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失大怎么理解?
因小失大yīn xiǎo shī dà[释义] 因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语出] 汉·刘昼《新论》:“灭国亡身为天下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正音] 大;不能读作“dài”。[辨形] 失;不能写作“湿”。[近义] 舍本逐末[反义] 一举两得[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结构] 偏正式。[例句] 他~;为了多赚一点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前程。
范蠡因小失大的典故?
越王勾践击败吴国以后,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做起了生意并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人称陶朱公。陶朱公二儿子在楚国杀了人,被囚禁于楚,范蠡的家人想将儿子赎回来。但范蠡说:“杀人偿命,这是天理,我的儿子也不能例外。我只希望让他不要在街上示众。于是他让小儿子带上许多钱去楚国。范蠡的大儿子却坚持要替弟弟去,范蠡只好同意。临行前,范蠡给他一封信,要他交给自己的老朋友庄先生,并嘱咐说:“他到了那里,把带去的黄金都交给庄先生,让他代你处理。”到了楚国,大儿子好不容易才找到庄先生的住处,交给他书信和黄金。庄先生收下之后说:“你的事情已经办完了,赶快离开这里吧。”范蠡的大儿子觉得这是一个贪财和人。其实庄先生只是把那些钱当作信物,待事情办成后再如数奉还。他虽然看起来很穷,但他的廉洁正直广为人知,在楚国有极高的威望,楚国的一些大臣们都把他当作老师一样对待。不久,庄先生晋见楚王,说:“臣夜观天象,发现有个星宿的位置有些异常,这有害于楚国。只有积德行善才能避祸消灾。”楚王想了想,传旨封存所有的国库。大儿子也并没有离开,而是继续在楚国住了下来,并结交了一些贵族。一个贵族告诉大儿子:“每次大赦前,都要封存国库,楚王昨晚已派使者封存国库了,看来又要大赦了。”范家大儿子听后高兴极了,但又一想,我弟弟出来,这是国王的恩赐,那老头凭什么白拿那么多黄金呢?于是登门去取那钱财。就来到庄先生家,说:“我听说国王准备大赦,我的弟弟马上就要出来了,特地来向您辞行。”庄先生明白他的意思,说说:“你把带来的黄金也带回去吧。”大儿子不客气地取走了黄金。但是他走后,庄先生感到心里很窝囊,于是又去面见楚王,说:“我上次说星象不好,大王就要大赦,这太好了。但我听到人们议论说,大王你其实是为了陶朱公的儿子才实行大赦的,因为陶朱公的儿子杀了人被囚禁在我们楚国,他家拿了许多钱来贿赂我们楚国的大臣。”楚王一听大怒,下令将范家的二儿子先杀死,然后再实行大赦。大儿子将弟弟的尸体运回了家,他的家人都很悲痛,唯有陶朱公说:“我知道他这一去,他的弟弟一定会死。他不是不爱他的弟弟,只是舍不得花钱。他小时候吃尽了苦,知道谋生的艰难,所以生活非常节俭。至于他的小弟弟,他生出以后就看到我万贯家财,所以花钱像流水一般。我派小儿子去,就是看他舍得花钱。而大儿子却硬是要去,他这一去,我就一直在等我二儿子的尸体回来。陶朱公的长子由于过分看重金钱,结果却因小失大,害了自己弟弟的性命。
因小失大是什么意思?
指人们经常为了小的利益而丧失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遇到眼前的小便宜时,都想贪一下,总觉得自己的运气好,自己一定不会吃亏。
真正的聪明人从来都不会贪小便宜,也不会因为一点小利益而斤斤计较,这种心胸开阔的人不会轻易吃大亏。
中国历史上因小失大的故事有哪些?
