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次北伐详细介绍(诸葛亮六次北伐详细内容)

诸葛亮六次北伐详细?

诸葛亮平定南蛮,准备挥师北伐,一共出了六次祈山,以第一次最为成功,但老将赵云也是在出第一次祈山结束时病逝的。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後,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

诸葛亮出汉中北伐中原路线?

1、路线

蜀国在失去荆州后,诸葛亮的北伐路线有四条。

(1)西出祁山,进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并与羌人取得联系,占据凉州。

(2)经过褒斜谷,北出散关,直取陈仓、眉城、武功,最后攻占长安。

(3)通过奇袭,走子午谷,直接占领长安。

(4)向东经水路攻取上庸、魏兴二郡,并与东吴联合攻取荆州。

路线一:诸葛亮走过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27年的第一次北伐,但最后因街亭之战而失败

第二次是公元231年的第四次北伐,最后因粮尽撤退,途中射杀了魏军名将张颌。

路线二:诸葛亮也走过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28年的第二次北伐,最后因郝昭死守陈仓而被迫撤退。第二次是公元234年的最后一次北伐,最后因诸葛亮病逝而撤退。

缺点是这里利于骑兵作战而不利于步兵作战,而且有魏军的坚城防守。

路线三、四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施。

2、北伐原因

223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在彝陵之战中被东吴陆逊打败,令蜀汉国力大减。刘备逝世于白帝城后,丞相诸葛亮受托孤辅助后主刘禅,蜀汉国力慢慢恢复。

同年诸葛亮派出陈震、邓芝出使东吴,晓以利害说服孙权。吴、蜀两国重新缔结联盟。

225年,诸葛亮南征,平定蜀汉南方战乱,收服南蛮各族之民心。储备了北伐所需要的兵甲物资。226年诸葛亮率领大军进驻汉中,开始操练三军,准备等待时机,北伐曹魏

诸葛亮出师伐魏的六次经历概括?

第一次北伐

228年春天,蜀军准备好北伐,将领魏延提出子午谷之计,请诸葛亮发万兵给他出子午谷袭取潼关,与由斜谷出兵的诸葛亮大军会师,这样便可一举平定长安以西,但诸葛亮不许。派由赵云、邓芝率一支军马作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形势,以吸引魏军。诸葛亮则亲率主力向祁山进攻。

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响应蜀军,同时魏将姜维投降诸葛亮军,关中震惊,在洛阳的曹睿(魏明帝)急率大军救援,亲自到长安坐镇,派大将军曹真督军至郿县防御赵云、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诸葛亮也派遣马谡为前锋,到街亭设防。

张郃在街亭与马谡相遇,可是马谡不遵循诸葛亮的部署,依阻南山,不下据城,而张郃派人截断其水源,大举进攻,蜀军大败,马谡逃走,街亭失守。同时,赵云在箕谷也出兵不利,诸葛亮取西县千余家,后引兵退回汉中。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被曹真、张郃平定。而诸葛亮,把违犯军令、导致战争失败的马谡收狱。同时,蒋琬来到汉中,希望为马谡求情,诸葛亮为遵守军令,挥泪斩马谡,另外对有功的王平则给予封赏。诸葛亮则上书自贬三等,并作了自我批评。

第二、三次北伐

228年冬天,曹魏将领曹休在石亭被东吴将领陆逊打败,诸葛亮听说魏军大举东进,于是书白其兄诸葛瑾:“有绥阳小谷,虽山崖绝险,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入。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陈仓,足以攀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出兵散关,包围陈仓。果然,张郃部队立刻被魏明帝召回。之前曹真已在派将领郝昭、王双与一千多人屯兵陈仓,加上陈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相方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蜀军运送粮食上发生问题,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再退回汉中。在退师途中,成功杀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

229年春天,诸葛亮遣陈戒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可是听说诸葛亮出建威,于是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诸葛亮安抚了当地的氐人、羌人,然后留兵据守,自己率军回汉中。而因成功夺取二郡,刘禅再次升回诸葛亮为丞相。

