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好多现象:Zine,透过独立出版所传递的自由世界

# 专访“Zine”一词是“Fanzine”(爱好者杂志)的简写,是一种独立出版、小规模印刷的产品,它手工感极强,形式上和内容的表达带有强烈个人情感。因为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是一种区别于主流传媒,甚至是反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产物。
Zine文化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科幻迷们在受到科幻电影、科幻小说的影响后,独立出版了一些小册子,后来因其专业的内容广受欢迎,并逐渐传播开来。70年代末英国朋克运动DIY思潮鼓舞了一批思想先进的青年开始大规模的出版Fanzine,借此传播反政府、性文化、摇滚乐等前卫甚至极端的思想。
在某种意义上,Zine更像是一种亚文化载体,人们利用一种故意杂乱的布局方式,采取拼贴、黑白拷贝等廉价手段,搭配混杂的字体和手写符号形成了一种大胆独特的Zine美学。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77年至1979年出版的《Search & Destory》,以及1976年至1977年出版的《Sniffin’ Glue》。
《Search &Destory》《Sniffin’ Glue》
发展至今,尽管Zine依然不算是主流媒体的一种,但也已经成为一种更具艺术感,传播途径更为广泛,甚至具有了限量出售价值的文化媒介。如今全球已有数以万计的Zine艺术家、厂牌、文化节(书展)、研讨会、书店等。
今天,磁器CHINA特别邀请到了Zine文化推广平台“好多现象”的发起人叶子,和她聊了聊那些关于Zine的故事。她是谁
“好多现象”成立于2020年年初,是一个以Zine为载体,以设计和影像为手段,研究人们身边某种特定文化(现象)的平台。“好多现象”的内容可分为线下和线上两部分:线下会以Zine工作坊的名义,组织爱好者DIY Zine;线上则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DIY Zine教程(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Zine的制作流程和所需工具),分享来自不同爱好者的DIY Zine,以及“好多现象”的线下活动信息等。尽管在成立之初便受到疫情的影响无法举办线下活动,但“好多现象”仍持续在线上平台通过视频、文字、图像等方式推广Zine文化,鼓励人们动手制作属于自己的Zine。
Greenie 叶子
“好多现象”发起人叶子是一名平面设计师、插画师,曾在墨尔本以及上海学习和生活。平时除了DIY Zine之外,叶子还喜欢通过拍照、做设计、看书、看电影、看话剧、旅行等方式观察和分享自己的生活。
“飘摇”的叶子
叶子告诉我,在创业之前,她的经历还挺“飘”的。
2013年来上海工作之前,叶子便对书籍的装帧、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2012年叶子和大学同学一起做了一本关于人物“成长”的记录型独立杂志《through》,当时印了一两百册,在书展一售而空。但尽管如此,《through》还是因为叶子和朋友的时间精力有限,在发售了4期之后便停刊了。
《through》Issue 04 “TIME LINE(时间轴)”
不过也正是因为做独立杂志的经历,Zine的概念开始在叶子的心里生根发芽。“我觉得我当时做的就是Zine,只是我当时没有意识到Zine这个概念。”叶子回忆,“我当时知道的只是‘独立出版’这四个字,在我心里‘独立出版’其实是需要门槛的,比如你可能需要会设计、会采访、会编辑,才能做这个东西。但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自己当时并没有理解Zine其实是不需要门槛的。”
《through》Issue 04 “TIME LINE(时间轴)”
2013年,叶子在上海的《外滩画报》就职,她告诉我在《外滩画报》工作的三年时间正好亲眼见证了纸媒从还不错的状态到慢慢衰败的过程。“在当时的大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短视频渐渐浮现出来,我的很多同事都跳槽去做新媒体了。”2015年12月31日,《外滩画报》正式宣布停刊,没了工作的叶子并没有着急开始自己的下一段职场生涯,而是选择去了澳洲。
“当时觉得之前的工作遇到了瓶颈,纸媒的环境又不是很好,所以在2016年的时候就决定去working holiday一段时间,体验一下不同的生活,换换环境和心情。后来我就在想,既然出去了干脆就再念个书吧,于是我在澳洲又读了两年书,等于总共在那边生活了三年。”
叶子在墨尔本的生活
也正是在澳洲生活与学习的那段时间,叶子有了举办第一次Zine工作坊的经历。“我当时在墨尔本的一所学校读研究生,所读专业属于视觉传达,但我研究的方向还是与书籍出版相关,所以后来我的毕业设计方向也就成了研究Zine文化。”
于是为了自己的毕业选题,叶子在墨尔本做了4场Zine工作坊,主题则是“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热议的话题,再加上澳洲是一个移民国家,人们有着不同的国籍与背景,所以当时在做那个工作坊的时候我还是受到挺大冲击的。”
叶子在墨尔本举办的Zine工作坊
当叶子通过Zine工作坊和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讨论同一个话题时,她猛然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非常窄,甚至是受到禁锢的。“我突然觉得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没办法从所生活的环境中直接获取、接收的,也正是那时候我发现做工作坊这件事,对我来说收获远远大于期待。”
“Zine是一种非常小众的媒介,同时也是非官方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Zine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某些状况下,Zine是带有一种叛逆、反抗意义的,就像现在的示威游行一样,只不过相比之下Zine是一种更加理智的发声方式。当志同道合的人坐在一起,通过DIY Zine的形式讨论、研究自己喜欢的东西时,往往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叶子在墨尔本举办的Zine工作坊
2019年2月,叶子结束了在澳洲的生活,尽管早在没回国的时候她就有了创业的想法,但由于很久没在国内生活,也并不太了解国内的市场和消费者的诉求,于是叶子决定把创业的事往后放放,先找了一份工作。
“我觉得那份工作其实还挺适合我的,那个公司是做非虚构写作的,其实和Zine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它们都有一些story telling的部分,也有很多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部分,所以我就可以把Zine工作坊的形式和公司的内容结合着做。”
在武汉Combo书店举办的Zine工作坊
整个2019年,叶子去到了5座城市,共举办了10场线下的Zine工作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武汉Combo书店的那次活动,那时正好是在疫情前一个月,还是我第一次去武汉,大家都特别热情,本来想今年再去一次的,但因为疫情只好暂时取消了。”

