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的音乐家这么多?

懂美学的人,连颜值都会变高
近来,宫崎骏《千与千寻》在大陆的正式上映唤起了一代人的童年回忆。
《千与千寻》、《菊次郎的夏天》
《天空之城》、《悬崖上的金鱼姬》
久石让的音乐绝对是宫崎骏的每个动画作品中的点睛之笔
坂本龙一《Merry Christmas Mr.Lawrence》
和田熏《时代を越える想い》(《犬夜叉》主题曲)
高梨康治《FAIRY TAIL MainTheme》
(《妖精的尾巴》主题曲)
石田胜范《大奥》
喜多郎《Dr. Sun andChing-Ling》
梅林茂《Yumeji’s Theme》(《花样年华》插曲)
不论影视、ACG还是独立音乐,
日本耳熟能详的大师级音乐家可谓是东亚最多
所以一直以来小印也有些疑问,为什么日本诞生了这么多大师级的音乐家呢?

音乐家多的“必然性”
这里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观点~
第一, 历史的原因
西洋乐在日本已然经历了近百年的接受史,早在19世纪后期,经过长期的经营与沟通,使得西洋音乐作为一种新式音乐活动,已经与日本本土音乐戏剧结合形成了内外两种类型的成熟音乐体系——
一种是以西洋音乐为核心,参照西洋音乐的模式进行外来音乐创作;
另一种则是如同能乐,因为西洋音乐的剧场部分与能乐的剧场特性相结合,将其内化成本土文化并使得本土艺术经历再创造。

于是,内外夹击之下,开拓了日本音乐的转型空间,在20世纪末,便自然而然到达音乐创作的爆发期。
第二, 教育是重点!
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便十分重视国民的音乐教育。从课堂到军队到宗教场所,音乐作为基础艺术教育与思想教化方式的重要领地,其重要性扎根于日本国民的内心之中,同样也激发了音乐家的创作热情,唤醒了艺术家的创作理想。
第三, 是个性的音乐传统
在西洋乐东渡之时,日本传统音乐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虽然有所融合,但是许多传统的乐器和戏剧方式仍旧渐渐被淡忘。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成就日渐显著,整个社会开始重思自身文化,“国学复兴”、“歌谣运动”都是此时的Trend。
人们不禁发问——
日本的音乐是如何开始、如何植根于日本社会之中的呢?
它究竟有哪些古老的传统?
传统音乐的奠基作用
就像我们无法知晓《诗经》究竟是以怎样的旋律来歌唱一样,在日本的古代,也有这样一批文本被记录下来,是一种歌谣式的曲子。它们从民间传入宫廷,或是有意搜集,或者是通过故事,并在宫廷中传承。

这些歌谣活跃在大约5世纪的舞台上,因为被书写于日本早期的史书——《古事记》与《日本书纪》所记载的旧辞(上古诸事)故事中,被称为“记纪歌谣”。
然而时间如流水,随着外来音乐的进入,“记纪歌谣”最古早的乐与样式已经消亡,空余文字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向外“取经”
外来音乐的第一次传入从5世纪后半叶便开始了。朝鲜半岛的贵族与商人带来了“三韩乐”,即新罗乐、百济乐、高句丽乐,推古天皇时期(7世纪),从中国大陆传播到朝鲜的吴乐(伎乐)作为对早期音乐体系影响最大的乐种,也来到了日本。
还记得小印之前提到在唐代“全世界都来中国了!”日本自然也不例外,宫廷与唐朝直接对话,回到家乡的留学生们将大唐文化一起带回了故土,其中就有大唐的“雅乐”。
雅乐的主体是管弦和打击乐器的器乐合奏,并有时伴有舞蹈一同表演,称为舞乐。
“乱花渐欲迷人眼”来自各方文化的音乐体系一度十分繁杂,为了便于区分,平安时代,宫廷将舞乐分为左方、右方两种,以唐乐为中心的称为左方,以三韩乐为中心的称为右方,左右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乐器编排和乐曲的形式两个方面,左方偏雅,右方偏俗,都是日本彼时音乐文化中的重要角色。
模仿,常常是创作的起源。平安时代的乐师们分别循着左、右两种乐曲种类,创造了带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新曲,于是北庭乐、承和乐、长庆子以及固有神乐、东游、催马乐等等都加入了左方的雅乐家族。除此之外,伴有管弦伴奏的端庄朗诵也是雅乐的重要一员。