230年6月,曹魏想反客为主,曹真上表伐蜀议案,并派大军进攻汉中。诸葛亮除加强防守外,又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人。不过因蜀地艰险,又遇上下了三十天的大雨,魏军惟有撤退。不过夏侯渊之子夏侯霸成功出谷至兴势,不料被早以等候多时的蜀军伏击,后援兵到达,方得脱身。与此同时,诸葛亮派魏延、吴壹入南安,魏延破郭淮,吴壹破费瑶。

第四次北伐

231年春天,诸葛亮再次进行北伐,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而曹睿也立刻派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诸葛亮知道后,留下王平继续领军攻打祁山,自己率主力迎战司马懿。诸葛亮在上邽打败了魏将郭淮、费曜,想一举打败司马懿大军。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做好防御措施,拒不出战。

魏军将领见司马懿如此懦弱,十分不满,都讥笑他。在众将的一再要求下,司马懿只好派张郃攻无当监王平,未拔;自己则率众迎击诸葛亮,诸葛亮派大将魏延、高翔、吴班分三路领兵作战,大败魏军,杀掉魏军三千多人,获得战利品玄铠五千、角弩三千多。司马懿再不出战。之前,诸葛亮派李严督粮草时,怕出问题,于是给他三种选择,叫他便宜行事:“上计断其后道。中计与之持久。下计还住黄土。”后来,李严怕粮运不济,就派马忠、成藩召诸葛亮还。后来李严发现是自己判断失误,欲杀督运领岑述。诸葛亮回来后,反而问他:“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另一方面有向后主上表:“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最终被揭发。数罪并罚,乃贬为庶民。

第五次北伐

234年春天,诸葛亮经过三年准备,在斜谷口再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同时派使臣到东吴,希望孙权能同时攻魏。4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想再次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粮食,令蜀军自行撤退,诸葛亮也明白缺粮的问题,开始实施屯田生产粮食。而孙权也曾率十万大军北上响应蜀汉,但被曹睿亲自率军打败。

一次,诸葛亮派虎步监孟琰驻武功水北,适逢水涨,阻断了诸葛亮和孟琰的联系。司马懿趁机出兵进攻孟琰。结果诸葛亮一方面派工兵架桥,一方面派弩兵向司马懿的部队射箭。司马懿看到桥快架好,只好撤退了。魏、蜀两军相峙了百多日,其间诸葛亮多次派人挑战,司马懿军始终坚守不出。其后诸葛亮故意让人带一套女人的衣服、头巾送给司马懿,表示司马懿就像女人一样。魏军将领见此情形都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战,为了搪塞将领们的要求,司马懿假意上表给魏明帝请战。曹睿便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到前线节制司马懿。诸葛亮明白这只是做样而已。而司马懿却从诸葛亮派出的下战使探得诸葛亮事事亲力亲为,食少事烦,认为诸葛亮活不了多久。

8月,诸葛亮果然因积劳成疾而病倒,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乃率军袭其后,斩五百余级,获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消息传到成都,刘禅派李福去探望诸葛亮,并询问此后国家大计,诸葛亮也对各将领交代后事,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不久,诸葛亮在军营中与世长辞。而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临终的部署,秘不发丧,整顿军马从容撤退。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已死,率军追击,姜维命杨仪回军向魏军做出进击的样子,司马懿怕是诸葛亮装死引诱魏军出击,赶紧撤退,不敢再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而此事也被魏人当做笑话传开了:“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诸葛亮六次北伐?

诸葛亮北伐一共几次?很多人认为六次。一开始我也以为六次,后来看了这一段史记我才明白,根本不是六次,而是五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究竟是哪几次。

第一次北伐,228年春。这次北伐中,魏延提出惊天谋略‘子午谷奇谋’,

第二次第三次北伐,228年冬,229年春。

第四次北伐,231年春,

第五次北伐,234年春。这次北伐,诸葛亮已经知道不可能成功了,不然也不会隔了这么久,前几次都是一年打一次或者两次,而第五次却沉默了三年

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北伐?