在武汉Combo书店举办的Zine工作坊
2020年计划的行程被迫取消的同时,叶子的职业生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叶子原本工作的部门属于文创类,但这并非公司的主业,由于疫情影响,公司不得不对文创类项目进行删减。“当时很多同事因为疫情的原因失业了,我待在那里也感觉没什么工作可以做,所以我就辞职了。”
叶子说自己的2020年有点像是被命运推着走,辞职之后的她没有考虑太多,只是觉得时机差不多,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于是在2020年2月,“好多现象”诞生了。
2018-2019年,叶子发起的线下Zine工作坊

好多现象
叶子说“好多现象”这个名字的诞生和她的工作经验差不多,也挺曲折的:“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想的是英文名‘so much’,但又觉得既然是在中国做就应该有个中文名,后来我就和一个朋友一起讨论到底叫什么,最后我们决定还是应该更贴近平时的状态,所以就打算叫‘好多’,像口头语一样。”
在确定了“好多”这个名字之后,叶子找到了一个代理帮她注册商标,然而却被告知“好多”太常见了,根本没办法注册。于是叶子就又开始想名字,想着想着发现“现象”这个词似乎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非常贴近:“做Zine、做工作坊,通常会找一些身边的事件,或是社会热议话题之类的作为主题,这些都属于我们生活中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我们所讨论的也正是这些现象。而且当‘现象’这个词和‘好多’联系起来时,就变得更加宽泛了,我就觉得特别完美、特别合适。”
“好多现象”的官方说明
叶子是这么形容“好多现象”的:“一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想很多,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我要通过‘好多现象’去做Zine这件事,告诉更多人其实你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本Zine。我甚至没想过怎么盈利,因为害怕这些成为我推广Zine的阻碍。但总体来说,我会把‘好多现象’定义为一个以Zine为载体的体验型文创内容品牌。”
如果用直白一点的方式来说“好多现象”究竟是做什么的,一方面是线下的Zine工作坊,另一方面是与Zine相关的周边文创产品或是出版物。同时,“好多现象”也可以算是一个自媒体平台,叶子时不时会在上面分享一些其他小伙伴DIY的Zine和自己的日常生活。

