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最终票房?
2020年年底的春节档期间,出现了一部体育类的电影《女排》,是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等著名优秀演员主演的关于女排一路走来的心路旅程。但受原因,这部电影不得不改档至9月25日上映。
尽管时间拖了八个月之久,但并不影响这部影片的口碑和票房,揽获了8.3亿的好成绩。虽然《女排》到《夺冠》的改名风波可能会在放映前便给观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但这部电影所传递的真情实感和披荆斩棘也受到了国家女子排球队的肯定。
中国女排纪录片观后感250字?
《中国女排》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一
在女排姑娘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这就是“女排精神”。究竟何为“女排精神”,我想用我粗鄙的文字来浅薄地进行梳理,以便日后习用。
一、“女排精神”之团结奋进、一致向前 比赛中,2人及2人以上的比赛项目,最需要的就是团结一致。在女排身上,这种精神尤为突出。场上的每一次发球、传球、进攻,都显示出女排队员之间的团结,得分相互鼓励,失误互相打气,电视屏幕上传递给我们的是她们的团结,也正是在队员团结一致的协作中,女排一步步走向成功。“赢了一起狂,输了一起扛”是对这种精神最完美的诠释。
二、“女排精神”之永不言弃、敢于拼搏 且不说女排在经历辉煌后所渡过低谷期时的坚韧努力,单是在本次奥运会上,每一场的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坚毅和勇敢,就已经够让我们领略在她们身上所呈现出来的“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本次奥运会上,女排的前行之路甚是坎坷,每一场比赛的对手都是在国际上比较有实力的队伍,每一场比赛都打得让人揪心又兴奋。女排姑娘们面对对手没有放弃拼搏,一分一分追,一分一分赶,虽然一路踉跄,但目光坚毅。可能姑娘们的目标不是冠军,而是告诉自己即使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但依然竭尽全力,永不言弃。
拓展资料
对喜爱女排的观众来说,陈可辛导演,巩俐主演的影片《夺冠》(原名《中国女排》)无法正常上映,无疑是一件憾事。
顽强拼搏、团结奋进的女排精神几十年来都是国人的精神灯塔,很多人希望可以有朝一日,能在大银幕上一睹女排姑娘的风采。
其实早在80年代,中国女排的故事就曾被拍成了电影《沙鸥》,大银幕上第一次出现了女排姑娘们的矫健身影······
1981年11月16日,日本大阪体育馆,第3届女排世界杯决赛现场。
山呼海啸的加油声中,客场作战的中国队背负着不小的压力,决胜局一开始就0-4落后日本队,形势岌岌可危。
在电视机前,无数国人的目光紧张地盯着女排姑娘们的身姿,屏息凝神地等待着奇迹的上演。
17-15!中国队胜利啦!——随着电视里宋世雄老师沙哑而又激动的声音响起,中国女排在绝境下完成了逆风翻盘!
这是中国女排的第一个世界冠军!在神州大地一片欢腾的氛围中,由张暖忻导演的《沙鸥》应运而生。
作为追求纪实风格的第四代导演,张暖忻对《沙鸥》的第一要求就是“真实”。
影片的编剧李陀曾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深入到国家队队员们的生活和训练中,只为在影片中能真实还原女排姑娘的风采。
而在女主角的选择上,张暖忻没有去找专业演员,而是挑选了在形象和气质方面都非常接近“沙鸥”的北京女排队员常珊珊。
对于没有表演经验的常珊珊,张暖忻不要求她刻意去演,而是要她把自己日常生活和比赛中的真实状态表现出来。
不经过虚假的人工雕琢,《沙鸥》摒弃了戏剧化的情节演绎,以女排姑娘沙鸥的经历折射中国女排的沉浮变迁。
影片一开始,女排姑娘们正在赶赴训练场为比赛做准备,隔着屏幕我们都能感受到那股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
训练场上的每一次翻滚、身上的每一处伤疤,都是她们努力拼搏的印记,沙鸥,这个倔强坚毅的女排姑娘,就是这个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文革”荒废了沙鸥作为运动员最好的年华,如今已经到职业生涯末年的她,想要实现梦想的信念也日益强烈。