诸葛亮为什么要出师北伐?

陆游有这样两句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以此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感情以及诸葛亮北伐中原对人们带来的震撼,人们一向对诸葛亮出师北伐中原抱以无比赞赏。赞赏其忠诚,赞赏其为匡扶汉室不屈不挠的意志,赞赏其深明大义等等。但这一切都是过去的人们站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带着那个社会的时代烙印而发出的感叹。今天,我们站在今天的现实社会来看诸葛亮的北伐中原,我觉得需要慎重审视,特别是诸葛亮北伐中原的目的需要慎重审视。

诸葛亮北伐中原有什么目的呢?

我认为诸葛亮北伐中原的目的是拿战争转移纷争,为自己巩固统治地位。

你看,当今社会,美国、西欧等,他们每一次拿战争说事或发动战争,极大部分都与国内纷争有关,以对外战争达到对内转移国内矛盾,以此凝聚民心的目的。对外战争是国际矛盾,国内矛盾再大,相对国际矛盾,再大也是小事。再加上统治者的蓄意夸大,甚至夸大到威胁国家安全的程度上。在如此尖锐,令人不安的国际矛盾面前,哪一个国民会不义愤填膺?哪一个国民会为了个人的蝇头苟利而不顾国家安全吗?在统治者的如此操纵之下,国内矛盾化解了,国外战争激化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巩固了。

当今社会,美欧等玩的如此把戏,当年的诸葛亮不就是这么玩的吗?当年的诸葛亮甚至比美国、西欧的统治者们玩得更高明。

诸葛亮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是一箭三雕。

其一,借战争转移纷争。

其二,借战争打击异己。

其三,借战争培植亲信。

先说第一点,借战争转移纷争。

蜀汉政权建立之初矛盾重重,特别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代为统治时期,矛盾更为尖锐突出。仅在后主刘禅即位之初就先后发生三次反叛大事。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建兴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据郡反叛。在此之前益州郡大姓雍闓反叛,而且把蜀汉派去的太守流放到了东吴。越隽夷王高定也变叛蜀汉政权。

对此如此尖锐的国内矛盾,诸葛亮是束手无策。如对牂牁太守朱褒的造反,不但没有能力平叛,也不敢平叛,反而是采取应合朱褒的手法,杀死揭露查处此案的主管官员从事常旁的儿子,迁徙其弟弟于越隽,以此来安抚据郡造反的朱褒。朱褒并不就此罢手,反而是怙恶不悛,遂以郡叛应雍闓。这就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代为统治之初的蜀国现状,由此也可见诸葛亮接受蜀汉政权的统治之难。

不仅仅如此,如果以上三大叛乱是针对蜀汉政权而来的,那么,彰武三年三月,汉嘉太守黄元的反叛就是直接针对诸葛亮而来的。据《三国志.杨洪传》记载,“先主既称尊号,征吴不克,还住永安。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而且这次反叛是趁诸葛亮前去永安探视刘备,成都空虚之际发生的。由此,进一步告诉我们,诸葛亮在蜀汉内部也是危机四伏。

为了化解危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诸葛亮从建兴元年到他去世的建兴十二年。这十二年代理后主执政期间,仅在建兴二年闭关息民,务农植谷,下功夫致力于农业生产外,其余的时间一直忙于对内、对外的征战。建兴三年是出兵南征,平定南方叛乱。其后的时间里,一直忙于北伐,让整个蜀汉政权绷紧神经,大大小小的官员倾注所有的精力全身心致力于北伐,由此冲淡了国内矛盾,冲淡了蜀汉人民对蜀汉政权的怨恨,冲淡了对诸葛亮的怨恨。