1948年11月4日,南京的蒋某人亲自下令第七兵团所属第100军开赴海州,与原驻那里的第44军一起,统归第九绥靖区司令官李延年指挥,固守海州及连云港地区。这是一个莫名其妙的命令,因为第44军就算孤悬一隅,穷途末路时也完全可以通过连云港从海上逃跑,增援毫无意义。
(川军王瓒绪)
离谱的事继续发生,结果第二天朝令夕改,通知第100军停止前进,同时命令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放弃海州,从陆路向徐州收缩,其结果就是,把原本不在粟裕歼敌计划中的一个军也送到华野嘴边。更为重要的是,为了等待这个军的到来,黄百韬在新安镇整整呆了两天,也是足以致命的两天。
第100军就是原来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时任军长黄埔四期周至道,济南战役使其战力大损。而第44军则是逐渐“中央化”的川军,抗战期间先后隶属于第五和第九战区,1946年改称为整编第44师,隶属于李延年绥区担负警备任务。1948年9月恢复军级番号,时任军长王泽浚,特别注意,这家伙有些来头,是四川军阀王瓒绪的次子。妥妥的军阀二代。
(黄百韬)
本来黄兵团只辖第25、第63和第64等三个军,第100军被调入后也无碍大局,因为这四个军距离兵团部所在地新安镇均不过2、30里路,一声令下就可以向徐州开拔。然而第九绥靖区和第44军的“转进”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他们的姗姗来迟活活拖死了第七兵团,成为“因小失大”的典型范例。
因为李延年所部的撤退根本不算是一次军事行动,而完全是一座城市的“搬迁”!根据撤离计划,除财政、盐务部门等少数人员乘船直接去上海外,其它所有行政单位、学校、地方武装、绥靖区司令部机关,全体需要步行跟随第44军西撤,队伍浩浩荡荡,行军慢慢腾腾,而几十公里外的黄百韬则是望眼欲穿。
(第九绥靖区李延年)
关于第44军也划归七兵团指挥,并且跟随黄百韬一起撤往徐州的命令,是由刘峙转达的。本来,黄百韬在徐州参加完军事会议后,11月4日的深夜就赶回新安镇,紧急部署各军西撤,到11月5日的晚上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只待命令到达就开始跑路,然而就在这个晚上,刘峙不让走的电话来了。
黄百韬情绪一度失控,兵贵神速是基本的道理,他在电话里大声质问总司令刘峙:“第九绥靖区究竟何时到达新安镇?本兵团究竟何时才能撤退”?刘峙哼哼叽叽给不出具体时间,只是一味要求等待,黄百韬气得摔了电话,可是又不敢不等。作为杂牌将领,黄百韬深知抗命的后果,否则后患无穷。
(第44军王泽浚)
整个11月6日黄百韬都是在抓狂和不安中度过的,他搞不明白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军害得整个兵团傻等,到11月7日天快亮时,允许第七兵团西撤的命令仍然没有到达,黄百韬决定不再等了,下令非战斗人员凌晨6时乘车出发。然后,这位兵团司令官开始在指挥部里大喊大叫,不停地询问第44军到了哪里,还有多久能到达新安镇?参谋和副官们面面相觑。
终于在11月7日中午,黄百韬等来了祖宗一般的王泽浚44军,于是第七兵团大逃亡一般撒丫子向徐州跑路,当天下午赶到运河东岸,各军乱七八糟开始过河,11月8日兵团部到达运河西岸的碾庄圩,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拂晓时分断后的第63军已经遭到攻击,华野来了!次日,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占领曹八集,那是撤往徐州的必经之路,从这一刻起,黄百韬兵团的下场就已经注定了。
(黄百韬)
让我们看看这两天的时间有多么的惊险:华东野战军主力11月6日起开始南下(淮海战役开始日),11月8日上午第三绥靖区张、何两位将军起义,因此华野各纵队得以迅速从正面通过贾汪、台儿庄防区,经过一昼夜强行军和紧急部署,至11月9日完成对敌黄百韬兵团的拦截与合围。而如果黄百韬11月5日能够出发,11月9日将会到达徐州东郊,那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战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而这一切的发生,源于蒋军“因小失大”的习惯性作风,源于11月5日晚刘峙那道荒诞的命令,十几天后,黄百韬毙命前的“三不解”第一条就是:“我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44军两天”?而他辛辛苦苦等来的第44军,也很快全军覆灭,中将军长王泽浚被华野生俘。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形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