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指那些方面 古籍善本是什么意思

古籍善本指那些?

  善本: 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由于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1、旧刻;

2、精本;

3、旧抄4、旧校。他按照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本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70年代末,《中国善本书总目》开始编纂,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这应该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  (2)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  (3)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及较少见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前的有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抄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抄本。  (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印刷水平的各种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9)明代印谱,清代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钤印本(有特色或有亲笔题记的)。  善本简论  一:什么叫善本  善本的最初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文字讹误的书本。  汉朝人已经说到。『汉书-河间献王传』有云:“从民间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  朱弁『曲洧旧闻』说:宋人“穆伯长好学古文,始得韩、柳善本,欲二家集行于世,乃自镂版,鬻于相国寺。”  叶梦得『石林燕语』说:“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  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校勘,故往往皆有善本。”  宋人对善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凡书籍必须精加雠校方为善本,否则便是俗本、劣本。”  明清两代学者对善本的界说大致与宋人相同。  清-张之洞给善本提出了三条标准,比较合理。  张之洞『书目答问-輶轩语-语学篇』:  “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误之本也。善本之义有三:  一曰足本〔无阙卷、无删削〕,二曰精本〔精校注〕,  三曰旧本〔旧刻旧抄〕。”  钱塘丁丙对什么是善本也提出了四条标准:  一是旧刻;二是精本;三是旧抄;四是旧校。  丁丙四例,略足本,而特标旧校于精本,特指明刊,实较张氏所标三义,更为精到。  二:善本的衡量、评价标准:“三性”、“九条”。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最早出现善本概念是宋代,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 善就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的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成书,唐以前没有发明印刷术,用刀笔刻写笔刻在竹简、缣帛、纸和羊皮上。唐发明了模印法后,宋的雕版印刷已经非常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印书分官刻和民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作坊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存在种种问题。宋代是版刻鼎盛时期,于是出现了对善本和不善本的研究。  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比埃及和西南亚更早一些。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  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  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 “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

延伸阅读

全国有多少古籍善本?

上海图书馆有古籍170万册(件),碑帖拓片15万件,名人手札约10万件。

古籍中包括善本2.5万余种,17万册,其中宋元刻本300余种,唐、五代以前写经224余种。国家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珍品特藏包括善本古籍、甲骨金石拓片、中国古旧舆图、敦煌遗书、少数民族图籍、名人手稿、中国少数民族文献、革命历史文献、家谱、地方志和普通古籍等260多万册(件)

清代古籍善本价值?

您好。古籍的价值是任何收藏品都不具备。而是其自己独有特点,那就是除了表层收藏价值,还有其丰富的内容、文献价值。它的史料记载清晰明确地讲述了各个不同朝代的历史、文化成果。一些内容因此成为了无可争辩的历史证据,这就是古籍所特有价值。其它收藏品是无法比拟的。

清代古籍存世量还是有的。清中晚清的版本,市价还不是很高。但清初康熙、乾隆年间的版本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清代图书以木刻为主,晚清时有一部分石印版出现。清代版本尽管目前价格不是很高,但在这部分存世量较大的图书中仍不乏精品善本,这就要看收藏者的识别能力了。首先说一下清代古籍有三种。

  清代官刻本为武英殿,所刻书称“殿本”。质量较高,装潢考究,校勘亦精。武英殿成立之前朝廷所刻之书称“内府本”,。

  坊刻本也是我国刻书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坊,是书坊的简称,指历朝各地民间以刊印销售书籍为业的作坊,由书坊刻印的书,统称“坊刻本”。

家刻本也称私刻本,指私家刻印的书,也叫家塾本、其特点是不以贩书营利为目的的私人刻书,大多是一些学者或文人出资所刊印的书。比较著名的家刻本,清代私家刻书则多至不可胜举,著名者如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金农刻《冬心先生集》、段玉裁经韵楼刻《说文解字注》。特别是清中期乾嘉之时,学者们刻丛书之风大盛,著名的如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

古籍的价值不仅仅和年代有关,更和这本书的存世数量,印刷精美程度,活字印刷还是雕版印刷,甚至有谁收藏过等等,有非常大的关系,所以没有实物根本没法估价。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古籍善本,有收藏价值吗?

古籍善本当然有收藏价值。

国内艺术品拍卖当中,古籍善本一直是最稳定的一个板块。

十几年来,古籍善本的价格始终比较平稳,呈稳步上升趋势,尤其是堪称善本的古籍几乎从来没有下跌过。

古籍图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智慧、历史和创造,是伟大文明的一部分,担负着国家、民族传承文明与凝聚精神的使命。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