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民——不再惘然的风景

记得2014年,凑过一篇关于阳民的文字,文章名为《当时惘然是阳民》,当时我还未常驻中山镇。一个月前,踏青龙岩雨霁,后拼得几行现代诗模样的文字,曰《阳民碎语》。如今想再次描述它,是因为心底总觉得对阳民还有未尽之语。
——题记
不再惘然的风景——阳民
中山河到达阳民村地界时,好像失去了上游的耿直和磊落,变得特别恬静、婀娜、曲折,就像是情人之间的缠绵眷恋。一个拥抱、又一个拥抱,一个亲吻、又一个亲吻,不带任何违和感,若存在一些害羞,也被中山河两岸漫长的翠竹林给遮掩了。如此甜蜜的爱情故事,就是一张牵着手信誓旦旦要白头偕老的结婚照,照片的名字唤作“水墨阳民”。正是中山河对阳民村的偏爱,导致了阳民村的每一个自然村的地名都带着一些水的柔情。比如曾家塅、杨柳陂、罗庚坝。当然,汉文岭除外。
汉文岭除了是自然村名,更是一个山名,位于中山河的西岸,由牌楼岽、河排岽、歧岭岽等山岽连绵而成,长达十余里。登汉文岭,可见证中山河与阳民村的相互交融,中山河像一条温顺的小白龙,她的每一次撒娇,都划出一道月亮湾,让阳民村变得风情万种。相对阳民村的矫情,汉文岭山中则藏着刚毅和内涵。绿色的披风遮不住汉文岭裸露出来的红色峭壁,峭壁之下,又藏着龙济岩、老虎岩、新华岩等十余个岩穴。每个岩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容貌和掌故。比如老虎岩,与人家较远,原名叫老佛岩,岩穴内住着观音佛母,后来观音佛母徒迁至歧岭宫,岩穴周边逐渐变得树木杂草丛生,野猪出没,后引来老虎,便更名为了老虎岩。比如新华岩,像个半月形,很开阔,相传,此岩穴开辟于明代,是为了供奉送子观音,清代时设有私塾,民国时藏驻有土匪,几十年前还有段时间被改为了歌舞厅。
在众多岩穴中,最有名气的,应是龙济岩,它有一个很诗意、在武平历史上也很有分量的别名——龙岩雨霁。龙济岩的岩穴像巨龙张开的嘴巴,穴内獠牙锋利,一帘飞瀑从龙额倾泻而下,形成独特的雨霁景观,这也就是龙济岩或龙岩雨霁之名的由来。龙岩雨霁,是武平县的古八景之一,县志记载了众多官吏名人曾到此游览作诗,其中明代的汀漳守备西宁的诗具最真性情。西宁从富庶安逸的江浙调任穷乡僻壤的武平所,作为一名将军,却不失雅兴,寄情于龙济岩,表达自己的乐观主义人生观,曰:“公余到此几停车,对景成吟适自娱。雨过风头争献翠,泉飞檐外乱抛珠。偏宜元亮登舒啸,只少王维入画图。莫谓武平边鄙地,城南十里有蓬壶。”西宁的轶事封存在县志里,而危守志龙济岩下勤读的故事则被反复提及。危守志是明万历年间的举人,未中举前连他的老丈人都看不起他,为此他离家住于龙济岩,专心苦读,甚至在端午节吃妻子送来的粽子时,因全神读书,错把墨砚当成糖盘来沾,弄得满嘴乌黑,成了传世佳话。
相比危守志的励志故事,曾家塅的洪家往事则少有人知晓。曾家塅位于汉文岭的东北角,是中山河冲击沉淀而成的一块平地。顾名思义,此处居住着曾姓人家,或是这片土地曾属于曾姓人家。如今,此自然村居住的基本上是洪姓人。洪姓在明代属于武平所军户,被誉为将军世家,居住在曾家塅的洪姓人在清代嘉庆年间还先后出了两位举人,一位叫洪梦三、一位叫洪梦书,是一对同族兄弟。史料对这对兄弟的记载十分吝啬,只提到洪梦三曾担任漳州和平千总。千总这个官,相当于现在的县武装部长,是一个县的最高军事长官。