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历史资料简介 刘徽把圆周率精确到什么程度

六年级圆周率的历史资料?

古希腊作为古代几何王国对圆周率的贡献尤为突出。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 年) 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阿基米德从单位圆出发,先用内接正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为3,再用外接正六边形并借助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界小于4。

接着,他对内接正六边形和外接正六边形的边数分别加倍,将它们分别变成内接正12边形和外接正12边形,再借助勾股定理改进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他逐步对内接正多边形和外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加倍,直到内接正96边形和外接正96边形为止。

最后,他求出圆周率的下界和上界分别为223/71 和22/7, 并取它们的平均值3.141851 为圆周率的近似值。阿基米德用到了迭代算法和两侧数值逼近的概念,称得上是“计算数学”的鼻祖。

南北朝时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约5世纪下半叶),给出不足近似值3.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1415927,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密率355/113和约率22/7。他的辉煌成就比欧洲至少早了1000年。

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欧洲不知道是祖冲之先知道密率的,将密率错误的称之为安托尼斯率。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

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后投入毕生精力,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1418。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算出3.1415926535<π<3.1415926537

他还是第一个以无限乘积叙述圆周率的人。

鲁道夫万科伦以边数多过32000000000的多边形算出有35个小数位的圆周率。

华理斯在1655年求出一道公式π/2=2×2×4×4×6×6×8×8…../3×3×5×5×7×7×9×9……

欧拉发现的e的iπ次方加1等于0,成为证明π是超越数的重要依据。

祖冲之圆周率精确计算到第几位

祖冲之最大的贡献就是将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之后的七位,也就是精确到了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

拓展资料

圆周率π是人们为了解决圆的周长(或面积)问题而发现的一个著名数学常数,它等于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

 

最早关于圆周率的记载是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π = 25/8 = 3.125,(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以及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π=16/9的平方≈3.1605.

 

往后关于圆周率的研究列表如下:

1.阿基米德(前287–212 ),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

2.刘徽(公元263年),精确到小数点后3位

3.祖冲之(公元480年),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4.Madhava(1400年),精确到小数点后10位

5.牛顿(1665年),精确到小数点后16位

6. Machin(1706年),精确到小数点后100位

7.近藤茂(2010年),精确到小数点后5,000,000,000,000位

 

祖冲之

虽然数学家乐此不彼的希望把圆周率π计算的更精密,但其实际意义并不大。现代科技领域使用的圆周率值,有十几位就足够了。

1761年,瑞士科学家兰伯特证明了π是个无理数,π是无理数的证明。

 

即π不能表示为成两个整数之比(亦或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正是π为无理数的这一特殊性质,引起数学家对它的研究总是孜孜不倦,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π的一些著名恒等式。具体内容和点击相应链接进入观看视频.

    1. 号称最美“π公式”——欧拉恒等式。由著名数学家欧拉发现.

大数学家欧拉告诉你,如何这个圆周率等式只需要5分钟.

 

最美π公式

  1. Leibniz定理-一个看起来很漂亮,但是收敛超级慢的一个“π等式”,实用性很差

莱布尼茨定理证明

 

Leibniz定理

  1. 韦达“π等式”——最早关于π的一个展开式,根据正弦函数性质推导而来

最早“π等式”——证明

 

韦达“π等式”

  1. wallis公式-一个用自然数连接π的等式

    wallis公式 证明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