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分为哪几个部分?
中国文学史,是一部漫长而辉煌的历史,五千年古国盛衰兴亡的风云在其中舒卷;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主要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部分,再按时间发展顺序可以细分为四个部分:
1.古代文学史(1840年以前)
2. 近代文学史(1840年-1917年前)
3. 现代文学史(1917年-1949年前)
4.新时期文学也被称为当代文学史(1978年至今)
中国文学史的初期阶段?
国文学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 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 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中国文学史的初级阶段是指上古时期的文学阶段!
中国第一部文学史著作?
有一部“文学史”名声大噪,风头无两,那就是由东吴大学教习黄人编纂的《中国文学史》
整本书被分成了四个部分,以年代为标准,充实以作品,这部分内容在篇幅上虽然是全书的主体,但主要是作为“分论”来记录的。在之前的三个部分,主要是阐明文学史的功用、文学的功用和分期、各类文体的讲述等等,其内涵要比“分论”深刻。
这也象征着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开始从传统的品评式转向了辨析源流、种类、正变、沿革的历史研究。
在内容上,这部文学史主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文学研究的锢障,真正形成了一部包罗万象的文学史。
首先破开的是文体之间的锢障,将小说、神话、戏曲等等非主流文体全都纳入文学史重点部分。这与当时社会环境里,以通俗文学启发民众的观念有极大关系。
黄人对神话的解释往往有很独到见解,他认为一切神话其实都是可以考据的,只不过没有那么神奇,文学把它夸大描述,以壮文采。
其次破开的是“文学”与其他种类文化之间的锢障,将文字、音韵等文化皆纳入文学史范畴。
黄人一向主张“破成格而广取”,以多学科的视角来考察文学的发展。这种思想很有见地。
比如文字与文学的关系,文字载体往往决定了文学作品篇幅的长短;音韵与文学的关系可以用“声情并茂”来证明。这些文化其实都和文学有关,不懂文字、音韵等常识,又怎么能研究得好文学呢?
最后破开的是中西文化之间的锢障,黄人整部文学史有相当浓厚的“中西结合”色彩。
中国文学史的作者?
《中国文学史》的作者是日本的前野直彬。
《中国文学史》以简驭繁,以朝代为经,以作品体裁为纬,由十一位各自领域内的日本汉学名家执笔各代,由前野氏统摄全书。通过—个总体的对中国文学史演进脉络的贯穿,将原本论述难度很大的内容在相对很小的篇幅中展现得清晰精到。
前野直彬(1920一1998),日本东京人,著名汉学家,东京大学文学部名誉教授。前野教授对中国文学研究涉猎甚为广泛,诗歌、小说、散文、戏曲方面都有成果。主要著述有:《中国文学的世界》《蒲松龄传》《中国小说史考》等。
中国文学史极其重要的阶段?
1先秦:辉煌灿烂的文学源头
先秦宏富的文化典籍开创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也奠定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格局。《诗经》汇集了宗周和诸侯国上至庙堂,下至民间的诗歌,屈原用上古神话材料和楚地祭歌形式开创出楚辞,构成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影响深远。延绵数千年的文学观念,丰富的文体、命意和取象的方式方法等,都可以从先秦文学中找到其源头。
2两汉:辞赋蔚起、传记文学的出现和诗体的整合
(1)受屈原楚辞的巨大影响,汉代能文者多作赋,辞赋成为两汉的主流文体,文学的表现功能得到了高度的发挥。
(2)两汉叙事散文最为突出的是司马迁的《史记》,纪传体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其中的列传部分对人物情状、性格的表现直接开启了后世文言小说的叙事模式。
(3)两汉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古诗十九首》从乐府民歌汲取养料,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
3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批评理论的兴起和文学审美的提升
(1)从汉末建安时起,“五言腾踊”,诗歌空前繁荣起来,批评理论也异常兴盛,开启了文学自觉的时代。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到刘勰的《文心雕龙》,再到萧统编纂的《文选》,表明文学脱离经史诸子之学而自成一家,文学的审美价值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先是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继之是游仙、玄言诗,到陶渊明开辟出田园之韵、谢灵运描摹出山水之美;再到声律和词藻并重的宫体诗的出现,为格律诗的定型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诗歌在这种历史的迭变中,诗的内质与形式都获得了高度的提升。
(2)随着文学审美特性的张扬,辞赋转向抒情,朝更加骈体化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强烈的诗化冲动,并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美文样式——俳赋和骈文。
(3)以《搜神记》《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怪、志人之书使虚构叙事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认同,成为唐人传奇小说的前奏。
4隋唐五代:诗的黄金时代
(1)隋唐接续了六朝的格律理论,使近体诗得以定型,同时诗坛大张汉魏乐府的旗帜,古体诗生发出新的活力,因而形成今古体并行多姿的态势,奠定了后世千百年诗体的基本格式。陈子昂、王勃、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杜牧等诗人观览山水,游幕边塞,咏叹史事、抒发襟怀,极大地扩展了诗的题材、意境。
(2)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确立了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文以载道”的基本格调。
(3)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和古文的提倡推动了唐传奇的兴盛,小说走向成熟。唐代僧院俗讲变文成为一种通俗的新文体,开中国讲唱文学、话本小说之先河
(4)晚唐五代,李煜等人的创作使词达到了高度的审美境界,开启了宋词抒情言志的繁荣之门。
5宋代:诗、词、文并行,以词称胜