虽不知当年洪家是怎样一个盛况,但在曾家塅依然可以看到几户金包银砌墙、红紫石大门的清代老宅子。洪家老宅的豪华度,丝毫不比中山古镇上的旧时大户人家宅子逊色。其中洪梦三的一位后人还讲述了这样一则伤心往事:洪梦三在世时,家里非常的富裕,但他的子女却因其去世而陷入贫困,这个过程涉及一个有些难以言齿的风俗——丧事期间,直系家族要交出粮仓钱柜钥匙,专心守孝,具体事务交由家族的房长叔公操办,负责丧事的长辈以洪梦三是个有功名的官员为名提出要向政府申请旌表,这个申请在一个月后才得到答复,洪梦三也在去世一个月后才得到下葬,这一个月多里,整个家族都是吃他家的用他家的,当洪梦三的子女拿回粮仓钱柜钥匙后发现,粮仓里已空无一谷、钱柜里已空无一文。不去鉴别这样的一则往事是否是真的,阳光照射在洪家老宅的青砖上,历史不带任何的尘埃,只会把绝大多数人和事掩埋,丝毫没有回音,唯有中山河的水将曾家塅缠绕,细细聆听风吹过竹林时奏出的乐曲。
竹林可以在风中弹奏出清脆的乐曲,却遮不住中山河中的一道水坝。水坝的北边是曾家塅,南边是杨柳陂,更加准确的说,是蕉头坝自然村。自然村以拦水利物的名义,守护着被中山河水抚摸浸漫的蕉头坝。因为有了蕉头坝,中山河的水被引上了曾家塅,曾家塅也成了一片沃土。但是坝不够高,河之南岸因地势较高,依然无法被中山河水滋润。对此,阳民人的智慧体现出来了,他们在蕉头坝南边的山坡上筑塘设陂来蓄水以灌溉山下的大片良田,塘里的水哪里来呢?中山河里来,通过水车引到塘里,据说最多时陂上设有十来部水车,甚是壮观。水车需人踩,为了给踩水车的人遮阴,陂上广种杨柳,杨柳陂以此得名。如今的杨柳陂,是阳民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点,公园、古树、杨柳、水塘、栈道、亭桌,以及参差的人家,虽然体量不大,但也算怡然之地,漫步于此,清新闲适。而杨柳陂下的农田因为有了中山河水的灌溉,开始演绎起了阳民村的四季,从此站在汉文岭上俯瞰出了一个“小婺源”。
蕉头坝位于中山河阳民段的上游,而罗庚坝则位于中山河阳民段的下游,这两者的中间河段正是名声在外的十里竹林。曾几何时,这里是撑一支长篙往青竹更青处漫溯的浪漫之所,如今中山古镇的70一代,依然常常梦回泛筏竹林的青少年时光。后来因为安全因素竹林泛筏被禁止了,也许随着旅游开发的提速和提质,竹林泛筏的盛景将重新成为阳民村的一道风景线。
对竹林泛筏有多大期望,对罗庚坝的往昔就有多少淡忘。几十年前,罗庚坝也是一个名声在外的地方,这里有一个集体所有制的茶果场,所产的茶叶曾是武平绿茶的标杆,这里有一片板栗林,所产的板栗就是茶果场的果。据一位老知青说,1976年至1978年间,下乡武平中山各大队的厦门知青(也含武平当地知青)陆续集中于罗庚坝劳作和生活了数年,罗庚坝上还建有好几栋知青宿舍楼,热闹时夜间还有露天电影看。可想,罗庚坝还镌刻着厦门知青的芳华岁月。历史缘故,如今的罗庚坝已经没有了几十年前的红火,更多的是清静,茶田依在,但相比武平的其他茶山,显得有些袖珍,知青宿舍楼也早已荒废,唯有知青故事还被那些年来过此处的“乡亲”惦记。
中山河漫过罗庚坝后,就慢慢的要和阳民村说再见了,但中山河对罗庚坝的拥抱,尽是眷恋、尽是深情,也许相互间都明白,这一别,再无更好的邂逅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