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空间多久算密接(在同一空间不到一分钟算不算密接)

同一时空交集多长时间算密接?

14天。

在同一空间多久算密接是14天内算时空密接。 时空密接其实指的是时空伴随,指14天内,与确诊患者在同时间和空间网格内(800米×800米),共同停留过10分钟。通俗地说,与确诊患者14天内行程轨迹有过交集,无论是通讯信号漂移,或擦肩而过,都有可能被认定为时空密接者。

一前一后差几分钟去超市算密接吗?

答:您好,一前一后差几分钟去超市算密接吗,按照最新的防役政策,是不算密接的因为前后差了几分钟,密接应该是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一起吃饭,或者是一家人当中有一个是新冠肺炎患者,家里的人都是密接者,需要隔离观察,今年的役情复杂多变,传染性强,应做好预防。

延伸阅读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口罩有多重要?

1月15日,微信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则消息:根据最新的排摸口径,疾控现在做流调时都看监控回放,和密接在同一空间接触,如果没戴口罩就是次密,集中隔离14天;如果戴口罩就是高筛,2+12管理。基本上戴口罩可以下降一个管理级别。所以大家外出千万记得戴口罩,回家洗手,保护自己,保护家人。

上述消息是否准确?1月16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所主任医师朱奕奕。

密接、次密接的判定中,口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朱奕奕表示:“戴不戴口罩在防控管理和密接、次密接人员的判定上,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当然现场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被结合进来,每个案例都是综合判定的结果,并没有那么简单,劝导大家去公共场所一定要戴口罩,这是非常必要的。”

朱奕奕说,当前疫情排查协查的范围,主要分三个层次:密接人员、次密接人员、外围涉及到的风险群体(筛查人员)。其中,密接、次密接人员的判定一方面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另外还要通过监控视频查看印证,结合相关部门的信息,流调队员最终进行判定。

同时,上海发布也于1月16日在评论区回复:根据国家和本市的相关防控要求,密接人员应落实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并开展相应频次的核酸检测;密接的密接应落实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并开展相应频次的核酸检测;筛查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实施相应的管控措施和核酸检测。

“密接、次密接和风险人员,现场流调人员是依据接触当时情形和感染风险进行专业的研判。”朱奕奕解释说,此次在愚园路228号奶茶店门店员工中发现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没戴口罩进入奶茶店的人员,或者口罩中途被取下,都有可能会被判定为密接人员。

“有点单者走进奶茶店点饮料,在等待过程中顺手脱了口罩,还有顾客在店内接过店员新制备的热饮,迫不及待脱了口罩喝一口。流调人员在查看监控时发现此类无防护、近距离的接触情况,依据国家和上海市相关方案的判定标准,将对这类人员进行密切接触者的判定。而奶茶店工作人员在店内一天的工作时间中,也需要全程规范戴好口罩。”朱奕奕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奶茶店工作人员,任何一方没有规范佩戴口罩的行为,都会导致后续感染风险增加。

市民如何配合筛查:相信流调人员的专业

上海市疾控中心专家认为,当前对社会大众来说,最主要的是要牢记:务必在各类公共场所,特别在人流量大,通风条件有限的空间场所中规范佩戴口罩,保持一米社交距离,同时积极配合流调人员开展工作。

朱奕奕说,通常我们对密接的排查范围是病例症状出现前2-4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4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这里的‘近距离’一般情况是指在1米以内,有效防护主要是以戴口罩为主的防护措施。因此,在社交场所保持一米线的安全距离很重要,规范佩戴口罩也很重要。”

朱奕奕强调,当前,如果有市民接到流调人员的来电,请不要紧张,一定要耐心接听,我们有很重要的信息需要确认,请如实告知。如果你的身边出现了“大白”,也请安心,他们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在现场排摸可能出现的风险。

上海市疾控中心方面透露,上海有一支3100多人的三级流调队伍,除了承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排摸和管理等工作外,还承担场所采样和消毒等工作。这支专业的应急队伍在过去两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全天候24小时值守,一旦接到疫情报告,现场流调应急处置做到“2+4+24”,即流调队伍2小时以内到达现场,4小时以内完成流调核心信息,24小时以内初步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

随叫随走的应急流调工作是每一个流调队员每一天都可能面对的工作状态。在与新冠病毒赛跑的两年中,流调队员们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工作经验。

“专业的事请放心交给我们流调队员来做。我们的流调过程,都是为了尽可能排摸所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及时管控具有感染风险的人员,让城市更安全,请大家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朱奕奕呼吁。

上海市疾控中心方面提醒,当前,全球新冠肺炎日新增确诊病例已突破新高,面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输入疫情的双重挑战,春节假期临近,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三件套”和“五还要”仍然是每个市民的随身法宝,要用好这些法宝。

责任编辑:陈少颖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亮亮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