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良渚古城算是国家公园 为什么良渚古城算是国家的

为什么良渚古城算是国家?

现在已知的良渚遗址,分布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其中良渚古城是其核心。良渚古城从5300年前开始一直沿用了1000多年。据推算,如果动员10000人在农闲时间建造,要用将近30年才能完成。良渚古城与此前发现的反山、瑶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处遗址点,使得良渚地区5000年前的文化面貌逐渐清晰。

良渚古城的考古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所长刘斌说,良渚古城的布局很像后代的北京城,分为宫殿区、内城和外郭,其中宫殿区位于一座高约15米的人工高台之上,共有30多万平方米,土方量与古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当,宫殿区发现了大约15米长的木头构件,可想而知宫殿一定很宏阔气派。能够建设巨型工程,这个文明一定是高度发达、高度组织化的,并且有以农业为基础的强大保障力量。

宫殿的外围是内城,2007年确认了它的范围有3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大,但是它的面积相当于4个北京故宫,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由于内城修筑在一片沼泽地上,因此先民们把远处山上采来的石头铺在地面上,然后在石头上堆筑黄色黏土。内城的外围有一圈城墙,宽度从20米-150米不等,现在保留下来的高度大约有4米,一圈的周长是6公里,由此考古人员可以精确计算它的土方量。

2010年,内城的外围又发现了外郭城,人们发现,良渚古城的面积居然有8平方公里,这个规模在当时的中国各地新石器遗址中无出其右。

考古揭示了良渚古城的面貌,当时最有权势的人住在高台上的宫殿内,外围住的是工匠,临河而居,跟现在的江南古镇有点像,城外生活着农业者。内城外的河宽达50米左右,但是人们经常往里倒垃圾,最后河道最窄处只有一二十米,里面发现的陶、木、骨器和玉器残件,揭示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外郭是内城的翻版,城墙外最宽的水面达上千米,“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水泊梁山,外人进来并不容易,景色又非常好看。”刘斌说。

那么,古城为什么建在这里?原来,杭州是一个适宜稻作的平原和沼泽地区,适宜生活生产,周边又有大山提供矿物、木材和动物资源,从这里沿苕溪到太湖只有60公里,交通便利,又处于远离周边不同文化的大后方,远离战争威胁,因此这里成为了良渚文化的核心区。

水坝

当时世界最大水利工程

在良渚古城西北方十几公里的地方,考古人员近年发现了5000年前的11道水坝,这个水利工程比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早了1000年,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解释道,如果雨水很大,那么西北方山区的洪水倾泻而下会威胁古城的安全,因此在修建城址之前,大约5100年到5000年前,人们先在靠近山脚的地方修建了一个大型水坝,宽50米-70米,长约5公里。

从2009年到2015年,考古人员共发现了11道水坝,这些水坝组成了大约13平方公里的库区和湖泊,并通过一条5公里长的堤坝将水引到良渚古城的边上。

根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宁远的计算,包括内城、外郭与水坝在内的施工土方量总计约1100万立方米,而中国第一高楼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的土方量也不过60多万立方米,尚不足良渚古城的1/10。实施这样的大型工程,需要非常强大的规划、组织、施工和保障体系,因此国际考古学界才普遍认为,良渚文化已经达到了成熟的国家文明阶段。

那么良渚人如何建造工程?考古发现,他们使用一种草裹泥的办法,把泥巴装进三四十厘米的草包里,再用芦苇捆扎起来,用这样的草裹泥来堆筑土台和修建堤坝。施工时采用的是人海战术,有人在很远的地方编织草包,然后把它们运到取土地点,装好泥土捆扎后,再用船等运输到工地上,由施工人员把它们撂在高台或堤坝上。

考古人员还发现,这些工程都是不间断地进行的,如果工程中断了几个月或一年,那么考古发掘时会看到间隔层,而目前已经考古解剖的部位全部是一次性完成的。这意味着要有很多人不从事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性劳动,需要很好的后勤保障,仅粮食生产方面就要有足够大的产量才能支撑庞大工程的进行。

