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日清晨5时08分,查全性院士去世,享年95岁。
网上的这则报道好像不太吸引人们的眼球。查全性是谁,在哪所大学或科研机构,有什么重大贡献,大部分人并不了解。殊不知,我们很多人的命运,曾与查老息息相关。
查全性:著名电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倡导恢复高考第一人。
寥寥数字,把我们的记忆拉回了四十二年前。
1977年7月,邓小平主管科教工作,在8月份召开科教座谈会。当时,查全性还是一个副教授,但由于他敢讲真话而被特约参会。
这次座谈会,虽说与会的都是知名的专家学者,也都能预感出一场大的变革正呼之欲出,但文人的谨小慎微还是让座谈会风平浪静,专家们只是说些不痛不痒的小问题。
到了8月8日,也就是会议进行的第三天,轮到查全性发言了,一向敢说话的查老开始“放炮”。他说,目前大学里的形势是这样的,学生来源参差不齐,良莠不一,有的工农兵学员也就是小学水平,老师根本无法上课,更无法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当务之急,必须废除群众推荐领导批准那一套,马上恢复高考,凭真才实学上大学。
查全性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举座皆惊。因为当时大学招生办法依然沿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十六字方针。然而,小平同志赞许的眼神鼓舞了在座的专家教授,大家纷纷赞同查老的意见。小平同志当即拍板恢复高考,当时很多人激动的热泪盈眶。
1977年8月7日中科院教育部汇编——第九期《科教工作座谈会简报》的档案,共四页约1200字,上面记载了查全性当时的大胆谏言,而那也成了改变中国上千万高考学子和知青命运的历史学谏言。
1977年,关闭了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再次敞开了大门。这年冬天,我国举行了至今唯一的一次全国冬季高考。从遥远的山村到辽阔的牧场,从热火朝天的公社到军容严整的营房,570万学子踊跃报名,加上第二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达到了1160万人。多少人的命运由此改变,中国的教育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春天。
都说,时势造英雄。然而,如果没有四十多年前查老的仗义执言,没有国家领导人的果断决策,中国教育的春天不知何时到来。也正是四十多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时代,照亮了中国前途。
四十多年来,中国从莘莘学子中选拔培养了数千万大学生,是这些大学生改变了国家的面貌,撑起了科技强国的一片天地。高考更是点亮了更多普通人的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已成了人们心中的“金科玉律”。
四十多年来,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天之骄子已经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从国防军工科技到航空航天,从人工智能到大数据,从大型企业的自动化到微观领域的电子芯片,无处不在闪烁着这些高端人才的夺目光芒,科技救国科技强国已在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变成了现实。
“嫦娥”已经奔月,“北斗”正在启航,跨海大桥上跑着绿色的汽车,蔚蓝的天空上是国产大飞机在翱翔。泱泱中华正在书写有为,万里大疆呈现无限可能。
如果说科技领域离我们还遥远,那这些人大家肯定不陌生,而他们,也正是获益于高考恢复的第一批人。
张艺谋,著名导演,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1978年被北京电影学院录取。俞敏洪,“留学教父”,77年78年两次高考落榜仍不气馁,第三年考入北京大学。刘震云,著名作家,78年考入北大中文系,曾以《一句顶一万句》荣获“矛盾文学奖”。易中天,78年考入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首播便热评如潮。王毅,外交部长,78年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在外交上用强势的话语表明了中国的态度,被誉为“国民男神”和“最帅外长”。
而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所有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人,肯定也对高考有着更深刻的回忆。正是有了高考,我们才能进入大学,学习知识,增进品质,才能在几年后,更好地回馈国家和社会。
此时此刻,在我们仰望群星璀璨之时,在我们努力拼搏之时,我们也应该怀念那盏照亮中国教育前途的明灯——查全性院士。
此时此刻,衷心希望从四十多年高考中走出来的各行各业的你我,暂停几秒珍贵的时光,向我们最值得敬重的查全性院士致敬。
查老,感谢您!
查老,一路走好!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