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进步源自“我想”、“我认为”和“我觉得”

有留言说这几天虎眼旁观的文章风格少了些暖意,多了些肃杀,问是不是在下心情受什么影响。谢谢朋友的关心,我挺好。我本性情中人,文风随情绪而变再正常不过。这个世界本来就经常压抑我们,如果在自己文字中也无法获得解放,实在是大大的悲哀。
几天前在知识星球上分享了虎眼旁观一篇文章,有位网友留言,建议我少用“我想、我认为和我觉得”这几个词。网友并没有说为什么,我也没问。基于平日里网友发表的观点,是个有思想有见解的人,我愿意欣然接受并加以思考。
几天来我偶尔想起这件事,问自己不少次:为什么文字中要少用“我想”、“我认为”和“我觉得”?是因为某种写作规则?还是某某文学大腕儿曾经这么说过?曾经有一秒钟我想仔细研究下,最后觉得没必要。
我反复读着这几个词,细细咀嚼,慢慢品味,渐渐脱离写作本身,把这几个词放在更高的高度来思考,才发现,人类的进步和这三个词息息相关。
因为觉得生食不好,认为熟食更好吃,想吃熟食,所以才用火去烹调;
因为觉得衣不蔽体不体面,认为有衣服穿着更安全,想穿衣服,所以才有了纺织的前身;
因为觉得手抄书籍太慢,认为如果有机器可以迅速完成复制,想发明一个这样的机器,所以才有了印刷术;
这“三兄弟”代表了人类的欲望。因为有欲望,人类得以不断满足新的需求。
试想,如果人们对事物没有感觉(我觉得),没有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丧失了欲望(我想),似乎前方就只有一个终点:达尔文进化论里的适者生存,汰弱留强。因为,一个物种的原地踏步,意味着其他物种将取而代之。
把问题拉回写作上。
假设给我提意见的网友说的对,那一流水准的评论分析文章里,应该是绝少或者没有一点个人欲望的。我试着从日常关注的一些自媒体大V作品挑选部分,加以印证。他们来自不同领域,拥有目前中国较高的写作水平和关注度,分别是:
keso的《娱乐至死时代的思想跨年》
雾满拦江的《聚焦李小璐:那些年我们偷过的情》
连岳《你不是成功的结果,你是成功的原因》
L先生说的《你的知识,也许会成为进步的阻碍》
吴军《见识》序言
槽边往事的《你穷你有理和被坑你活该》
caoz的梦呓《他们真在意信用么》
小道消息的《罗振宇跨年演讲观后随感》
MacTalk的《中年程序员就该失业么?》
42章经的《互联网将走向哪里?》
这十篇文章的作者,都是所在领域的拔尖人物,也因为自身的鲜明立场和独到观点而备受关注。在他们的文字里,“我”字开头用来表达想法和欲望的内容,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粗略统计,十篇文章中,“我”平均出现34.5次。其中《你的知识,也许会成为进步的阻碍》独占鳌头,高达72次;吴军老师《见识》序言排第二66次;《你穷你有理和被坑你活该》43次。
十篇文章中,我们不仅频繁看到作者以第一人称行文,且有大量直言表达欲望的句子。
“我知道我的这种说法和今天很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当我们认清了决定命运的这些因素之后,当我们了解了古今中外各种智者”
-《见识》序言
“我保证,至少在几个月之内,你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时,依然会时不时弄错。”
“我们需要「拆开」旧联系的资源耗用过多”
“我强调过很多次,不要陷入框架。框架是怎么来的?”
– 《你的知识,也许会成为进步的阻碍》
“我知道,这两种观点在最近几年正在变得越来越流行”
“我时常觉得自己和吴彦祖一样英俊……我也觉得自己谈吐礼貌得体”
-《你穷你有理和被坑你活该》
“但依我来看,那些批评和嘲讽罗胖的人”
“你觉得我在拔高罗振宇,我倒是觉得,能有这么个愿景真是不容易”
-《罗振宇跨年演讲观后随感》
“我今天跟朋友聊天说这个例子,我说如果一个小乡村,一个人有劣迹”
“我也同意拥抱变化,如果是立下业绩目标没有达成”
-《他们真在意信用么》
几个例子旨在说明,写作中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恰恰是独立思考的坦率体现,是一种强调自己立场,表明自己态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一篇文章中“我怎么怎么着”比例过高,也的确让人厌烦。但一点没有的话,难道让人用第三人称来写?就像《指环王》里的咕噜那样说话,太诡异了吧!
当然,我愿意相信网友的提醒是出于善意,也会继续提高自己。谢谢。
推荐阅读:
我们为什么写作?
上一篇:什么是垃圾内容?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