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死前有多厉害啊(秦孝公的死因)

秦孝公死前有多厉害?

秦孝公死前是秦国历史上英明神武的一代名君。在他的治理下,秦国可谓是一日更进一步,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把秦国从一个实力一般的诸侯国变成一个国力强盛,经济富庶的强大诸侯国。

正因他的功绩如此突出,他和其他三位秦国国君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并称为“秦国四雄主”。秦孝公的一生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扩张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治理朝政上,秦孝公的做法是广纳良才。他特地颁布了一道求贤令,面向全天下招募有才之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都可以来秦国做官。这道命令一出,顿时许多贤能之人来到秦国拜见秦孝公。

这其中,就有一个来自卫国叫商鞅的人来觐见秦孝公。商鞅是因为在魏国不受重用才来秦国寻找施展才能的机会的,为了试探秦孝公是否值得自己效忠,他一开始跟秦孝公讲的是王道之术,秦孝公不为所动,然后他讲的是霸道之术,秦孝公还是没有反应,最后他跟秦孝公讲了治国强兵之道,秦孝公终于被打动了,就这样跟商鞅聊了几天几夜。

之后,秦孝公就重用商鞅,让他在秦国施行自己的变法主张,终于使秦国的国力显著增强,让其他诸侯国从此不敢再小瞧秦国。

秦孝公死于公元前338年,在这个时候,秦国已经成为了任何诸侯国都不敢小觑的强大国家。

在秦孝公最后的时间里,不知是对商鞅的信任还是对自己儿子的不满,他竟然做初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把君位传给商鞅。

这一命令一出可谓是震动整个朝野,要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君王之位都是由统治者家族内部代代相传的,从来没有传给外人过,秦孝公如此大胆的举动可谓是颠覆了当时人们的认知。

但是商鞅并不是一个对权力十分贪恋的人,他对于秦孝公的命令始终是坚辞不受,无论秦孝公如何劝说都不为所动,秦孝公没有办法,只得尊重商鞅的决定,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了太子嬴驷也就是后来的秦惠文王。

秦孝公如何化解六国分秦?

秦孝公让群臣商议,景监提出了一个不雅之策,就是用黄金美女去贿赂魏国大臣,尽量拖延进攻时日,由于各国心不齐,时间一长合谋分秦自然就不了了之了。

计策定好之后,景监伪装成薛国的一个大巨商猗垣,去贿赂魏国公子卯,魏惠王的兄弟,公子卯答应可以为他延迟两个月的进攻时间。到了秋季之后,韩国、楚国、赵国、燕国都莫名其妙地发生了大小不同的内乱,没有时间过问分秦的事情;齐国本来就不对分秦感兴趣,而且国内正忙于整顿吏治,就明白宣示不参加攻秦联军。

现在就剩下魏国了,上将军庞涓想劝魏惠王集结大兵,魏国自己去打,但由于公子卯从中劝阻,魏王也就搁置了,时间一长,尽皆泥牛入海,没了踪影。

从此分秦计划,彻底失败,秦国危险处境已解。

秦孝公和孟子哪个大?

秦孝公大。

秦孝公是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在位期间重用商鞅实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变法最彻底的一次。他奖励耕战,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和粮食生产,使秦国从西北边陲一个不起眼的小国逐渐变成战国七雄之一,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孟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亚圣”,与孔子一起称为“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

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孟子生于约公元前372年,秦孝公比孟子大九岁。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实行了什么?

秦孝公于公元前362年即位后,决心继承秦献公的遗志,继续改革,富国强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颁布《求贤令》,正当秦孝公求贤时,在魏国受不到重用的商鞅来到了秦国。

孟子见过秦孝公吗?

答案如下:

没有。

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卒于公元前338年。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晚期。生于公元前372年的邹邑。卒于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流派的主要继承人。丰富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流派。被后世称为亚圣。

秦孝公与商鞅船上对话?

秦孝公道:“先生两次言三道,虽不合秦国,然先生之博学多识,我已感同身受。嬴渠梁意欲请先生任招贤馆掌事,职同下大夫,不知先生肯屈就否?”