叶子在“好多现象”上分享自己的摄影作品
2020年2月7日,“好多现象”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不遗忘》的内容,通过文字+视频的形式详细讲解了一本Zine的制作过程。叶子说那段时间网络上的负面信息特别多,自己就会通过做Zine来分散注意力。同时叶子也希望通过这个视频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把心态调整好。
如何在家DIYZine
对于叶子来说,通过视频的形式去介绍如何DIY一本Zine,这个过程会让人更容易接收信息:“感觉现在喜欢看视频的人比喜欢看文字的人多一点吧,其实我每个视频的原始素材都特别长,可能也是我讲了太多废话哈哈,如果用写的话这些废话我可能也会写出来,篇幅就太长了。其实我拍视频的时候还挺随便的,就是用手机的前置摄像头拍。不过随意一点也挺好,如果能让对方觉得这个事情自己也可以做,那这个视频就成功一半了。”
DIYZine的经验/技巧/工具时间到了2020年5月底,叶子带着“好多现象”来到了福州的“大声艺术”空间,举办了2020年第二场线下Zine工作坊——《如果“拥抱”是一种语言》(2020年4月6日,“好多现象”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线下活动,但由于正处于疫情维稳阶段,所以只邀请了6位小伙伴参加)。

《让我再“拥抱”你一次》Zine工作坊
叶子说研究关于“拥抱”这件事她大概前后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契机则是在和好友聊天时,好友向她展示了最近画的插画,叶子非常喜欢其中一幅关于“拥抱”的画,但好友告诉她自己在画完之后就不喜欢了:“好像这幅画里的拥抱一样,触动的瞬间只短暂地存在了一下。”
@MANER曼饿 插画作品
5月15日,叶子在“好多现象”发布了一篇关于《如果“拥抱”是一种语言》Zine 工作坊的文章,里面除了报名的链接之外,还记录了叶子在研究“拥抱”和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上网搜集资料,到发布话题与大家进行讨论,再到恍然大悟拥有了明确想要表达的内容,叶子详细写下了一本Zine从无到有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每一步思考。
叶子的DIY Zine for “Hugs”
“对于我来说DIY一本Zine更像是一种表达,它本身是一种介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载体,可以说同时拥有了两者的优势:可存档和无拘束。不管事后人们是否还会记得当下发生的事情,是否还有那种渴望表达的极端情绪,这些Zine会一直存在。”
至于为什么要鼓励大家DIY Zine,叶子说道:“Zine是透过独立出版所传递的自由世界。你不用关心版权、语法、拼写、标点符号或排版规则,而是更关心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某个特定主题。任何人都可以出版Zine,用Zine发声。另外,制作Zine的过程,也是静下来思考的过程。”

叶子的DIY Zine for “Hugs”

