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的距离,不仅仅在于年薪的数字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150篇文章
那就推送一首中文歌,很好听。
头图基于CC0协议引用。
(一)
我最开始在公众号上写作的时候,因为几乎没什么粉丝,经常是吭哧吭哧写了几千字,发出来点赞却是个位数。因为内心一点小小的虚荣心,所以那时候我几乎将所有能加的同学群都加了个遍,然后每次更新后,第一时间将文章甩到各个同学群里,因为脸皮实在太薄,免不了要用几个红包加持一下。
那时候,经常收到这样的问题:
“和尚,天天写这些东西啥用啊?能挣钱不?”
“胖子,你现在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公众号写东西是吗?啊,不是?那你写这些干嘛啊,又不挣钱。”
“骚货,别整天写那些没用的鸟文章了,也没人给你发工资,来来来,一起撸啊撸。”
嗯,不得不说,我有很多外号。小学同学习惯称呼我为“和尚”,想来慧超小朋友童年时宝相庄严,时常头顶闪着佛光吧;高中时体重只有120斤,小腰细的可以光膀子溜进女浴室而毫无违和感,却意外地获得了一个“胖子”的外号,每次有人喊我胖子,我答应的时候双眼都扑闪扑闪地都含着热泪;大学时我整天好好学习,天天上网吧,端的一个君子风范,却被同学们起了个“骚货”的外号,一直叫到现在。
不得不说,我反复找人闻过,必须申明:我并不骚,至少没有骚味儿。
后来,很意外,思维补丁逐渐吸引了一些读者,文章也常被一些百万级粉丝大号转载。然后,经常有很久不联系的老同学、老朋友,某一天莫名其妙发我一个文章链接,然后带着惊讶的表情:哇,慧超,我在某某号上竟然看到了你的文章;哇,慧超,我们领导竟然转发了你这篇文章……
我自会惭愧一番,然后聊几句,问题大概都会落在同一句:现在那么多大号转载你的文章,你赚了不少钱吧?你现在给这些大号投稿,多少钱一篇呀?
我回答:他们转载我的文章,不会给我一分钱。
然后对方就会很认真地发来同样的问题:那你写这些图什么啊?更有甚者,语带嘲笑:怎么?想学人家韩寒郭敬明,靠文字出名啊?
再后来,微信出了赞赏功能;再后来,我的公众号上也接了一些广告。然后,同样的一群人又跑过来问我:慧超,那么多人给你赞赏,想必你赚了不少钱吧?慧超,你也开始写广告了呀,当初就是奔着这条路来走的吧?给你发个红包,教教我怎么搞公众号吧!
我常常不知道说些什么。
或者说,无论是彼时还是此刻,我和他们解释,是解释不清的。写作最大的乐趣在于自我表达,而这种乐趣,你无法和一个靠背《中学生优秀作文》考上大学的人去言说;写作的乐趣还在于用几乎世间最小的成本,单凭自己就创造并完成一件事情,这种成就感你同样无法和一个蹲在钱眼上的人形容。
所以,他们不会懂,即便微信没有推出赞赏功能,即便不会有广告主前来赞助,我也会写下去;就像他们不会懂,不是所有的探索都在床上完成,不是所有的成就都可以用钞票来衡量。
(二)
我英语很烂,烂到每次出国都只能用单词和国际友人交流,特别有辱九年义务教育的形象。我的老同学都知道这一点,毕竟当年的英语考试,大家都是靠选择题活下来的。
有一次回家,同一个很远的亲戚一起吃饭。饭桌上谈到孩子的教育,他有个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英语和同龄的小朋友相比不是很好,正犹豫要不要报个英语班。
他抱怨:妈的,现在这帮老师没有不黑心的,一节课要200多块钱。
他问我:小超,这种英语班是不是也没啥用啊?
我说:肯定是有用的,而且英语简直是学生阶段最应该好好学的课程了。
他一脸不屑:我听说,国家马上要在高考里取消英语了呢!
我辟谣:那是谣言。
他继续不屑:嗨,要我说,英语这东西,不如就取消的好,啥用啊,我们家孩子以后又不做导游,学这没用的东西,死贵的。
我鼓励:学好了可以赚钱啊,而且以后升学英语成绩很重要。
他深度不屑:嗨,我听说,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月工资也才三四千块,啧啧,这大学,不如不上呢。你看你英语那么烂,不是也没妨碍你挣钱嘛!
我忏悔式鼓励:还是应该学好英语,我现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当初没学好英语,这钱应该花。
他炸了:嘿,你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赚得多,当然这么说,我要是有钱,还送孩子出国留学呢!
你要知道,人们总是习惯看到那些他只想看到的东西,或者说,人们总是刻意忽略事实却不断强化自己的偏见。
就像这位父亲,在他心里,孩子学英语的唯一用途不过就是当导游骗老外在定点购物地消费罢了。而且,我坚信,他就算有钱,也只会挥霍在自己的感官刺激上,绝不会送孩子出国读书——还要问你一句:啥用啊?
(三)
这两天雄安新区设立后,朋友圈里有一张被转烂了的图:

