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善良的大学生决定去死

今天聊个伤感的话题。大连理工大学,一个研究生,昨天凌晨,在实验室上吊自杀。自杀之前,他在微博上,留下了自己的遗书。01读完他的遗书,我的心里一阵发酸。太抑郁了。导师没有大的问题;没有打压,没有盘剥,一直为他争取相对简单的方式毕业。学生也没有大的问题;努力做实验,规划着考公,友善待人。遗书也是通过诙谐幽默的方式,描述自己科研的痛苦。可结果却是这么的绝望,所以才让人觉得抑郁。这是一个多么柔软的人啊,不愿意麻烦到别人。听老师讲课肚子疼了,也不打断老师去上厕所;晚上通宵做实验,也不占用别人的时间;他总是喜欢反思,觉得自己又懒又笨,没有让周围的人满意。哪怕死了也不愿意给别人增添麻烦。他用幽默的语言,一点一点地把最难过的事情讲给他人;自始至终没有怨恨过任何一个人,文末还祝大家顺顺利利,祖国昌盛富强。这个诙谐、调侃的语气看得人心碎,明明已经撑不下去了,还想在最后留下一个美好的身影。他的口吻越是轻松,越让人感到沉重。一个内心脆弱的人,才会总是以微笑,来抵抗多愁善感,来抗抑郁忧伤。我简直都能想象出,他笑了笑,然后选择离去的模样。02两年前,母校的一个博士,因为六年发不出文章,投湖自杀。记者去他家采访,农屋里一面墙,都是他所获的证书和奖状。看到那面墙,我什么都懂了,这种家庭环境,就不存在失败的选项。中国对于读书人的教育,从来没有系统性地关怀过“失败者”。把怡然自得叫做不求上进;把兴趣爱好称作玩物丧志;把强加意志叫做寄予厚望。每一代人都用相同的话术教育下一代:你的生活条件比我当年好多了,你有什么不知足的?于是我们见到了太多“我好像很没用”的自我质疑。以前有人在网抑云,把歌评写成抑郁症诊断书;现在这个孩子,把遗嘱写成段子。有人想获得同情,有人宁死也不示弱,谁分得清?大连理工这个孩子,用最有趣的文字,写出了最绝望的生活。对他来说,向前看不到方向,往后又没有退路。退学了,找工作还不如应届本科生,这个沉没成本超出承受能力。在没人疏导的情况下,他觉得自己“没用了”,找不到真正的自己了。于是他决定去死。03他写了好长的话,一定也经历了很久的心理斗争。这么长时间,如果手机亮一下,弹出朋友的问候,家人的关怀;哪怕看到朋友圈一个美丽的姑娘,或者是公众号推送的一个小笑话;说不定就会想到世界上美好的事,也会驻足观望一下,悲剧也许不会发生了。在他写下遗书的那个时间,我刚好在床上辗转难眠。看到这篇遗书,恍惚间心有戚戚。我曾也有这样的至暗时刻。那夜就像是世界末日,我莫名地难受。打开微博,发现过往大多是悲伤和愤懑。我瞪着天花板:活着可真他妈累啊。如果我今天死了,美丽的女孩子,会为我流泪吗?可我没有做完的工作,怕是要麻烦同事了。敏感且操蛋的人,小心翼翼地活着,连想自杀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息。那真是很深很沉的夜啊,哪怕身边有一息呼吸,我也能拉住自己不往黑暗里下坠。041889年,在意大利都灵一个广场上。尼采看到一个马夫疯狂抽打一匹拉车的老马。他冲上前去,抱着马的脖子痛哭失声。在集市上高呼“上帝死了”的狂人,无人理解且受人嘲笑。生命的漫游者,一生唯有同其影子交谈;当日薄西山,就连那影子也要离其而去。尼采自此崩溃发疯。以前我不懂尼采,现在稍微有那么点理解了。作为努力了十几年进入大城市,却依然被称作“小镇做题家”的我们;还有那些饱受各种光环折磨,饱受他人期待折磨的我们;无暇顾及火箭般飙升的房价;无暇顾及用各种手段钻营食腐;无暇顾及那奢饰品般高不可攀的爱情;茫然无措,又不知所终在何处。我们终其一生,只是在摆脱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只是,深秋的萧瑟、世界的冷漠,终究带走了某些人脸上的笑容。想到这里,我多么想穿越到那个无助的夜晚,轻轻抱一下他。-END-往期好文推荐
人人都是上海名媛
大陆对台湾要动手了?
朝鲜深夜阅兵,美日韩懵了!
巴铁,真的有那么铁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