卫鞅仿佛没有听见秦孝公的话,他望着清冷的河面,缓缓说道:“渭水滔滔,河面宽阔,在秦境内无有险阻,乃天赐佳水也。何以秦据渭水数百年,坐失鱼盐航运之利?关中川道,土地平坦,沃野千里,天下所无,何以在秦数百年,却荒芜薄收,民陷饥困?”

景监一怔,生怕卫鞅又迂阔起来,仔细一听,都在实处,便不再言语。秦孝公则不动声色的沉默着,他想听听这个蹊跷的博学之士还能说出什么来。卫鞅也似乎并没有注意秦孝公和景监的沉默,他继续面河问道:“秦地民众朴实厚重,又化进戎狄部族尽百万,尚武之风深植朝野。秦国却何以没有一支攻必克、战必胜的精锐之师?”

景监高兴插话:“先生所问,正是君上日夜所思之大事。先生大计何在?”

秦孝公目光锐利的盯住卫鞅背影,向景监摆摆手,示意不要打断他。

卫鞅转过身来正视着秦孝公道:“方今天下列国争雄,国力消长为兴亡根本。何谓国力?其一,人口众多,民家富庶,田业兴旺。其二,国库充盈,财货粮食经得起连年大战与天灾饥荒之消耗。其三,民众与国府同心,举国凝聚如臂使指。其四,法令稳定,国内无动荡人祸。其五,甲兵强盛,铁骑精良。有此五者,方堪称强国。而目下之秦国,五无其一。地小民少,田业凋敝;国库空虚,无积年之粮;民治松散,国府控缰乏力;内政法令,因循旧制;举国之兵,不到十万,尚是残破老旧之师。如此秦国,隐患无穷,但有大战,便是灭顶之灾。君上以为然否?”

秦孝公为什么不立嬴稷?

因为秦孝公在位的时侯,赢稷尚未出生。秦孝公之子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战国策》记载秦孝公想传位于商鞅,商鞅推辞不接受。秦孝公去世后,葬于弟圉,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秦孝公是秦异人吗?

不是

秦孝公嬴渠梁是秦献公的次子,秦始皇嬴政的天祖父,秦国的第25位国君,公元前361到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出生前的一段时期内,秦国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国力大衰,等到他的父亲秦献公继位后,秦国的实力仍然很弱,不得不与魏国割地求和。秦献公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之地都没能成功。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后,秦孝公继位。秦孝公继位后立志改变秦国贫穷的面貌,为此他实施了一系列改变措施,甚至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求贤令》,欢迎山东六国的有志之士来秦国,也因此引发了后来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迁都咸阳,此外还建立了县制行政,鼓励农业生产,秦国的国力也在不断的上升。对外,秦孝公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拓地到洛水以东,为秦国东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前338年,秦孝公因病去世,其子嬴驷继位。

秦庄襄王嬴异人

嬴异人,秦始皇的父亲,秦国第30位国君,公元前250到前247年在位。

由于异人的生母不受父亲嬴柱的宠爱,所以被送到了赵国当人质,秦始皇就是异人在赵国当人质时出生的。后来在吕不韦的运作下,异人回到秦国并被立为嗣子。

前250年,秦孝文王离奇去世,嬴异人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前249年,秦庄襄王派吕不韦攻灭东周国,

迁东周公于阳人聚,不绝其祀。至此周王朝最后残余的势力被铲除。

前247年,秦庄襄王病逝,终年35岁,子政继位,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秦孝公与嬴驷谁厉害?

秦孝公是奠定秦国霸业基础的人,没有他,秦人就会一直在陇西大山里放马。因为他支持商鞅变法,才有了秦国的崛起。秦惠文王嬴驷,虽然车裂了商鞅,但是坚定的维护了商君的变法,才让秦法得以继续传承。

另外,秦惠文王赢驷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也让秦国从崛起走向富强。在位期间攻取巴蜀,为秦国打下了统一的粮仓。相比之下秦孝公更厉害,他接手的是积贫积弱,满目疮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秦国,留给秦惠文王的是经过变法后开始强大的秦国。

秦孝公为什么只活了46岁?

因为秦孝公早年征战之后,又为变法等事操劳过度,积劳成疾,所以去世的早。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名渠梁。《越绝书》作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嬴渠梁去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