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闻 了解媒体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编采评》专栏
做题三招(上)
朱海华
制作好的标题,无论对纸质媒体,还是对时下正兴盛的网络媒介,都在让其更好看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过,就党报而言,一个出彩的标题,在提升其影响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遗憾的是,如今,党报的标题制作并未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固守传统样式的屡见不鲜:重政治性,轻艺术性;重抽象感,轻形象感;重口号化,轻平民化;重完整度,轻可读度……标题制作缺少了个性、缺乏了针对性,更似万金油,同一标题既可安在这篇报道上,又可放在那篇文章里。于是,报纸标题的雷同化时有发生,也就难怪读者“一见你就跑”了。
面对多媒体时代,面对信息爆炸时代,面对“读题时代”,党报的标题制作在保持优良传统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应放低姿态,放下架子,取晚报、都市报、网络媒体等标题制作之精华为我所用,不断求新求变,像优秀广告一样充满诱惑力。
那么,如何制作一个充满诱惑、抓人眼球的标题呢?我列举福建日报几个实践中的例子做些探讨。
求点>求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标题就是报道的广告。”为此,制作标题时,不应将精力花在如何才能尽可能地涵盖报道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包罗万象了,依旧是标题,但更多的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根本无法提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文章再精彩也是无人问津。
在党报中,这种情形最典型的当属文件政策发布的稿件。这类消息,涉及的条款多、面广,要制作一个万全的标题只能是《×××出台〈×××××〉》之类,虽然无比正确,也谈不上有多长,可是,并未抓住读者最关心的点,就会让人一扫题而过。
做标题就该像做广告一样,有所舍有所取,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将最精彩、最突出、最吸引人的特色以最精炼的方式予以充分展示,力求在最短时间内捕获人心。
国务院通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草案)》(肩题)
行政强制拆迁被取消了(主标)
房屋价值补偿不得低于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禁止建设单位参与搬迁(副题)
(2011年1月20日1版)
这个主标虽然只是涉及条例中的一个方面,却突出“行政强制拆迁”那个时间段社会的热点话题,一下子就能引起读者一探究竟的强烈欲望。再加上肩题、副题的补充,必然取得“1+1>2”的功效。
形象出画面
相对而言,党报的新闻内容,尤其是时政新闻,多严肃庄重。此时,再安上一个标语口号式、工作总结式、主观鉴定式等标题,虽然文字响亮、基调昂扬,却僵硬刻板有余,生动活泼欠缺,如:敢立潮头创辉煌、共绘福建跨越发展的和谐新画卷、枝繁叶茂花更艳、天时人事日相催……诸如此类的标题抽象化、概念化,无法给读者增加新的认知,这种“高态势”只能是将与读者接受心理的距离越拉越大——这,也是党报标题制作至今仍普遍存在的一个顽疾。
不过,标题一旦有了形象感,便有了画面感;有了画面感,便有了吸引力。当然,标题只要能为读者提供一幅生动画面,就自然而然拥有了形象感——这是制作形象化标题的关键所在。
如:
自备桌椅到农户家门口办案——大田县法院建设法庭党支部为民服务侧记
(2011年5月15日1版)
此篇小通讯,报道的是大田县法院建设法庭党支部为当地百姓服务的具体做法,以及取得的成绩。纯属工作性,文章内容可读性的确不强,但若再配上一个诸如“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有纠纷,找建设法庭”等标题,内容不可读与标题不可读的叠加就更将读者拒之门外了。而见报的主标题,有动作、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立刻浮现。
在制作形象化标题之时,还须特别注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如:
大田:“矮子”登上领奖台
(2011年2月11日1版)
文章报道的是由于考核机制的变革,鼓励各乡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短缺、经济指标不尽如人意的乡镇也受到表彰。标题将这些“后进”乡镇比喻成“矮子”,不仅简洁,为画面的营造增添了一个缺一不可的“活体”,不禁会让读者产生好奇:“矮子”到底是指什么?登上领奖台,又是何意?要得到答案,就只能继续往下读。
再如:
“团团”“圆圆”:台北,我来啦!
(2008年12月24日1版)
将赠台大熊猫拟人化,不仅动感十足、画面感十足,而且赋予了这两只大熊猫的情感表达,也寓意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兴奋之情。(未完待续)
(作者为福建日报要闻编辑部副主任)
点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