这张图当然是一个笑话。但是我必须说,这张图在很多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笑话,否则这张图绝不会转发到如此模糊的境地。一定有一群人对此深信不疑,他们数量庞大,大多数时候,你看不见他们,但你和我都知道,他们就在那里。他们瑟缩在自己的角落中,恨恨地咒骂着:世间哪有真情在,你随便甩两条金链子,就能套住三两个婊子。
言下之意,只要有钱,女人,只不过是召之即来的一条母狗罢了。
然后转头望着街上聘婷的美少女们,心里盼望着自己家也能够迎面撞上一次千年大计,顺便已经在心里勾勒出拆迁后的奢靡生活了。
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想申明的是,你去问问那些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姑娘,但凡有一点点姿色,但凡活的漂亮自在的,谁没有拒绝过几个有房子的北京土著?
但是在另一类姑娘眼里,她们水嫩的脸上却对这种拒绝满心狐疑:这么好的条件还不赶紧趴上去把自己嫁掉,还挑什么啊?
她们只是想:哇塞,在北京有房子哎,那得值多少钱啊!哇塞,北京土著哎,嫁过去自己就是北京户口了哎!她们不会去想,面前的这个男人,除了那套空荡荡的房子之外,还有什么?审美、志趣、品味和智识是不是能够再让自己“哇塞”一下。
是的,她们不会去想,而你不得不承认:她们还人数众多。
这其中的惆怅就在于:我深情的时候你当我装逼,我绝情的时候你当我傻逼,我对你说:“婚姻里不应该只有一间大房子”时,你一脸懵逼,暗自翻着白眼心想“贱人就是矫情,趁年轻浪吧,等过两年岁数大了,看你找个什么样的,哼”。
(四)
没有钱的人,总觉得世间的一切都可以用钱来解决。
没有钱的人,总觉得人世的万物皆可以用钱来衡量。
我们习惯于转发“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这样的段子。钱自然很重要,这一点无可厚非,可金钱的多寡就决定了我们的智识和审美吗?其实不是这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将个人的悲剧和境遇归罪于金钱或者外在的各种因素,这时穷困反而变成了一身铠甲,披上它,转身就可以坦然地面对自己卑劣的一面。然后,毫不脸红地用下面这些话语回击质疑者:
你有钱,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喽。
我做这么些(无耻)的事情,都是因为没钱啊!
如果有钱了,我就怎么怎么样……
呵呵,你能这么做,还不是因为你有钱?
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之间的距离,有时候,真的不仅仅在于年薪的数字。
相信你一定会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对方一句话扔过来,我们不约而同选择了高贵的沉默。这沉默,不是认同,更不是辩不过选择认输,只是我们早已经意识到,再说下去,对方也不会理解,谈话已无必要继续。
我常常觉得,让我们和曾经的朋友渐行渐远的,除了山川大河,还有彼此已全然不同的世界观。
跳频道交流,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很多观点,很多分歧,很多争论,到最后,你会发现,这些口角发生的实在毫无疑义,文艺调频注定被男科会诊调频所碾压,因为他们的群体实在够大,还有妇科调频、糖尿病调频,心脑血管调频和长生不死调频。
年轻时,觉得伯牙断弦祭子期显得很矫情,可越长大却越能体会“弦断有谁听”这句诗的意境。真爱难觅,良友难寻,常常幻想,要是有一面心镜,可以折射出世间知音该有多好。
现在,这面心镜真的出现了,它照见自己心性的同时,也可以照见和自己同频的人。这面心镜就藏在一款名叫“如故”的APP之中。
如故APP独有一套由社会学心理学博士团队精心打造的内心世界测试题,通过这套被数百万人亲身验证过的心理测试题,如故为每一位用户建立了基于海量大数据的心理画像,并为你推送三观相合,志趣相近的朋友。
以前,交朋友我们只能靠一个一个地缓慢地了解,这个过程有很多坑,这坑经常将人摔的很疼,然后爬出来,才能在茫茫人海里面偶然发现一两个能和自己讲到一块的人。这是我如故里的推荐列表,光从兴趣爱好上我就能找到很多跟我相似的人,觉得很意外很惊喜。

这是我在如故APP上面的测试结果,不得不说,真是神奇地准确。

如故的可贵,在于在万千独特的人群画像中,像滤网一样,快速为你匹配到跟你的思想、智识处于同一层次的朋友。其实上个月我就接到“如故”APP的推广邀请了,但当时我没接,因为怕推荐了不好的东西给大家,所以之后我自己下载如故用了近一个月,发现它真的很科学、令人信服。现在,我也在如故里结识了一些能聊得来的朋友。我的如故ID是:8466258767,欢迎你们来如故里和我聊天:)

点击原文链接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好好地认识一下自己,也好好地认识一下和自己同频的人。

这里是思维补丁的定制广告,谢谢你的阅读。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