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日本,是啃老族成灾的国家。
还记得日本曾经报道过的,退休官员刺死49岁儿子的悲惨故事吗?
76岁的日本农林水产省前事务次官熊泽英昭,因为担心家里多年茧居、暴躁易怒的儿子会像电视里报道的随机杀人魔一样,对社会造成危害,决定自己先下手为强,杀了儿子。
这个很有点社会关系,也不差钱的父亲,在此前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容忍儿子,帮找工作、给高昂生活费,希望他回归正常生活。
但儿子丝毫不为所动,还对父母施加暴力,逼父亲下跪……
直到儿子听到附近小学开运动会的吵闹声,扬言要杀了他们时,父亲想起了社会新闻里报道过有类似的50岁男子去小学砍人,为了儿子不要成为社会的祸害,才下决心自己动手。
这两天又爆出有一件类似事情,正好与群里聊的话题有关。
84岁老母亲小林麻里子不堪忍受啃老还脾气暴躁的儿子,趁儿子喝多了,用电线勒死了59岁的儿子,并打电话自首。
剧本像抄的一样,又是八十多岁老母亲,还要工作养儿子,儿子喝多了就闹腾,这种日子真叫老人怎么过得下去。
啃老。
这个词,可能很快就不是日本社会的专利,也会出现在我们身边了。
啃老族变成社会问题,也将是中国社会在不远的未来将要面对的。
前几天教育群里有群友真诚地分享身边的案例。
家境并不出众的普通工薪人家,从小什么都尽着孩子,给好吃的好喝的,家务一点都不需要孩子动手。
他们赚钱不多,却花钱送孩子去很贵的学校。但孩子既不努力学习,也懒得出去工作,更不尊重父母,十几岁考不上高中,拿起琴学几天就说要追求音乐梦想,一有困难就怪父母没有强大的背景,找不到关系。即使家里父母生病了,仍然不肯出门打工,说吃不消。
群友为家长痛心,这么好的人,因为养育犯了错误,后半生就要有这么倒霉的负担吗?
我想到一个很令人难过的词:“穷家养娇儿”。
不是说富裕人家就没有败家子,而是说,不富裕的人家养出这样的孩子,更令人痛心。
父母爱孩子,都想给他们最好的东西。究竟什么是最好的?
局限于眼界和格局,尤其吃过苦的家长,会认为“舒服”就是最好的东西。从小什么都尽量供应,养成了孩子躺着等待一切送到嘴边的习惯。
只有舒服,忽略掉了责任。孩子在家庭中只需要扮演全村的希望,不用真的成为希望。
日本对这种社会现象有个词,叫做8050现象,就是说80岁的父母在养50岁的孩子。
上世纪80年代是日本经济起飞的时候,父母们忙碌工作,只要奋斗就会有收获,未必忽视了对孩子的养育。而后,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生存压力变大,一部分年轻人从竞争中败下阵,失去斗志,成为“茧居人”。
对比一下我们,从90年代开始,中国进入只要奋斗就有收获的高速发展快车道,现在当父母的一代,都是受益于时代的。如果我们的孩子,在供养中无欲无求也无能地长大,是不是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啃老族呢?
高企的房价,越来越少的机会,无法跃升的阶层,他们有没有力气去面对?年轻人们日常开玩笑的,丧,佛系,其实已经是面对压力的宣泄缓冲了。
看看邻国,真的要警醒,我们是不是在“爱和自由”的名义下,给予了孩子足够的责任感?
务实一点说,孩子成长得如何,就是我们下半生生活质量如何。
我见过的啃老族的父母,几乎都是有求必应的供应者,服务员型的父母。
育儿理论教我们,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在具体执行中,有一部分家长是跪下,趴下的。
所以这些孩子,基本上也不尊敬家长,很难让受供奉的去尊重服务员,对不对?
而服务还发生一个问题,生活中的服务都是有偿的,要交换一些什么的。父母长年累月对孩子无限量供应,超过自己经济水平的供应,会让父母对“感恩”有超乎寻常的期待,孩子成绩不好,或者别的地方没做到,就成了他们巨大的失落。
“我把我所有的都给你了,你还不感谢我!”多委屈。
可是,这种给予难道不是绑架?本不需要你如此卑微。
被供养大的孩子是不可能自信的,因为走出这扇门,什么都不可能毫无代价就得到,他们处处受困,干什么都比以前的经历难。
怎么能要求一个从小躺着的,到了十八岁以后就变成斗士呢?
深入骨髓的自卑将使他们用脾气来武装自己,成为哭闹的巨婴。
在一个家庭里,父母要当孩子的管理者,做人生的榜样,而不是服务员。
我们帮助孩子,不是说帮他们干家务就是对他们好,就是照顾他们,而是做好榜样,他们好知道以后自己走上社会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
真的,按经济规律看,废人成灾,并不是危言耸听。为了有个正常的晚年,看看你的孩子,你把他们当作一个小号的成年人在培养,还是当作了一个摆着看的娃娃?
从最小最小的事情做起,让孩子参与真正的生活。
比如帮忙收拾房间,比如给二胎弟妹递个东西。
也不要为家庭经济条件而愧疚,让孩子知道做事情需要性价比,需要计算投入产出。
这是教育的起源,鸟妈妈的责任是喂食以后,教小鸟飞着自己去捕食。
不要剥夺孩子直面真实人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