日本音乐的“流浪基因”
镰仓时代的大街上,常常能遇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琵琶流浪于各地,唱诵着一首叫做《平家物语》的叙事诗,这就是盛极一时的“平曲”。
平曲从何处而来?根据《徒然草》之逸闻记载,镰仓时代的一位雅乐和琵琶大家——信浓前司行长因为未能成功作“七德之舞”本希望隐退,但在慈镇和尚的帮助下,他最终写完了《平家物语》,并由一位盲人僧人作曲,这便是最早的“平曲”。
如同作曲者一样,带着琵琶流浪的唱诵人,也大都是盲僧,为了便于演奏,他们将用于宫廷雅乐的乐琵琶进行改造,成为“盲僧琵琶”。开创了日本中世音乐的新篇章。

舞乐传统逐渐走下殿堂,此时,中国散乐与杂技表演也传入到日本,与“田舞”一起形成了田能乐,深受武士们的喜爱。北条高时、足利尊氏等都热爱田乐能表演。

能乐由立方、地谣、杂子方三部分构成,器乐使用精致的被称为“能管”的笛以领奏,而声乐乐器主要是大鼓和小鼓。
民广泛认可的世俗音乐
也许你没有听说过长呗,但你一定对歌舞伎知晓一二。作为市民娱乐场所的“曲艺场”,它带领着世俗音乐成为主流。

17世纪以后,日本的音乐文化终于回归民间。三味线、胡弓琴、尺八、一弦当然还有伴随着日本音乐一起成长的琵琶,成为近世日本音乐最主要的成员们。

江户时期产生的长呗,就是这些乐器,尤其是三味线与舞蹈融合的平台。其实“长呗”严格意义上就是一种长调的歌曲,它以歌为主体,是讲述着歌舞伎而诞生的戏剧歌,就这么说吧,就像是一种和风的传统“音乐剧”,但剧场并非是它们最终的归宿。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一首首长呗飞出了窗外。
独立的长呗更是有了自己的个性,形成各色小曲,养活了江户时代大半个“流行乐坛”。
这一时期,奈良时代由大唐传入日本的“尺八”经由虚无僧人的改良,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参与大多数的音乐创作。
木偶净琉璃也逐渐发展起来,“净琉璃”本是一种佛教乐曲流派,16世纪末,“法师”们操纵木偶们弹拨三味线进行演出以维持生计。

到了19世纪,日本传统音乐——声乐曲已经成型。或为歌唱类、或为叙咏,其音阶和调式多用无伴音或有伴音的五声性调式;前者有民谣调式、律调式;后者有都节调式、琉球调式;近代还形成了去四七大调式与五声性调式。节奏上,则分为固定节拍的节奏和散板节奏。
融合西洋乐,诞生大师
19世纪,日本在政治、社会、文化方面都经历着由近世步向近代的巨大转换期,就连日本传统音乐自身也发生了音乐项目间的重新组编等大的变动。
军乐、基督教会的入驻带来了全新的音乐体系——西洋乐。
20世纪初,配合音乐课程体系的设置,泷廉太郎创作了学堂歌曲《花》和《荒城之月》。
大正时期,作为一代产粮大手的山田耕筰开始尝试将日本传统音乐与西洋融合,他最早创作管弦乐曲《曼陀罗之花》。
另外,还有团伊玖磨的民族歌曲《久鹤》以及芥川也寸志的《弦乐三章》。
武满彻、三善晃等著名的作曲家,也是这一大潮流中佼佼者,武满彻的《十一月的阶梯》在国际乐坛上令人耳目一新。

日本音乐,在新的“危机”中重获新生,尤其是20世纪以后的日本音乐界,可谓是大师层出,在世界平台上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近年来的国风音乐
也大量借用了日本动漫音乐
你,有钟爱的日本音乐吗?
对于日本音乐大师,你又有什么看法?
↓欢迎留言,和小印分享一下吧~
主要参考文献
朴玉敏 编著:《当代运动与艺术潮流世界各国音乐简述卷》,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01月。
李霏:《译著〈十九世纪日本对西方音乐的接受〉及书评》,上海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冯培洁:《从〈千与千寻〉音乐看日本动画音乐艺术个性》,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川将也:《ハンスリック“音楽美について”の二重の意義――音楽美学の確立と音楽学の基礎づけ》,若手研究者フォーラム,慶應義塾大学。
日本音楽の歴史:http://jtrad.columbia.jp/jpn/history.html

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访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个美好的物品 办一场文艺活动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印客美学 id:ink20160101
商务合作微信号 shaohe0102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