对话磁器
Q:你觉得DIY一本Zine,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我觉得其实是没有标准的,虽然我个人可能是倾向于内容为主,但我是持开放态度的。因为很多人会觉得视觉语言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所以他们就会非常在意视觉语言,或是图形语言上的表现。比如说有些参与者有自己非常强烈的观点,所以他在寻找素材时会非常具有目的性,甚至说如果条件最理想的状况下现场会有电脑和打印机,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找到想要的素材打印出来。
然后还有一些小伙伴可能缺少做设计的经验,同时也没有很强烈的观点,所以他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属于倾听者,一方面他会从别人的观点中得到一些启发,另一方面他也会从这些无关紧要的素材中找到一些他觉得还不错的东西,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不清晰。但很神奇的是,可能他做着做着就发现这个东西似乎早就存在于自己的潜意识当中,自己的观点也在DIY的过程中慢慢形成,最终呈现出一种只属于自己的全新的想法。
《让我再“拥抱”你一次》Zine工作坊作品
Q:对于没接触过Zine的人,你会如何推荐给他们?
?:我觉得DIY Zine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多收获,而且每个人的收获都不一样。这种收获的喜悦真的会让你觉得自己焕然一新,它可能是对于你自己精神思想上的一种更新,也可能是你生活态度的更新,甚至最表面的就是当你做出一本自己的书,你还可以拿去炫耀。如果你觉得自己现在过得很无聊,或者想要有点突破,其实DIY Zine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自己的方式。
Q:前面你有说到“好多现象”会陆续推出一些与Zine相关的周边文创产品或是出版物,可以详细说说吗?
?:其实我上个月和东在做这些产品的开发,但是一直都没推,一方面是因为我最近正好忙着搬家,被分散了一些精力;另一方面是我其实有点担心,因为我从来没有卖过产品,对自己并不是很有信心,所以我就很怕我推了这些产品之后,会有点偏离我之前的轨道。现在虽然淘宝店已经陆续上新一些产品了,但我还是希望能有一个另外的搭档来帮助我负责产品销售这一块的事情,我对于商业这部分还是太薄弱了,哈哈哈。
“好多现象”在售的部分产品
Q:有没有想过开一间固定的DIY Zine工作坊呢??:当然有啊,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明年会开一个线下的实体工作室,平时我可能会在里面工作,但也会每周定一个日子让大家可以来DIY Zine。Q:可以给我们透露一下接下来的线下Zine工作坊计划吗?
?:现在暂时还没确定下一站会是哪里呢,不过我已经收到了很多城市的邀请,等确定了之后会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的!另外9月份我会去参加BonJour不熟举办的成都艺术书展,我还没有在书展上办过工作坊呢,还是非常想去尝试一下的。
DIYZine时所用到的工具与素材

位置共享
线上媒体
微信公众号:好多现象(somuchco)新浪微博:格里尼Instagram:somuchcoBilibili:Greenieee线上商店淘宝:好多现象
?在对话的过程中,叶子告诉我她总感觉对于大众而言,传播独立精神的媒介越来越少了,人们现在似乎更在乎视觉上的东西,只要好看就会卖得好。
“我还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接触到Zine,愿意自己动手去制作,发出更多的观点和声音。不要让自己陷于任何他人的言论中,自己去感受,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肯定及否定。”
* 部分图片由“好多现象”提供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FIN –
编辑 | 信玥
粉丝联系微信添加磁小粉,把你加进粉丝福利群WeChat:ciqifans2014
合作联系Email: ciqi@ciqi.in WeChat:CIQI-CHINA
-点击查看往期内容-
入圈氪金前,听听潮玩圈三位大佬的玩具经
值得被认识的七位非裔时装设计师
彩妆研究所 |姐姐们带着顶流高光来了
– 磁器团队-
出品人 | Ivy Qin总编室 | 何智, Meredith N KING宁谧谧编辑部 | Jora,信玥摄影部 | Mars-Z-Mars, 张杰, WENBO,Ray, 禹森, 陈铭, 杨琳造型部 |Meredith N KING宁谧谧, Xinca设计部 | Max Zhu彩妆研究所 | KK翊鲲, Dora商务部 | Ivy QinSeer磁小器 | 吴洁, 菲儿上海办 | cc
不一样的中国创造专为中国时尚发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