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穆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是指严肃而安静,庄严肃穆,一般是形容一个人的表情非常的庄严的模样。
肃穆近义词和反义词?
1、常见的与“肃穆”近义的词有:“庄严、庄重、平静”等等。
2、常见的与“肃穆”反义的词有:“喧哗、喧闹、轻浮”等等。
拓展资料
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是擅长德奥作品的指挥家竞相灌录的曲目,伯姆却直到很晚才留下商业录音。这也是他十分特别的一款演绎。20世纪下半叶,卡拉扬、伯姆和约胡姆可谓德奥指挥学派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卡拉扬的录音曲目甚为宽广,伯姆与约胡姆则是以德奥经典为主线,俄派与法系涉及得不算多。在唱片方面,他们选择德奥曲目的思路也有区别。其中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二人对待布鲁克纳的态度。
19世纪末,布鲁克纳与马勒的创作可说是标志着传统德奥交响曲思维的终结。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是德奥指挥学派的核心曲目,马勒的作品在19世纪末出生的一批指挥家当中,则仅有一部分人推崇。伯姆对待马勒的态度相当冷淡,而他对于布鲁克纳的感情比较复杂。“二战”前,布鲁克纳的乐谱推出正本清源的版本时,伯姆和约胡姆都是最早使用新版灌录唱片的指挥家。当时他们各自的录音,也成为布鲁克纳交响曲最重要的早期记录的一部分。
可毕竟,上世纪30年代的录音技术对于灌录后浪漫派的大型作品而言,还是比较勉强的。战后录音技术突飞猛进,立体声时代来临后,灌录布鲁克纳的黄金年代终于到来。“二战”结束后不久,约胡姆就单独灌录了布鲁克纳“第八”“第九”的单声道商业录音。立体声技术成熟后,他又先后为DG和EMI灌录了两套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全集,还留下不少的现场录音。这些遗产一同确立了约胡姆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布鲁克纳演绎者的地位,能与他分享如此殊荣的同行寥若晨星。伯姆会是其中之一吗?恐怕不会。
“二战”后,伯姆同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合作,为DG、Decca灌录的唱片是德奥学派永远的纪念碑。然而在前后数十年的时间里,指挥家对于布鲁克纳的态度已完全没了早年的先锋之感。相反,他审慎的做法倒是从另一个角度让人感觉醒目。不仅全集性的考虑不见踪影,伯姆为Decca灌录布鲁克纳“第三”“第四”的时候,已进入职业生涯的后期。为DG灌录布鲁克纳《第八交响曲》,则是指挥家生命中最后数年的事。但先前,该作是他现场演出较多的布鲁克纳交响曲,留下一些现场录音。伯姆为何等到如此之晚才将“布八”带进录音室?不得而知。仅是从演出本身听来,他对该作确实有相当特别的观点,相对于很多同辈、后辈指挥家的演绎,显得分外鲜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灌录的这款布鲁克纳“第八”,我首先想到的是“肃穆”。指挥家特别强调作品严整的结构感,对于线条的控制、句子的衔接,以及整体上对自由速度的运用,都体现出追求刻画宏大结构,并同样追求不蔓不枝的倾向。宏大性是布鲁克纳交响曲的基本特点之一,出色的布鲁克纳演绎者都在这方面有自己的心得。伯姆演绎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他树立原作鸿篇巨制的结构是如此得心应手,但与此同时,指挥家在句子、气息的把握中,始终做到环环紧扣,有时仿佛没有很多强烈的自发性,而是以强大的结构、理念动人。
恰恰是由于布鲁克纳交响曲整体宏大,“布八”又是个中之最,不少德奥学派的名家都会在长线条的塑造中,表现出更富有弹性的气息控制,或是在一些结构的转折点上,采用比较强烈的自由速度的表现。伯姆的演绎却不然,以第一乐章为例,他处理大块结构的衔接和转折,有时几乎让我感到过于内聚。这样的演绎乍听之下,仿佛缺少克纳佩兹布什纵横捭阖的控制力,或是约胡姆的自然、圆融。然而整个乐章完结后,听者会发现伯姆几近于不动声色地呈现了一个让人仰望的巨构。倘若没有炉火纯青的控制,这样在笔画之间不流于生硬,而整体仅存庄严肃穆的演绎境界,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第二乐章中,伯姆仅是偶尔在插部段落让维也纳爱乐的木管演奏家做出他们标志性的自由发挥,尺度也较小。将全曲的肃穆感推向最高,也是最深刻之境界的,无疑是柔板乐章。
这个乐章有时被认为是包含了布鲁克纳的爱情意蕴。然而在伯姆的演绎中,音乐被带入无限内在的省思。那种结构的庄严感仍在,带给我的感受,却基本已脱离结构之宽阔的震撼,而完全进入到一种精神性的升华。
这个版本的演奏时间到达80分钟,算是比较慢的一路。然而,那种环环紧扣一方面缔造了极高密度的音乐表现,另一方面,却又完全不让人感觉到慢。全曲在不易察觉的流畅中推进,考虑到演奏时间与表现风格,这份流畅真是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