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思维补丁的第344篇文章
很喜欢,单曲循环系列!
头图基于CC0协议引用。
(一)
眼瞅着,《我不是药神》的票房就轻松地破了20个亿。
抛开背景、剧本和演技不谈,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引发民间如此浩大的讨论与关注,当然是因为它触及到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隐形焦虑点”:
看病难,治病贵。
网络有戏言,中国人新的三座大山:生不起的病,买不起的房,养不起的娃。
房可以先不买,娃也可以先不生,但病没法不去治——三座大山里,只有第一座最重,因为它不仅要钱,而且要命。
即便是家境相对富裕的朋友,面对重症疾病时,也往往一样被瞬间“打回原形”,且不说掏空家庭所有存款,“卖房子卖车”往往从确诊的那天开始,就会被列入计划之中。
网络上流传着一份各类重疾的“天价药”名单,每一种药品的标价,都压得普通人喘不过气。毕竟,它们都需要“长期服用”。
好消息是,这些天价药,很多已经被列入到医保之中。
坏消息是,你必须认清一个惨淡的事实:
如果你真的突患重疾,那么现有的医保其实给你“兜不了底”。
我想,如果你去过几次医院的重症病房,亦或者家里曾经有人罹患重疾,你应该会同意这个坏消息的残酷。
医保只负责报销“目录范围内”的药品和治疗费,而重大疾病(更不用说罕见重疾了)的很多药品和治疗项目,并没有涵盖在医保目录范围内。
提供一个数字:目前,批准上市销售的药品有2万多种,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的药品只有2500多种。
除此之外,医保的尴尬还在于:很多医保报销的药品,医院里却常常“缺货”。当然你可以在外面或某些特殊渠道购买到。
是等可以报销的药到货,还是选择无法报销的“救命药”,对于病人和家属而言,显然是一个很容易做出的选择。
毕竟,病床上的人,等不起。
这个话题不便详谈。总之,经济在发展,国家在完善,但也要认识到,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你或者家庭重要成员不幸罹患重疾,单凭现有的医保,是无法在关键时刻为你“续命”的。
医保的保障有限,家庭财务状况又没能达到一个亿的小目标,普通家庭看不起病怎么办?
朋友,我给你的建议是: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为自己和家人配置一份重疾险,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这至少是一份很划算的投资。
这里应该有广告,但是今天没广告,有的是小超超诚心诚意的一个建议。
车可以先不用换,名牌包可以晚两年再买,欧洲游也可以先降成东南亚,但重疾险真的应该认真考虑了。
我当然祝你安康,但也希望你在突患重疾的时候,生命里还有可以回旋的余地,人生中还有可以腾挪的空间。
当然,祝你永不出险,衰老而终。
(二)
先别高兴,重疾险也并非万全之策。
毕竟,很多同样花钱如流水的疾病,并不涵盖在当下主流重疾险的理赔范畴内。
还有现代医学的能力水平问题。
如今,男人连小鸡鸡被切掉了都能再接回来,看起来,现代医学似乎已经无所不能了。但如果你真的对医学有所了解,那大概会显得有些沮丧:
面对很多疾病,尤其是一些未知病毒,现代医学依然束手无力,不客气地说,很多疾病的发病,医生和你其实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他们也不知道病因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什么药,什么样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控制,治愈你的疾病。
这不是我危言耸听,也不是信口开河。医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既为科学,本质上其实是一个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很多病症的治疗,就是靠不断试错总结出来的。
如果你家里有人做医生,或者认识医生朋友,你可以去请他们谈一下“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三句话的无奈。
即便你上了重疾险,成功理赔了,有了钱,而且你的病,在目前医疗水平下,也已经有了有效治疗手段,你还必须面临一个关键的活命因素:
你能否匹配到最佳的医疗资源?