再说第二点,借战争打击异己。

诸葛亮在组织力量全力以赴,北伐中原之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忘打击异己。

诸葛亮清楚自己在蜀汉政权内部统治根基不牢,其最大的威胁应是李严。为什么说其最大的威胁来自李严呢?一是李严的地位仅次于诸葛亮,是刘备钦定的托孤大臣之一,而且是主管军事,镇守在外的托孤大臣。其二,李严早于诸葛亮进入川蜀。李严既有荆楚背景,他是南阳人,早年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后来,曹操占领荆州后,他又投靠了刘璋,又有川蜀背景。人员关系复杂,其势力与根基不说比诸葛亮牢固,最少与诸葛亮相比,不差上下。再加上这个人又有点个性。用陈震的话说是“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正方是李严的字,意思是说李严这个人性格孤傲,他的同乡都难以接近。对于这样一个人,诸葛亮找了一个借口将其贬为平民。为了以防万一,诸葛亮又启用李严的儿子李丰,表面看是诸葛亮用人不避仇,以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实际上是诸葛亮的一箭双雕。一是由此赚得了好名声,二是由李丰控制了李严,使李严看在儿子的份上不便轻举妄动。

廖立、魏延这些人也都是刘备十分器重的老部下。这些人对于诸葛亮执政来说也是个障碍,所以诸葛亮也以各种借口摆平了。对于廖立,诸葛亮捏造了一个罪名,将其贬到了荒蛮之地,这一点大家可以去看《三国志》。魏延尽管在军中,不便动他,诸葛亮却派上个自己办公室的长史杨仪在他身边,使魏延不自在,最后北伐失败了,魏延也消失了。

再说第三点,借战争培植亲信。

通过战争转移了纷争,通过战争打击异己,搬开了执政路上的绊脚石。但自己总得有跟班的,这就是诸葛亮借战争要达到的三个目的,培植亲信。唐太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曹操的亲信都是靠战争锻炼出来的,这是孔明心知肚明的,所以,诸葛亮的第三手就是通过战争打击异己的同时培植亲信。董允、费祎、蒋琬、马谡、姜维等人就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过程中培植起来的亲信。特别是姜维这个原本与蜀汉政权无任何瓜葛的曹魏臣民,由于有诸葛亮的重点栽培。一步步进入了蜀汉政权的核心,由此可见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诸葛亮靠北伐中原转移国内纷争,打击异己,培植亲信,由此奠定了诸葛亮在蜀汉牢固的统治地位。

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梗概?

诸葛亮北伐可分为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其梗概如下:

1、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诸葛亮设疑兵于斜谷,自己率大军攻祁山。张郃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

2、建兴六年(228年)年冬,诸葛亮为响应东吴而进行第二次北伐。诸葛亮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蜀军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兵追击,被蜀军击败,蜀军斩杀王双。

3、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诸葛亮派遣陈式攻占武都、阴平。魏将郭淮带兵援救,诸葛亮亲自率军至建威,郭淮撤退,蜀汉成功得到二郡。

4、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包围祁山,司马懿和张郃带兵援救。李严运粮不继,蜀军粮尽退军。张郃追击蜀军至木门,被蜀军射杀。

5、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未能成功抢占北原而与魏军僵持达百余日。秋,诸葛亮逝世,蜀军退回汉中,至此诸葛北伐结束。

五次北伐可分为:两次大型全面战争(第一次北伐,第五次北伐);一次中型区域战争(第四次北伐);两次小型局部战争(第二次北伐,第三次北伐)

诸葛亮几次北伐?

