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志愿,看数据,你也能会(三)

上面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数据。
平行志愿:
在2012年,计划26,录取22,有4个征集计划,26=22+4大家都明白。
在2013年,计划26,录取26,有1个征集。家长们一定会有疑问,已经录取满了,怎么还会有征集的名额,如果仔细读了上篇的征集原因,你会相信存在这种可能性。
那么既然是通过征集录取的,怎么还叫一志?这就牵扯到如何定义一志愿,这就把前面讲的串联起来了。
录取的学生应该是通过平行志愿+征集+补录(我们先忽略补录,因为补录通常只是对专科学生),有的省份公布平行志愿(很多用一志愿表示)和征集。遗憾的是,考试院在整理数据的时候,比较含混,没有把征集考生的志愿统计清楚,而归到了一志。
志愿优先:
根据录取数据,征集会出现以下四种状况。
A:如果一个学校参加了征集,说明这个学校当年报考的人数不够。表明如果考生当年以一志愿,或者二志愿报考这个学校,只要上线,都是可以录取的。有的学校把征集人数作为一志愿录取人数;有的学校把征集人数作为二志愿录取人数;有的学校没有把征集人数算在录取人数中。
B:在所有没有参加征集的学校中,有的学校当年上线的人数不够多,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说明如果一志愿报考这个学校,上线就可以录取,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在数据中出现过这些现象,上线人数不足,最后学校没有录满,而且上线人数中有部分人也没有被录取,合理的解释是部分考生不服从调剂等原因,学校最终没有录取这些学生。还有一部分学校,最终没有录满,但是也没有录取二志愿考生,也没有参加征集,造成这种情况,可能是没有人二志愿报考这个学校。
C:在所有没有参加征集的学校中,有的学校当年上线的人数不够多,这个学校最终通过二志愿考生录取满了,有一些名校就有这种情况。还发现过有的学校,上线只有10个人,最终录取了11个一志愿考生。第11个学生既不是来自二志愿,也不是来自征集。真实的情况只有高校才能解释清楚。
D:在上线人数大于计划人数的学校中,会因为部分考生不符合录取条件,使得一志愿人数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的学校就不再录取学生了,也就不录取二志愿考生。因此没有录满,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这个学校报考人数不够。
低分逆袭、不浪费分数,这是我解释征集的理由。
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往往会看到想报考的院校,所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的成绩和自己的成绩相仿,就报考了。建议大家尽量参考高考报名软件提供的录取排名范围,选择匹配自己排名的院校。
报考的时候,先考虑你的成绩能不能达到想报考院校的批次线;其次判断这个学校的录取排名,我们所看的是录取线(很可能低于批次线),把录取线换算成排名后参照报考。
这就需要清楚一个和录取线密切相关的概念“大小年”。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