她的梦想就是三个月后在国际比赛中打败日本队,站上最高的领奖台,为中国队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顽强、坚韧、怀有强烈的荣誉感,在沙鸥身上有着女排精神的鲜明体现,但她的身体情况却不容乐观。
常年的刻苦训练让沙鸥的腰部受到严重损伤,如果不及时治疗,很有可能会导致瘫痪。
但沙鸥坚持要打完国际比赛:这是她这辈子一定要赢下来的比赛,为了这场比赛,她已经等了十几年。
沙鸥把荣誉比自己的生命还重,为此她愿意付出巨大的牺牲,哪怕以此后的人生为代价。
面对日复一日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很多运动员都无法坚持到最后,就像沙鸥的队友丽丽,选择结婚生子而不是再忍受这种“折磨”。
但沙鸥从没想过放弃,训练时她一刻不停的练习扣杀、发球,一直练到自己筋疲力尽,趴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
沙鸥的妈妈为女儿着急,她不想看着女儿成为一个残疾人,耽误后半辈子的人生。
她劝沙鸥放弃排球,回家和未婚夫沈大威马上结婚,安安稳稳的度过余生。
但沙鸥仍然坚持着艰苦的训练,空闲时她就到医生那里治疗腰部,缓解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
无论是美好的爱情还是安稳的人生,都无法抑制沙鸥心中对于冠军的渴望,对荣誉的追求。
她曾对未婚夫这么说,如果拿不了世界冠军,我就不结婚——这不是开玩笑,对沙鸥来说,这是她将人生作为赌注的不二誓言。
到了比赛正式开始的时候,作为女排队长的沙鸥看着隔网相对的日本女排,那种对于胜利的渴望就愈加强烈。
她奋力扣杀,鼓励队友们坚持,胜利一度近在眼前。
但有着“东洋魔女”称号的日本在中国队拿到赛点的情况下,化身成打不死的小强,将比分顽强扳平。
最终,中国队以微弱劣势惜败给对手屈居亚军,所有人心中失落,沙鸥更是心有不甘。
在乘船回国的途中,郁结难解的沙鸥心中苦闷,将银牌丢入大海中······
沙鸥的这一行为在当时引发争议,很多观众批判沙鸥“太自我”,“不注重集体荣誉”,为沙鸥贴上各种标签。
经历十几年的蛰伏,将这一生都寄寓在“夺得冠军”的目标上,在痛失冠军后的痛苦、愤怒、悔恨交织下,沙鸥怎能装作若无其事,没有情绪的波动。
影片从现实的角度考量,没有将沙鸥塑造为一个完美的人,她是集体中的一份子,但也是一个平凡的血肉之躯。
在追求真实的场景和人物刻画外,《沙鸥》也是一场纪实与浪漫的碰撞,除了泪水与汗水交织的赛场,沙鸥和沈大威的爱情故事亦让人动容。
沈大威支持沙鸥的理想,就像他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登山事业,他坚信只要找到好的治疗方法,沙鸥就可以继续在赛场上追梦。
他们都是经历过磨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让这对有志青年走到了一起。
当得知男友遇到雪崩不幸牺牲的噩耗那一刻,沙鸥的脑子嗡嗡作响。
她想起去年冬天两人打雪仗,想起去溜冰场滑冰的那一幕幕,两个人笑得那么开心,那么幸福,现在却化为乌有。
她感觉自己失去了一切,她的事业,她的爱情,再也回不来了······
在富有诗意的镜头运转下,沙鸥回忆着与沈大威在圆明园的废墟间穿行的往事,如今圆明园的废墟依旧,陪伴她的人却已成为云烟。
在经历身心上的巨大创伤后,沙鸥重返球场成为了女排的新一任教练,她以老教练的标准来严格要求队员,将“冠军”的希望寄托在这年轻一代的身上。
但无情的伤病还是阻断了沙鸥继续执教的愿望,没日没夜的操劳导致她腰伤加重,最后她的双腿瘫痪,再也无法行走······
《沙鸥》并不是一个我们熟知的励志故事,它充满了现实的遗憾与无奈,但也在最后也留下了充满希望的结局。
影片最后,轮椅上的沙鸥看着中国女排站上冠军的领奖台,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无论如何,沙鸥曾苦苦追求的冠军梦终于还是实现了,虽然她为此付出了想象不到的代价。
与沙鸥一样,中国女排也曾经历过无数次的挫折与沉沦,历经磨难后成为一个伟大的冠军球队,成为国人的精神标榜。
不断在绝望中站起,永远不轻言放弃,愿这样的女排精神在每个人心中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