南中平定后,解除了后顾之忧,诸葛亮便“治戎讲武”,积极准备北伐。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乘曹丕病死、曹叡继位之机,率军进驻汉中,并向后主刘禅上了一个表章──《出师表》,同时调整了军政部署:

  1.命前将军李严移驻江州,负责后方军政工作;

  2.命护军陈列驻扎永安以防东吴;

  3.命长生张裔、参军蒋琬总理国内行政事务;

  当时,从汉中北进,必须经过几百里的高山险谷。自古以来,有两个方向四条通道。一个方向是出秦岭入关中。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秦岭子午道,进入关中;二是经秦岭褒斜道,出入斜谷,进入关中西部;这二条通道谷长路险,均有栈道,大军行动比较困难。另一个方向是往西经阳平关进入陇山,在这个方向上有二条通道;一是出阳平关,经故道、散关,进入陇东;一是出阳平关,经武都、建成到陇右的祁山出天水。这二条通道道路较远,但略为平坦。

  诸葛亮在北伐前同将领们商议进军方略时,丞相司马魏延建议出子午道袭取长安。诸葛亮认为魏延的进军方案有危险,便采取稳扎稳打,先夺取陇右,再相机进图关中的战略方针。

  当时曹魏对付蜀汉的方针是分兵守险,坚壁不出,以待国力强大,寻衅灭蜀,防御部署是:

  1.命安西将军夏侯楙都督关中,镇守长安;

  2.命大将军曹真督关右诸军,驻扎在斜谷北面的郿县,以防御赵云;

  3.派名将张郃率五万驻防陇右一线,以西拒诸葛亮;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采用声东击西之计,派赵云、邓芝率偏师作为疑兵,前据汉中的箕谷,扬言由斜谷进攻郿,以吸引和钳制关中魏军,自己率主力出汉中西北,进攻祁山、西县,以夺取陇右。曹魏派大将军曹真督关右诸军迎战。蜀军前锋进至街亭与魏军张郃遭遇。前军指挥马谡部署错误,魏军进攻,蜀军大败,街亭失守。诸葛亮因出师不利,退回汉中。三郡陆续被魏军平定。蜀军佯攻部队赵云,邓芝疏于戒备,在箕谷与曹真对垒时以优势兵力失利,退却时,赵云亲自断后,烧毁褒斜道赤崖以北的阁道,迫使魏军停止追击,诸葛亮以街亭、箕谷失利的结束了第一次北伐。

  228年十二月,诸葛亮获悉魏军曹休攻吴兵败,张郃东下,关中虚弱,急率军数万进行第二次北伐,走故道,出散关,围攻陈仓。魏将郝昭筑城固守,双方相持二十多天,蜀军粮尽,诸葛亮只好退兵。

  第二年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派陈式攻取武都、阴平二郡,魏军郭淮反击陈式,诸葛亮率军迎战,郭淮退军,蜀军攻占二郡。

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再出祁山,企图以祁山为据点,夺取陇右。曹魏令费曜等守上邽 ,其余救祁山。诸葛亮企图尽快寻歼司马懿,再夺取陇右,便部署留一部分兵力围攻祁山,自率主力到上邽迎战。司马懿据险不战,诸葛亮求战不得,引军退回祁山,魏军尾随。五月,双方交战,诸葛亮大破魏军,司马懿回军保营。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军。

  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集中最大的兵力十万人,进行第五次北伐,并派遣使者去东吴,约吴同时出兵攻魏。四月,蜀军沿褒斜道出斜谷进入陇东,在郿县渭水南原筑垒,曹然、司马懿率军拒诸葛亮。诸葛亮驻军五丈原,企图占据渭水两岸,切断关、陇要道,创造有利态势,尔后寻歼司马懿。魏、蜀双方进入相持阶段,诸葛亮鉴于前几次北伐,都因运粮不继,使作战意图不能实现,便分兵屯田,作长期驻屯打算。五月,东吴也应约,分三路出兵,进攻曹魏,以配合蜀军在西线的攻势。曹魏对蜀吴的联合进攻,采取“西守东攻”的战略,东吴初先判断蜀军在西线进攻,魏军不会大举东调。及后探知魏军东下,遂不战而退走。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百余天,积劳成疾,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蜀军按照遗令秘不发丧,整军而出,退兵回国。司马懿闻讯追击,蜀军反旗击鼓,佯装反击,司马懿收军,不敢进逼,蜀军结阵回到汉中,结束了长达五次的北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