考虑到我们的国情和医疗体制,我想大家都明白,很多时候,即便你有钱,也不一定能够匹配到最好的医疗资源。
甚至,你连获得“最佳治疗方案”(这里的最佳治疗方案,包含了医院、优秀专家医师和稀缺医疗设备及药品等多重因素)的门都进不去。
如果你去北京上海的知名三甲医院蹲两天,大概能认清,有多少家庭,花了多少钱,托了多少关系,却依然等不来一张病床,一台手术和一瓶药。
某些病,不是你治的起治不起的问题,而是你可能都没机会去“治疗”。
一共就那么几家能治的好医院,一共就那么几个能做这个手术的专家,前面动辄排着几百几千个同样疾病的患者,还时不常来个高官富贾或者他们的亲戚朋友插下队……
因此,重疾催生了一类移民,典型的就是“癌症移民”——不仅仅指的是三四线患者举家搬到医疗资源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也包括北上广深等中产及富裕阶层,为了治疗重疾,远赴日本、欧洲和美国治疗的一群人。
腾讯棱镜发了一篇文章,介绍了赴美治癌的一群人,这些人的治疗费,动辄就是百万起。
文中一位姓杨的企业家,得了前列腺癌,他在美国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命。他要打一种名为PD1的抗体,21天打一次,一针3万美元。
什么概念?一针下去,20万人民币就没了。
似乎又说回到钱的问题了,当然,不考虑现代医学无法攻克的疾病,花钱,总是能多一些生存的机会。
生命有价,问题是,你觉得自己的命,值多少钱?
更残酷的问题是:
当你躺在病床上无能为力的时候,你生命的价值就不是由你来计算了,而是由你的子女、丈夫或者妻子来计算了。
那么恕我直言,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你突遭重疾,那么你的孩子、丈夫或者妻子,愿意花多少钱去救你的命?
他们愿不愿意花掉所有存款去救你?
他们愿不愿意卖掉车子,卖掉房子去救你?
他们愿不愿意背负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债务去救你?
这很残酷,但我今天希望每一位朋友默默地在心里问一遍这个问题,感受一下“绝境下的残酷抉择”。
(三)
文章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心里会被巨大的焦虑感所充斥,不好意思,这并不是我的本意,我只是想引申出另一层,关于人生与生活的思考:
比如上面那个问题,坦白讲,我还真的和妻子很认真地讨论过这个话题。
我划了一条“红线”,如果真的遇到了重疾险范围外的“要命病”,那么超过这条红线后,就别给我砸钱了,直接来个痛快,给我烧钱吧。
我的态度就是:我的不幸已经为家人增添了太多的痛苦和负担,如果让我选的话,与其去博那渺茫的“一线生机”,我宁愿主动拔掉自己身上的管子,给宝宝和爱人未来的人生,留一条活路。
他们的人生不应该成为我个人不幸遭遇的“殉葬品”。这样说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发自肺腑的真切。
我还想表达的是:
所有人都明白,登山是为了看风景,但是,风景并非只存在于山顶。
如果心里只想着“登顶”,眼里面只有脚下,那人生这条登山路,未免过于荒芜单调了。
重疾的话题当然令人焦虑和恐惧,但是,如果每一天都生活在惶恐和焦虑之中,拼命地给自己买保险,加保障,那就是人生的另一种悲哀了。
“人生总会面对疾病,但人的一生不只有疾病。人走到最后一刻,很少有人庆幸自己买了高额保险有钱治病,大多都是后悔没有早点花钱过好精彩人生。”
这句话不是我说的,还记得年初那篇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吗?这句话是那位花费数十万,却依然没能挽救岳父生命的北京中产写的。
我很认同这句话背后的逻辑,说到底,我个人的人生哲学亦在于此:
生命的质量远远要高于生命的长度。
即便对于很多重症病人而言,生命的质量也是不同——在病床上躺10年,真的比离开医院,真正生活1年更精彩,更值得吗?
有些人哀叹着,埋怨着,以泪洗面或者怒气冲冲地对抗疾病,也有人向死而生,微笑着,咬牙微笑着,坚强乐观地继续着生活。
与其说这是面对重疾的两种极端反应,更不妨说,这其实是两种人生态度。
没病的时候,除了做些必要的准备,且不要自己吓自己,与其惶恐,不妨让生活再绚丽一些,让生命再厚重一些。
虽然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有遗憾,但是生命里,不能只有遗憾吧?
说到底,我们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的,正如癌症病房里,所有的痛和苦,都要你自己一个人担。
“为自己而活”——朋友,你应该明白,我的意思不是说让你由着性子,活的自私和狭隘,所谓的“为自己而活”,反而应该是一种慷慨、达观与开阔:
在彼岸为自己矗立起一栋“美丽”的灯塔,然后一生努力拨动船桨,做好自己的摆渡人。
渡人如渡己。渡已,亦是渡人。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接客很贵的公关男一枚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超推荐】
我们不擅长告别,更对永别缺乏认识和思考。
很久之前写过一篇《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好死,而是好好地活到终点》,提到过葛文德这本书,这本书刷新了我对死亡和衰老的认知,所以,也再次推荐给你: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