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是什么意思?
【放辟邪侈】【拼音】fàng pì xié chǐ【释义】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示例】然而民不知义,复迫困穷,~而入于罪者,非陛下陷之乎?(宋·程颐《上仁宗皇帝书》)
延伸阅读
及陷于罪的余是什么意思?
于:在。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指等到(他们)犯了罪。
这句话出自于先秦孟子及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
原文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译文
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
1、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放荡;邪辟,不老实)
2、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3、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4、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5、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
fang的四字成语?
1、放辟邪侈: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2、方寸不乱:方寸:指心。心绪不乱。形容人遇到特殊紧急的情况时能够从容镇定。
3、防患未萌:防止祸患于未发生之前。
4、放冷箭:乘人不备,放箭伤人。比喻暗中伤人。冷箭:暗箭。
5、 芳年华月:芳年:妙龄。指美好的年华。
齐桓晋文之事最后一段无不为已中已的意思?
已,通矣,语气词,啊的意思。
该句出自战国孟子的《孟子·滕文公上》。
原句: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释义:
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中的“放辟邪侈”是什么意思?《孟子》中?
【放辟邪侈】 【拼音】fàng pì xié chǐ 【释义】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示例】然而民不知义,复迫困穷,~而入于罪者,非陛下陷之乎?(宋·程颐《上仁宗皇帝书》)
放辟邪侈的读音?
放辟邪侈_成语解释【拼音】:fàng pì xié chǐ【释义】: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是什么意思?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如果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放荡邪僻、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没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的。
及陷於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是设下网罗陷害百姓。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抑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因此贤明的君主规定百姓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奉养他们的父母,下足以养活他们的妻子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