(1)宋初诗承晚唐,继而转师中唐,更远追晋诗,发展出了影响深远的江西诗派。宋理学兴盛,使诗歌趋于平淡,长于说理。此外,有宋一代边患不断,从而激发了一批诗人的爱国情怀。
(2)宋文上承韩柳,阵容更大,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大家在史论、游记中注入感情和理趣,创造出一种散体抒情的文赋。
(3)词在宋代最兴盛,从晏殊的闲情雅致和柳永的吟风弄月,经苏轼、辛弃疾的开拓,再到宋末姜夔、吴文英的咏物寄怀,题材、作法、风格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性,成为有宋一代文学之胜。
(4)宋金的话本小说、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也发展蓬勃。
6元代:通俗文学兴盛,戏曲最盛
元代,传统文化失去了主导优势,文人地位降低,通俗的讲唱文艺兴盛,产生了足称有元一代文学之胜的新诗体散曲和以曲为主体的戏剧杂剧,南戏也由民间走出。
7明代:小说兴盛,新旧文学思潮交争
(1)《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长篇章回小说成为明代盛行的文体。
(2)由宋元南戏生成的传奇,文学之士竞相创作,成为有明一代文学的重要文体。
(3)传统的诗文难于复现唐宋的优势,守护旧文体的作家提出复古的理论主张。
(4)因为心学的流行,反理学、张扬人性的思想解放思潮在小说、戏曲中凸显出来,显示出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趋势。
8清代前、中期:集历代文体之大成的文学景观
(1)清代诗人继承传统的“诗言志”“缘事而发”的基本精神和审美原则,创作出极丰富的诗篇。如吴伟业的《圆圆曲》等歌行诗、王士镇的极含蓄蕴藉之能事的神韵诗,都达到古人所未达到的境界。
(2)久已衰落的词在清初出现了“中兴”,陈维崧极大地开拓了词体的境界。
(3)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将志怪传奇小说推向了巅峰,堪称中国文言小说之绝唱。
(4)元明以来兴盛的戏曲,成为清代作者抒情言志的文学形式,在前人积累的艺术经验的基础上,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成为中国古典戏曲的杰作。
(5)通俗小说创作真正进入作家独创的新阶段,自况自喻因素和主体意识增强,便产生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两部伟大的长篇小说。
中国文学史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般都作为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基础课,学习古代文学史对了解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从而提升自己对中国文学甚至世界文学的理解有很重要的意义。
1.正确了解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学的面貌与现代文学很不同,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初步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情况,了解古人文学创作活动的特点,从而对继承古代文学的优良基因打下很好的基础。
2.厘清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毫无疑问,中国“古代”的文学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学艺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表现不同的风格特征。学习古代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发展的表现与成绩,帮助我们看清古代文学发展的潜在规律。
3.加深对我国文学理论发展的理解。不同时期的作者都会提出自己的文学创作主张,并逐渐形成影响。学习古代文学史可以帮我们了解不同历史阶段主流、支流文学理论的演变从而进一步体会我国文学艺术的理论发展及其内在逻辑。
4.树立以“史”助“学”的观念。人们常说“以史为鉴”意思就是我们可以通过借鉴历史来解决当下的问题,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史可以帮助我们学习现当代文学史,对理解现当代文学现象提供一个不错的视角。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在文学专业的学习中拓展纵向视野,加深对文学专业的理解。
5.为横向对比世界文学打下基础。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好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在日后学习世界文学史时打下良好基础,为我们树立更宽阔的文学视野提供知识保障。
中国文学史全部主编?
《中国文学史》2册(精装) 2005年11月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 ,是大家集体编写,主要编辑是章培恒、骆玉明。
现将书中各部分的编写作者的姓名分别列后:
《导论》:章培恒。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部分,王从仁、骆玉明;《诗经》部分,邵毅平;历史散文、屈原与《楚辞》部分,王从仁、骆玉明;诸子散文部分,骆玉明。
第二编《秦汉文学》:邵毅平。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骆玉明。
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概说部分,骆玉明;隋至盛唐诗歌与李白部分,钟元凯;杜甫部分,骆玉明;中唐诗歌、古文运动、晚唐文学、唐五代词部分,葛兆光;小说与讲唱文学部分,李宗为。
第五编《宋代文学》:宋代文学部分,葛兆光;辽金文学部分,章培恒。
第六编《元代文学》:概说及散曲、诗文部分,陈建华;戏曲部分,马美信、骆玉明;中短篇小说部分,章培恒;《水浒传》与其他长篇小说部分,马美信、骆玉明。
第七编《明代文学》:概说部分,骆玉明;明代前、中期诗文部分,陈建华;明代后期诗文、散曲与民歌部分,骆玉明;戏曲、小说部分,马美信、骆玉明(黄毅参与了《西游记》、汤显祖、“三言二拍”的部分写作)。
第八编《清代文学》:概说部分,李庆、骆玉明;小说部分,李庆;诗词文部分,李庆、骆玉明;戏剧、弹词、鼓词与民歌部分及终章,骆玉明。
中国文学史最经典版本?
《中国文学史》
作者:袁行霈
出版社:高教出版社
这本书由袁行霈主编,全本分为四卷。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为读者提供进一步研究的线索,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
《中国文学史(新著)》
作者:章培恒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该书由章培恒、骆玉明主编,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