稻作农业

一个粮仓存放20万公斤稻米

是什么支撑着良渚古城的千年繁荣?专家们的答案是发达的稻作农业,农夫在良渚古城周边的平原、沼泽地辛勤劳作,供养着城内的贵族阶级、手工匠人还有大型工程的建设者。

在良渚古城附近的茅山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面积达80亩的水稻田,田埂用红土铺垫而成,每条田埂的长度约为100米,田埂之间的宽度约为20米,这意味着,每块稻田大约2000平方米。田里还发现了石犁,以及牛的脚印,因此专家推测,良渚时期已经开始使用牛拉犁的耕作方式。当时的石镰、石犁与现在使用的基本一致,可见当时的稻作农业已经比较成熟。

2010年,在莫角山宫殿区的东坡,考古发现了一座灰坑,坑里面都是被火烧过的稻米,重量在1万到1.5万公斤。同位素检测发现,这些稻米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由此推断这里是一个粮仓,承担城市的粮食储备任务。

2017年,宫殿区南面的一个高地上钻探下去,发现下面都是被烧过的稻米,面积大约5000平方米,稻米堆积的厚度大约60厘米。专家们经过计算发现,这里被烧毁的稻米大概有20万公斤,里面还有稻草、木头、绳子的痕迹,应该是一个粮仓。

那么,来自不同地区的大量稻米库存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很广阔区域的人们把粮食上交或者说纳贡而来,显然这里是良渚社会权力金字塔的塔尖,如果作一个大胆的猜测,也许当时的“良渚王”就居住在这座城里。

玉器

是精神图腾也是权力象征

良渚玉器是中国史前时期玉器发展的一个顶峰,它们是良渚文化的权力象征,也是沟通天地神灵和人间的器物,可以说,玉器构建了良渚人的文化观念、权力体系和精神世界。

良渚遗址的反山、瑶山贵族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其中蕴含着质朴的“天圆地方”宇宙观的玉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类型,被认为是良渚人沟通天地神灵的神器;玉钺(斧形)则是王权的重要象征;大量出土的玉璧在后世演变为“以苍璧礼天”的重要礼器,影响极为深远。

在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玉器表面,有众多的神人兽面纹,其中头戴羽冠的人骑在圆眼獠牙的神兽上的符号是良渚人最为推崇的精神图腾,它代表着什么?专家们各有说法,有人认为是巫师或者墓主人骑着神兽升天,也有人认为良渚地区的人的祖先神话。这个神像在良渚文化的分布区普遍流行,表明这是当时人们普遍尊崇的信仰,而这种信仰的高度一致,则表明良渚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因为这样的器物只在权贵阶层墓葬里出现,所以专家们推测这表明权贵阶层掌握了宗教祭祀的权力。这些图案使用了微雕工艺,它们是如何被刻划出来的,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谜。

在良渚玉器中,玉琮被认为是良渚人发明的神像的载体,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佛像,玉琮可以说是当时神权的代表。而冠状饰就像一个梳子插在大墓墓主的头上,很像是神像上帽子的形象,这很可能意味着墓主人在祭祀仪式上把自己打扮成神的样子,而对这冠状饰的垄断,同时也意味着对神权的垄断。

今天我们在欣赏这些玉器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工艺层面,因为它们标志着人的身份差别,标志着权力被掌握在社会的某个群体当中,标志着在广大的区域里有共同的信仰。它意味着在良渚社会里有非常严密的等级,有着共同的精神世界,而从中我们最应该读懂的是在良渚社会里存在着的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力量。

大约在距今4100年前后,良渚文化突然消失,专家们认为最大的可能性是因为洪灾。刘斌表示,当时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了北半球,所以很多国家都流传着大洪水的传说,而杭州1000平方公里盆地被淹没在了洪水中长达一两千年。

延伸阅读

世界遗产 良渚古城遗址 相关知识问答?

良渚遗址,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街道境内,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群。

良渚遗址发现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这些遗迹、遗物的发现,显示出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996年11月,良渚遗址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2019年9月1日,良渚遗址入编《中国历史》教科书正式启用。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冬天可以去吗?

可以

公园开放。虽然收费,但票价不贵,需要预约,去的人也是过江之鲫。等过了那段时间,我终于有空来到了这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凤都路与104国道西北,距离地铁2号线良渚地铁站也有十几公里的距离,但好在有公交车直达。

如今虽是初冬,院子里的草坪却依然泛着青绿,茅草木头搭建的简易长亭矗立在山坡上,显得有些古老而又充满希望。据考证,良渚古城大约存在于5300年-4300年之前,持续时间长达千年,是无可厚非的中国史前文化代表,对于研究还原补齐中国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