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芳侵古道意思是什么 远芳侵古道下一句

远芳侵古道的侵是什么意思?

远芳侵古道的侵是侵占、长满的意思。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五言律诗赋得草原古送别,全诗内容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里面远芳侵古道的意思就是说野草野花蔓延着侵占长满了古道,表现了诗人的惆怅之意。所以说远芳侵古道的侵是侵占、长满的意思。

远芳侵古道,下一句是什么呀?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

远山眉黛娇长,清歌细逐霞觞。

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

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

青山却作捧心颦,远林烟火几家村。

有谁曾念陇头人,远寄江南春日意。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

远遯江湖上,端居风雨中。

远恨绵绵,淑景迟迟难度。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梅妒晨妆雪妒轻,远山依约学眉青。

浅笑轻颦不在多,远山微黛接横波。

远想使君台上,携手与人同乐,中夜说元龙。

拓展资料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关于赋得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诗题,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如南朝梁元帝有《赋得兰泽多芳草》一诗。科举时代的试帖诗,因试题多取成句,故题前均有”赋得”二字。亦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后遂将”赋得”视为一种诗体。即景赋诗者也往往以”赋得”为题。

古人与朋友分题赋诗,分到题目称为「赋得」。如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诗。

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最后一种。如果理解成大白话就是来一段,作一首。

题目大概可以理解为,作一首古原草来送别好友吧。

2、关于古原

什么是古原呢?古代的原野?很多资料都这么解释。这里详加分析。

陈忠实写了一部小说叫《白鹿原》。这里的原通塬,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岐山是周文化的发源地,据史书记载:为了避免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周人的首领带着他的族人,迁徙到这里定居,从此人们才把这里称为“周塬”。周人逐渐强大起来之后在这里建立了早期的都城,在周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址。这里的古原就是周或者秦汉时期的塬。而不是普通的原野。

那么诗中的古原在哪呢?在咸阳北。为啥呢?因为最开始这首诗的第一句是“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咸阳是秦的都城。诗中的古道也不是一般的道,出咸阳往北是秦直道。修这条道路是为了抗击匈奴的。

3、关于岁

岁是啥意思呢?年,年年岁岁嘛!可是年和岁的意思完全一样吗?

“岁”,本意是:岁星,即木星。木星绕太阳一周正好12年。把这一周分为12等分,木星每运转30度就是一年,所以木星也叫岁星。那为什么叫木星呢?因为每年的春季,岁星都会在东方出现,东方属木,所以叫木星。

 

那么年和岁有啥差别呢?年是开始和结束的日期是固定的。比如现在每年的开始是1月1日,结束是12月31日。而岁是回归年的概念。比如张三6月5日出生,来年的6月5日,他刚好一岁。

在中国古代,一年的开始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相传中国古代有“三正”,即三个正月。夏代的正月叫夏正,商代的正月叫商正,周代的正月叫商正。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月亮的公转时间有差异,按照月亮的周期,来计算,满12个周期不是正好一个地球的公转周期。中国古代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和历。这样就要有一种方法来修正阴阳历的误差。这也就是千字文中所说的闰余成岁。

那么闰余成岁的参照点是什么呢?冬至。冬至是冬天正午影子最长的一天,比较好测量。夏代把冬至月后的第二月设为正月。商代把冬至月后的第一月设为正月。周代把冬至月作为正月。秦代把冬至月的前一个月作为正月。到了汉武帝颁布太初历,重新把冬至月后的第二个月作为正月。以后一直沿用。关于历法的知识很多,感兴趣的可以把这个介绍作为引子,查写资料扩展。

在很多古诗中不严格区分年和岁。比如:爆竹声中一岁除,再比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再比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等等。

4、关于王孙

谁是王孙呢?按照字面:王的孙子。那王是谁呢?周的天子是王。也就是周王。周王的儿子叫什么呢?叫王子啦。周王的孙子就叫王孙了。

春秋时期记录人名大都不写姓。其实写姓也不太必要。因为绝大部分周的分封国都是姬姓。他们称氏,称名。比如王子成。那他的父亲一定是周王。比如王孙满,他的爷爷也是周王。可是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周的贵族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成为国王后,他的兄弟可以成为王子,王子的儿子可以成为王孙。再往后,有些庶出的支脉就无法这样继续叫下去了,所以他们要独立为自己确定一个氏。定氏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以封地的名称,有的是以官位的名称,有的是以祖先的名字为氏。有的就是以祖先的王室身份来定氏。所以王孙也可以是周王后裔以先辈的血统定的氏,而不是真正国王的孙子。

不管怎样,王室的子孙还是出身高贵的,所以后世就将王孙作为尊称来称呼别人。类似的还有公孙、季孙等。

5、关于离离、萋萋

离离和萋萋都出自诗经。

《王风·黍离》中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如果百度一下,离离,有十几种解释。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那离离到底取哪个意思呢?我不喜欢汉儒的附会。其实现在大家连黍是什么也颇有争论。可能对于先秦的人们见惯不怪,懒得注解的东西,到了现在都是那么不可琢磨。那怎么办呢?猜啊,猜先人的词语在句子中是啥意思,然后理解,再然后也模仿着用。可能很多词语也都是这么传下来的。人们读古代的文章大都怀着崇敬的心理,所以很多词都被理解成美好的寓意。一个词大家都用来描绘同一种事物,或者都用于同一种场景,就逐渐固定下来的。

当然这种说法不适用于具有明确典故的词语。可即便是有明确典故的词语,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与原意大相径庭。比如难兄难弟。

那么离离这里就猜成茂盛吧。因为这样更符合整首诗的意境。

《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诗·小雅·大田》:“有渰萋萋,兴雨祈祈。”

《诗.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不多解释,还是猜其作茂盛解吧。

6、关于远芳侵古道

古诗中用某物的特点特性来称呼该物很常见。比如暗香、疏影都指梅花。汗青代表历史,桑梓代表家乡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是以草的味道代指草。而不是草的香味。

侵字用的特别传神。一条路,两侧满是萋萋芳草,由近及远,慢慢的路消失于碧草之间。那是多么的旷远与深沉。

 

所以侵不是侵占,路长时间没人走了,长满了草。这里强调一个“远”字。只有远远的看才能有道路消失的感觉。

7、关于接荒城

这个“接”与“侵”相对。一个消失了,一个连成一片。一眼望去,晴空朗朗,芳草明翠,本一片繁荣景象,却又衬托着远处的荒城,荒城是沧桑的,厚重的。怎一个莫名的唏嘘了得。这不正是送别的感伤吗?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