那种借书的情形出现在梦中。
3、结交。例句: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明·宋濂《看松庵记》白话译文:认为那些世俗之人不值得交往,而只能从松树那里取得他期待的品质呢。
4、跟;和;及。例句:孰与君少长。——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白话译文:您和他比,谁年纪更大呢?
5、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例句:然则师愈与?——春秋末期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先进》白话译文:如此说来,是不是颛孙师要好一些呢6、参与。例句:蹇叔之子与师。——战国·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白话译文:蹇叔的孩子一同参军作战。
与的古义?
与在古中的意思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一、读 yǔ 时
①给予。《鸿门宴》:“则与一生彘肩。”
②结交;交好。《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④通“举”。整个;都。《涉江》:“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⑤和。《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⑥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⑦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与京邑,不足为异。”
⑧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
二、读 yù
①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与也。”
②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与师。”
三、读 yú
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和与的区别是什么?
“和”、“与”的区别与用法:
一、关系不同:
1、“与”:连接的词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但是往往在意义上有主次、先后之分,主要的成分、顺序在前的词语应放在“与”的前面。例如“钢铁、煤炭、石油、电力与其他工业”(主次之分)、“婴儿、儿童与少年”(先后之分)。
2、“和”:连接的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可以不分先后。
二、词性不同:
1、“与”:连接的通常是名词,例如“小学、中学与大学”。
2、“和”:连接的可以是名词,例如“工人和农民”;也可以是动词,例如“传播和接受”;可以是形容词,例如“聪明和美丽”;还可以是代词,例如“我和他”。
三、用法不同:
1、“与”:在某种程度上将有一些偏向于前者,且表达效果比和稍好一些,而和则比较准确的平衡与两者。
2、“和”:作连词能表示选择,相当于“或”;“与”则没有这样的意思。
与的古今异义?
今义
与
yǔ ㄩˇ
给:赠~。~人方便。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赞助,赞许:~人为善。
〈书〉等待:时不我~。
〈连〉和:我~你。山~水。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與)
yù ㄩˋ
参加:参~。~会。
古义
与
與 yǔ
〈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與”,从与,从舁( yú ),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give grant;offer]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交往;交好 [get along with;be friendly with]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4) 奖赏 [reward]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又如:与奖;与津贴
(5) 帮助;援助 [help]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6) 随从;随着 [follow]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7) 合乎 [conform with]。
(8) 等候,等待 [wait]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如:岁不我与
(9) 允许 [permit]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又如:与告(准假)
(10) 交付,偿还 [pay]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又如:与利息
(11) 亲近 [be friend with]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词性变化
◎ 与
與 yǔ
〈名〉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3) 类;同类 [kind]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 与
與 yǔ
〈介〉
(1) 跟;和;及 [with;to]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2) 为,替 [for]。
如:与我想想
(3) 离开 [from]。
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4) 对于;于 [to]
◎ 与
與 yǔ
<连>
和;同 [and]。
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 与
與 yǔ
〈助〉
(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2) 另见 yú;yù
与的词性?
(一)“与”,繁体作“與”,原本是动词,意思是:“给与”、“帮助”、“赞同”、“等待”、“对付”、“参与”等。
(二)“与”的介词用法
“与”的介词用法从动词用法虚化而来,主要用法有二种:
1、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一般可译为“为”、“给”、“替”等。
2、引进动作、行为的另一个实施者,一般可译为“和”、“跟”、“同”等。
(三)“与”的连词用法
“与”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用来连接并列结构中的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可译为“和”。
(四)“与”的语气词用法
“与”作语气词,通“欤”读作yú,位于句子末尾,可以用来表达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可酌情译为“呢”、“吗”、“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