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问题是对“屏幕”的期待太高了,又对教师们的赞美太虚了

这是思维补丁的第406篇文章
很好听,推荐你也听听。
头图基于CC0协议引用。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加缪
(一)
中青报冰点周刊一篇《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想必已在你的朋友圈呈刷屏之势。
不少朋友在转发时称“看的想哭”。
的确,像我这样的,出生于优质教育缺乏地区的孩子而言,这篇报道所描绘的场景和结果——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网络直播跟随成都七中同步上课,16年来,有7.2万名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高中课程,其中88人考上清华北大,大多数成功考取本科。
而在此之前,类似云南禄劝一中这样的学校,在没有直播同步成都七中课程之前,一年仅有20名学生考上一本。通过名校课程的在线直播,禄劝一中考上一本的人数接近150名。
如此跨越式的进步,实在是令人向往且感慨,恰如文中这句:
“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随着事件热度的上升,很快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有财经媒体就发文,直指该项目背后的利益逻辑,言下之意“不一定能帮多少孩子,但一定能让该项目背后的老板大赚一笔”。
我个人觉得这类揣度很狭隘,我从不反对教育市场化,多少教育类公司都上市了?怎么还有人觉得商业不该染指教育呢?
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个项目是公益项目还是商业项目,重要的是这个项目是否真的能够改变中国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寒门学子越来越难以考上名校的事实。
(二)
当然,冰点周刊的稿件中,不知是无意还是刻意,“隐藏”了很多关键因素:
首先名校直播并非是普惠的,它甚至是奢侈的。以禄劝一中为例,全校能够享有名校直播权的同学,只有2个班级,人数不足十分之一。
而这两个班,自然不是通过抽签选择”命运“的,实际上他们就是每一个中国学生都很熟悉的“尖子班/重点班”。
在另一篇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关于直播班更多的侧面:
他们享有全校最优质最集中的软硬件资源:不仅能享受到别的班级所没有的名校直播权,还有全校最好的老师,中央空调,甚至独立食堂。
当然好消息是,这些直播的尖子班,学生们并不需要自己承担直播成本,均由当地教育局买单。
但很明显的问题是:
如此奢侈而珍稀的直播班名额,显然无法配得上“教育公平”四个字,更无法承载另外90%进不了直播班同学“改变命运”的梦想。
第二个问题是忽略了清华北大两所学校,近些年面向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为缓解寒门难考名校的状态,符合政策的农村学生能够以比较低的分数,获得清华北大的录取。
第三点也是我个人希望重点探讨的一点,就是这篇新闻里,有一个很可能是作者不自觉,但却很“危险”的倾向是:
文章不自觉地在精神层面颂扬了参与直播班的老师,但却丝毫没有提及,应该改善乃至奖励这些“额外工作量大增”的老师的勤苦付出。
比如文章写道:
一些远端的老师声称,虽然不用 “亲自讲课”,但为保证跟上进度,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约等于3个普通班。
“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在家只能睡个觉。”另一位老师说,自己6岁的孩子,每周只有半天能见到爹。
“真的累。觉得自己这么穷,每天忙啥呢?”有老师嘟囔着,下一秒话头一转,“唯独上课不觉累。看到学生,讲话声就大起来”。
……
但整篇稿子,都很遗憾地没有提及这些辛苦的老师们,在这场“额外增加”的工作中,获得额外的奖励和报酬。
(三)
类似的报道,过度包装和渲染老师们的高尚、无私和不计回报,我个人是持反对意见的。
在我看来,类似项目要真想取得更大的突破,重要的是要保证三点:
可复制,久延续,均受益。
而这三点,都离不开教师本身——是的,我想说的是,在这波感动中,大家将太多目光聚焦到技术和那块屏幕上了,而再一次忽略了教师本身。
如果换一所学校,教师们难以忍受额外增加3个班工作量的超负荷状态呢?
如果换一所学校,教师们不愿意凌晨1点回家,早晨6点又启程赶往学校呢?
在这个项目中,背后运作的商业机构赚钱了,进入到直播班的农家尖子生受益了,但唯独,老师们再一次仅仅只是收获了掌声和赞美,仅此而已。
我认为如此下去,类似的经验和效果,很难复制、更难延续,因为其中有重要一环,没有受益。
市场经济时代,最好的尊重,应该是给予优秀的、有担当和有责任感的教师,以匹配其辛勤付出的薪水待遇。
而不是动辄将“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这样的赞美和光环,“压”在教师们的头上,仿佛无论一个教师如何优秀,如何负责任,如何关爱学生,只需赞叹一句“伟大”便够了。
仿佛直播班中熬夜加班批卷子、备教案、研习题的老师无需顾家、没有房贷、无欲无求一般。
这是不公平的。
很多人其实没有意识到,自己念兹在兹的所谓“教育公平”,其实在一开始,就没有将教师们的“待遇公平”考虑进去。
教好学生当然是教师们的责任所在,但“尊师重教”却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精神勉力和口号赞美的阶段。
类似的窘境,也表现在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群体。
正所谓“前世作孽,此生为医”,很多三甲医院的医生,其辛劳程度和工作强度,完全与自己的收入不相符。与欧美国家的执业医生相比,中国医生的薪水待遇简直和“福利看病”没什么区别。
由此带来的弊端非常明显:
比如很多名校的老师,自己私下里会去辅导机构开课、接私活、开小班,更有自己成立补习班,或与某个补习机构利益挂靠的行为。
比如很多医生对患者的红包不索要,但也不拒绝,比如在“以药养医”的制度下,很多医生为了能够提高收入,为患者多开药、开贵药等等……
如果能大幅提高优秀教师的待遇(切忌一刀切地给所有教师都提高待遇,那反而会适得其反),相信不仅能鼓励更多原本“混工资”的老师开始重视和提升教学质量,也能够真正使类似“直播班”这样的名校名师,在辛苦的加班之外,获得一份实打实的“尊重”。
如此,在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在有责任的企业家资助下,类似项目才能:可复制,久延续,均受益。
但不管怎么说,我的确觉得名校直播是一件在当下阶段,值得政、企、学各方大力推动的好事。
名校直播,为偏远地区的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更科学、更系统的教育方式。
更重要的价值是,它带来某种窥见另一个“平行世界”的可贵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带来的是理想彼岸的现实图景,也是差距冲击下的希望之光。
哪怕仅仅有一名学生受益,至少对他而言,那便不是惨兮兮的数字,而是整整一生的改写。
有希望,就有可能。
这里是思维补丁,谢谢你的阅读。
【作者简介】
慧超,接客很贵的公关男一枚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End—
若觉可读,欢迎推荐给朋友,甚幸!
思维补丁只提供观点,不提供救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