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解释】: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翻译】:城邑归属赵国了,就把璧留给秦国;城邑不给赵国,请让我把璧完好无缺地带回赵国。完璧归赵的近义词:物归原主【解释】:归:还给。把物品还给原来的主人。【出自】:老舍《茶馆》第三幕:不是没收吧?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扩展资料完璧归赵的反义词:
一、横征暴敛 [ héng zhēng bào liǎn ] 【解释】:敛:搜刮。指向人民强行征收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出自】: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这些财富,都是蒋介石等利用其独裁权力横征暴敛、假公济私而来的。
二、巧取豪夺 [ qiǎo qǔ háo duó ] 【出自】:闻一多《关于儒、道、土匪》:“巧取豪夺”这成语,不正好用韩非的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来说明吗?
延伸阅读
完璧归赵白话文?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
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呐?要不答应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答应吧,又怕上当。
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跟大臣们商量。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有一个大臣的门客蔺相如知道了,去见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
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听说蔺相如是个又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蔺相如到了秦国的都城咸阳,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
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美女们去看。
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的事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城换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于是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看着虽然挺好,可是有一点小毛病,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有毛病,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子靠在柱子上,气冲冲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
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
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真心。
现在宝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跟这块宝玉一块儿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对着柱子,就要摔过去。
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摔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蔺大夫不要灼急,饿设的话咋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
“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
我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赵王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送宝玉的仪式。现在大王要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
秦王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宾馆去休息。 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
就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
后来秦王发觉这件事,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想发兵攻打赵国吧,赵国在军事上作了准备,怕打不赢。最后秦王只好放蔺相如回到赵国去。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句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完璧归赵”成为成语。
当时,赵国得到了和氏璧。秦昭王知道后,就派使臣去传书商量,说秦国要用15座城池来换取赵国的和氏璧。
赵惠文王与廉颇等大臣商量,既怕同意后秦国不守信用,又怕不同意后秦国找茬寻衅。想派人带着和氏璧去和秦王协商此事,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宦者令缪贤推荐了蔺相如。“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就是蔺相如当时为赵王分析情况后,向赵王请缨出使秦国时说的。
下面是一位网友解说的当时的情况。供您参考。解说的并不确切,但原文的大体意思是这样。
蔺相如来了之后,惠文王第一句话就问他:“秦国要用十五个城来交换我的楚和氏璧,你看我应不应该答应他呢?”蔺相如毫不迟疑的说:“秦国强,赵国弱,我认为您不答应也不行呀!”“可是,假如秦国拿了我的璧玉,却不把城池给我,那我该怎么办?”惠文王忧心地问。蔺相如马上接口说:“秦国要拿十五个城池来交换赵国的楚和氏璧,假如赵国不答应,那当然是赵国的错;反过来,若秦国得到了璧玉,却不把城池给赵国,那错就在于秦国了。因此,照我的看法,还是派人将璧玉送到秦国去比较好。”
注:城不入,是说15座城池不纳入赵国版图。
请字在这里,并不是您说的意思。而是和氏璧比较宝贵,说拿、带显得不郑重,用了一个请字,是奉请、恭请回来的意思。
全句为:城入赵而壁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也就是说,请字在这里并没有请赵王允许把和氏璧带回来的意思。交换不成,赵王当然希望完璧归赵,但在秦地,根本不是他能做主的事。这是蔺相如说的两种结果。后半句的意思是,如果城疆没有划给赵国,我就奉请着完整的和氏璧(连人带壁)回归赵国。有些解释并不准确。
这就是成语“完璧归赵”的典故。后人用来形容将别人托付的东西完整的归还给别人的意思。
“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用来比喻什么?
“完璧归赵”的意思是完:完整无缺;璧:古代一种扁圆形的、中间有孔的玉器;赵:赵国;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国送回赵国都城。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完璧归赵”的读音[wán bì guī zhào]。
1.“完璧归赵”出自于《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2.“完璧归赵”的故事内容:赵国有一宝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王大喜,却全无换城给赵之意。蔺相如看出了秦王的意思,假说玉上有一小疵点,拿回了宝玉。他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提出要秦王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昭王只好答应。随后蔺相如便派随从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到了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之事告诉了秦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