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块广告牌凶手结局?
电影最后,握手言和的迪克森与米尔德雷德踏上了寻找“真凶”的旅程,开放性的结局,即为本就无从释怀,没有真凶的命案找到了合理的宣泄出口,也令人感受到了那暴戾之下善若暖阳的温柔。
电影《三块广告牌》主要讲了什么?
《三块广告牌》是由美国福斯探照灯公司发行,由马丁·麦克唐纳执导,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伍迪·哈里森、山姆·洛克威尔联合主演的犯罪喜剧片。该片于2017年9月4日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 。该片讲述了一位母亲的女儿惨遭杀害,正义不得伸张之时,她决定树起广告牌,以此和当地警察对峙的故事。1987年美国股灾之后,发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一座小镇上,米尔德里德·海耶斯(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饰)是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然而女儿遇害的案件却迟迟未曾了结,凶手依然逍遥法外。眼看着希望慢慢消逝,但是这位做事果决的母亲,与小镇上碌碌无为的警察之间的矛盾日渐尖锐,她借用三块广告牌向负责该案的警长发起质问,在小镇上掀起轩然大波,众多人物相继被卷入血腥、暴力的纷争之中 。
延伸阅读
仇恨解决不了问题,但冷静可以,思考可以,试试吧。
——《三块广告牌》
1月5日,江苏泰兴有个9岁男孩明明,独自出去玩,弄丢了妈妈的手机后,明明坐在雪地里大哭。
回家后他的妈妈得知情况,非常愤怒,失去理智的她用胶布将明明的手脚、身体捆绑起来,不让他反抗。
然后开始发泄情绪,用木棍开始揍明明,从傍晚6点打到深夜11点,期间只给明明喂了几口水。
明明穿着秋衣秋裤趴在自己房间冰凉的地板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毕达哥拉斯曾说:愤怒以愚蠢开始,以后悔告终。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如何权衡感性和理性?
下面有一个高赞回复:
一、对于欲望,感性用于提出欲望,理性用于否定一些欲望
二、对于困难,感性用于感受苦难,理性用于克服一些苦难
我们需要一种清明的理性,这个理性是在这种嘈杂的世界中拯救生命的一种力量。同时,我们也需要一种欢欣的感性。这种感性之心可以使我们触目胜春,所及之处充满了快乐。于丹
奥斯卡提名、金球奖获奖电影《三块广告牌》讲述了一位在暴怒和理性中挣扎的母亲的故事。
电影中的女主叫米妈。
米妈的女儿惨死,凶手用极其残忍的手段强暴了女孩,并且将她埋在土坑里,用火烧得她身体焦烂。
都说女儿是妈妈的心肝宝贝,哪个母亲能受得了这样残暴的绝望。
当女儿死去很久,凶手依然下落不明的时候,她不再沉沦崩溃,而是决定:哪怕与整个世界作对,也要找到凶手。
她知道制造舆论,当一件事曝光程度越大,被解决的可能性越高。
于是她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去镇上广告公司租了公路边的三块广告牌,上面写了三句话以督促警察局破案:
- “强奸致死”
- “依然没有逮到凶手”
- “怎么回事,威洛比警长?”
