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八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八是尾牙。尾牙,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源于拜祭土地公的仪式。每月的初二、十六,是福建商人祭拜地基主和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初二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年尾十二月十六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而拜祭后的菜肴开大餐即称为打牙祭。
每到年尾,各商家行号会在尾牙期间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尾牙发展到今天,最流行的风俗是各公司企业在当日举行聚餐晚会和员工联谊活动,称作尾牙宴,尾牙聚餐,或者企业年会。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食大餐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尾牙节流行于闽台之间,是土生土长的华夏传统节日,与东南沿海的土地神崇拜有关。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福州人的过年,往往就是从腊月十六日过尾牙这天开始的。
2023年正月十八是几号?
2023年正月十八是哪一天? 农历 二零二三年 正月 十八日 小 (阴历) 公历2023年 3月 5日 星期一 双鱼座 (阳历)。2023年属什么属相,2023年乃癸卯兔,主聪颖,理智,智慧。癸卯兔人性格聪颖,知书达理,处事圆滑,处事得体,喜好和平,待人谦逊,侠义之心,宽厚仁慈,善于谋略,一生不负他人。
对工作积极认真,对同事之间关系把握度强悍。可耐得住寂寞,有识人之明 为人善于把握人心,乃承上启下之运,适宜从事人事部门,人情通达,可从事业务工作。青年时代即可收获财帛相伴。
为什么要在正月十八晚上“化龙”?
每年的正月十八,
都是化龙的日子。
化龙,
顾名思义就是把龙火化,
意为“助龙升天”,
蕴涵百姓求一年平安、风调雨顺的愿望。
其实,
化龙主要还是把龙头、龙尾用火烧尽,
因为这两部分都是年末由民间艺人用纸糊起来的,
而龙身部分是由布和木头缝制而成,
所以留着明年再用。
化龙仪式正式开始。
当四周一片肃静,
化龙队伍喊声四起,
令躲在家里的人们多了一分敬畏。
于是,
龙所过之处,
家家户户紧闭门窗,
熄灭灯火,
使得大鬼小鬼无处藏身,
更重要的是,
不让大鬼小鬼进门,
如此一来,
接下来的一年就多了份平安、和睦。
这样的仪式已经延续了很久,
于是便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一种民俗。
在这样的夜里,
人一般是不出门的,
即使是出门也会早早归家,
毕竟,
在这样的夜里,
龙是最大的,
渺小的人们,
只有祈求龙的庇护。
不管你是否相信,
还是让我们祈福吧。
化龙仪式正式开始。
当四周一片肃静,
化龙队伍喊声四起,
令躲在家里的人们多了一分敬畏。
于是,
龙所过之处,
家家户户紧闭门窗,
熄灭灯火,
使得大鬼小鬼无处藏身,
更重要的是,
不让大鬼小鬼进门,
如此一来,
接下来的一年就多了份平安、和睦。
这样的仪式已经延续了很久,
于是便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一种民俗。
在这样的夜里,
人一般是不出门的,
即使是出门也会早早归家,
毕竟,
在这样的夜里,
龙是最大的,
渺小的人们,
只有祈求龙的庇护。
不管你是否相信,
还是让我们祈福吧。
正月十八的由来?
来历 “正月十八游灯牌,人客无请自己来。”这句俗语流传于惠安县辋川镇侯卿陈氏,说的是侯卿陈氏独特的闹元宵习俗。知道吗,这个习俗相传是明朝皇帝御赐的,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去年被列入惠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安县县志记载,辋川侯卿陈氏,先祖为南宋民族英雄陈文龙后裔,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出了一位大官——户部主事陈睿,御赐宫鼓就与陈睿有关。
相传,当时皇太后重病,连御医都束手无策,明宪宗朱见深就命陈睿披上黄甲(相当于黄帝的替身),到五台山上香,寻求灵丹妙药,后来皇太后很快恢复了健康,这让朱见深龙心大悦。
次年元宵节,明宪宗在京城举行了特别隆重的游花灯活动,盛况空前。他自己也微服上街赏花灯,经过陈睿府第时,他进门查看,竟发现陈睿在灯火辉煌的堂中独自掉泪。
“佳节热闹,爱卿何故独坐在此掉泪?”明宪宗扶起惊惶的陈睿问道。
“臣一时想起家乡老母,为人子未能侍候左右,岂敢独享元宵之乐。”陈睿伤感地说。
“朕以孝悌治天下,特准陈爱卿每年春节回乡探亲,陪你母亲元宵游花灯!”明宪宗被陈睿的孝德感动。
陈睿赶紧站起来,又后退三步才跪下谢恩:“臣家乡村野,不敢与京城同日游花灯!”明宪宗见陈睿后退三步,就顺势批准:“朕赐你宫廷大鼓,正月十八游乡!”
就这样,此后500多年来,惠安县侯卿陈氏就开始了正月十八闹元宵的民俗,解放后曾中断过,1992年又重新恢复。在2008年7月21日公布的《惠安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侯卿正月十八游大鼓”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