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作者是谁 雨中登泰山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雨中登泰山本文体裁是什么?

雨中登泰山本文体裁是散文。

《雨中登泰山》,散文。李健吾作。1961年发表。写作者登泰山时遇雨,而得以观赏到烟雨变幻中泰山的奇特风光。作品着笔于“雨中”,意在写登山的“雨趣”和雨中赏景的感受,并在写景抒情之中插引传说故事。

语言优美,情趣生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雨中登泰山分为三部分?

是的,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雨中登泰山》,散文。李健吾作。1961年发表。写作者登泰山时遇雨,而得以观赏到烟雨变幻中泰山的奇特风光。作品着笔于“雨中”,意在写登山的“雨趣”和雨中赏景的感受,并在写景抒情之中插引传说故事。

拓展资料

登泰山的梦想源于少年时代,虽然久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但真正触动我对泰山的向往是在初中时代。由于自幼对书画有一定兴趣,中学时经常去一个擅长书法的语文老师那里观摩涂鸦,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墨拓的“五岳真形图”,那浑厚的篆书图形着实对我来说非常神秘和吸引。

 

更神秘的是,老师对我说,这幅图可不是一般的篆书,是古人根据地理测量画出的类似现代地图等高线的图形,因此山中道人士等修炼之人都要随身带一张,说是有辟邪作用,实则在山中一旦迷路,具有引导逃生之用。老师又拿出地图比对泰山之形与这个有一定变化的篆书形状,竟那么神似,这无形增加了无限神秘色彩和我对登泰山的向神往。

 

然而真正让我对泰山产生向往的还是中学一篇“雨中登泰山”的散文,文章固然生动隽永,但最抓人眼球的是作者开篇就介绍了泰山的壮美,但描述自己一旦成行却“天公不作美”那几个字,整篇文章虽然有“天公不作美”的遗憾,但把雨中的泰山描写的淋漓尽致,令人神往。

也许世间万事皆有因果,也许是心理暗示,也许仅仅是巧合,没想到我的第一次登泰山竟然也是在雨中。

年近半百,游历过无数名山大川,欧美海外也游走过半,但机缘的关系唯独最向往的泰山却从来没见识过,临行前早上五点就醒了,难怪太太跟女儿说我兴奋到一晚上没睡好觉。

由于是会议间歇仅有的五个小时登山,早上一早便按计划线路前往。可惜天公不作美,出门不久天空便飘起了毛毛细雨,心中顿感遗憾,但想起“雨中登泰山”的美,不由又多了些许兴致。

远远眺望,薄雾笼罩下的泰山愈发崔巍,山体“青未了”的郁郁葱葱与不经意间突出的灰褐色平整的层岩配合的那么完美,这样的色彩搭配也只有在国画中才能看到。

 

由于时间紧,一进山门便加紧脚步。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红门,马回峰等耳熟能详的景点就像过电影一样在我们脚下一扫而过,过了峰回路转不久便来到了中天门,此时眼前豁然开朗,原先的爬山石阶路霎那间变成了平台,远处的南天门在烟雾中若隐若现,而岱顶则完全消失在云海中了。

一路走来,山道边郁郁葱葱,数百上千年的侧柏苍劲倔强,杨槐树伟岸峥嵘,白色的槐花洋洋洒洒,槐花香飘四溢,摩崖刻石遒劲恣意,仿佛一双双眼睛正注视着我们,同行的年轻人感慨道:这些树太伟大了,不知见过多少皇帝和文人骚客。

两个多小时的登山,汗水和雨水已经将浑身打湿,山上的温度也已骤降,但丝毫没有打消我们的游兴,于是坐缆车由中天门往南天门而行。缆车穿行山中,云雾渐浓,临近山顶,陡然光影全无,人车全部消失在云海中,甫达山顶,只闻人声鼎沸,而不见其人,能见度只一米开外,遂珊珊然结束行程,未遂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愿。

雨中登泰山,一路匆匆,返程路上一直在想其实登山路即人生路,我们为了登高望远一路攀登,却没有用心细细欣赏和品味行程中的每一个景色,虽然登到顶峰,但看到的景色往往又与想像中存在差距。虽然到达顶峰,但不管是否情愿,往往又是该走回头下山路的时候。因此,回程路上一直在想,人生路也应该不能目标性太强,应该重视当下,重在过程,不做过客,善待每一次相遇。

雨中登泰山,虽有遗憾,但呼吸了清新空气,锻炼了心肺功能,悟出了人生哲理,不能不说是一次难得的文化和精神之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