米妈一心想破案,她完全摒弃自己的女人样,像一只猛兽般,对一切漠视、冷酷、暴戾。
愤怒,只会招致更多的愤怒
老实说,我都不知道警察究竟在干什么。但我知道我的女儿被烧焦的尸体正躺在6尺以下的土地里,而警察还在吃着他们的甜甜圈,追捕在停车场玩滑板的8岁小孩。《三块广告牌》
米妈,深陷在对女儿被害这件事上,找不到悲痛情绪的出口。
绝望而又愤怒,暴戾而又强硬。
- 身患癌症的威洛比局长想劝她撤销广告牌,告诉她:我就要死了。她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知道”,但还是要继续破案。
- 神父劝她,她怼回神父,还不准神父再来她家;
- 儿子称自己在学校被议论纷纷,受不了了这样的心理压力,她就踢了那些颇带偏见的孩子一脚。
的确,她的丈夫出轨,女儿被虐杀,一切的绝望让她迷失了自己,将暴戾和愤怒都发泄在反对她的人身上。
生活里再也没有了笑容,内心也没了对人的温柔,以极端方式去面对世界。
有时候,激烈的情绪、心思集中在一个点,人就很容易走极端,把自己逼进一个死胡同。
有人看不惯她对身患癌症的威洛比局长施加的压力,一把火烧毁了三块广告牌。
这把火也烧掉了米妈最后的希望,她奋不顾身拿着灭火器,爬到广告牌上。
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火焰烤焦了她的眼泪,等到第三块广告牌被彻底烧焦时,她瘫软地跪在地上。
那一刻愤怒的情绪如冰山般压抑着她,愤怒容不得人思考,她认定是警察毁了这些牌子。
她决定用行动去复仇,于是一把大火烧了整个警察局,也差点害死了无辜的人。
愤怒只是消极情绪的宣泄,若无法改善情绪,只会引发更多的愤怒,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人与人之间感性的愤怒引发的矛盾,是人类遇到问题爆发的冲动本性。
若无法控制情绪,最后只能被愤怒吞噬。
仇恨解决不了问题
但冷静可以,思考可以
仇恨是更悲观的情绪,让自己变得痛苦而充满敌意,这其实是在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案子迟迟未破,周围人对米妈略带嘲讽也不理解她的举动,警员狄克森也不时找麻烦,对米妈充满恨意。
他殴打广告牌的老板,他一见到米妈,就与之恶意作对,甚至恨不得对她开枪。
狄克森和米妈一样,时时被情绪包裹着,暴怒行事。
就在一切僵化紧绷到极致时,威洛比局长因为不想给妻子和孩子留下病榻下的痛苦回忆,选择了自杀。
他给狄克森和米妈,各留下一封信:
在局长死后,一切火焰都开始渐渐冷却,一切情绪都开始渐渐消退。
局长对米妈不计前嫌的宽厚,对狄克森的信任和肯定,让两个暴怒的人,开始反思:仇恨解决不了问题但冷静可以,思考可以。
狄克森一直是个自卑的人,总被人嘲笑是“妈宝男”和“废物”,他只好用暴力行径去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
狄克森突然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警员的职责,意识到自己潜藏的善良和正直。
他决定放弃愤怒和报复,将案件继续查下去。
在火势蔓延的警局,他被烧得近乎毁容,却理智地带出了重要的东西——米妈女儿案件的卷宗。
找到了自我的狄克森还以身犯险,佯装挑事被打得血肉模糊皮开肉绽,只为获得嫌疑人的皮肉样本,送到警局替米妈查找凶手。
一位老师说过“自我迷失后才有自我复归”,而中间可以加上一个过程,就是理性。
仇恨只会带人走向更黑暗的深渊,唯有保持理智和冷静的思考,才会有正确的答案。
只有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
在餐厅里与前夫发生争执后的米妈,情绪渐渐失控,她提着酒瓶气急败坏朝着前夫和新欢走去。
前夫的新欢笑着说:愤怒,只会招致更多的愤怒。
看着单纯的女生,米妈冷静了下来,是啊,愤怒除了招致更多愤怒还能改变什么呢?
她想起局长的信件,看着眼前的小三,米妈对前夫说:你对她好一点。然后轻轻放下了酒瓶。
爱会带来温暖和安全感,米妈柔软的心也被局长的厚爱唤醒。
如果说她是学会了宽容,那不如说她终于救赎了自己。
她一次又一次坚不可摧的复仇计划渐渐消逝,随之被取代的是人性深处的柔软。
片末,复仇者妈妈米尔德丽德和前警员狄克森踏上了寻找凶手的路途。
米妈迟疑了一会儿问狄克森:我们真的要这么做吗?
狄克森回答:杀掉那个人吗?还不太确定。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米妈说:我也不确定,那,我们在路上再决定吧。
屏幕上出现字幕,电影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的真相无人得知。
只记得最后那一刻,他们同时望向前方,眼神宁静,面容祥和,似乎心中早已放下了恩怨,没有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一切始于感性的愤怒,但却终于理性的善良。
车中放着节奏轻快,旋律动听的民谣:
If I had your love forever,
Sail into the light of day.
如果,我能永远拥有你的爱
我愿驾船飞向充满光明的地方
他们都曾抛弃理性与温和,用仇恨报复社会,但最终都在爱中学会了爱,学会了和自己的内心和解。
每一个感性的人,其实都能在关键时候变成理性的人。
愿你我都能在爱的包裹下,站在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