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知道我女儿上的国际学校,好多朋友私信来问,你们还准备去美国上大学吗?要不要改方向呢?
不如一起回答吧。
其实她到现在也没什么大学的目标,我也没有。我们学的IB体系,几乎全世界大学都招。
但是如何看待美国,这一批娃,恐怕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来说说女儿和美国的几次接触吧。
因为我们小时候在英国住过三年,回北京以后总有人来问她,你是喜欢中国还是英国?
这个问题,问的人其实内心有倾向的。大多数是以同情心理,认为孩子从外国回来一定难以适应。
从小她就回避答,这个娃很早熟,她说:“那些人不是真的想知道的。大人问小孩子几岁,小孩子回答了,然后大人就没有第二句了。”
来,说回美国。
年轻人的成长包括看世界,看世界就要包括去了解世界第一强大的国家,所以美国一直是在旅行清单上。
女儿第一次去美国,是有老师带着,冬天去德州一个教会学校插班学习三周,住在寄宿家庭家里。我懒,没有搞美国签证,想着这样她自己去就好,我又没有什么必要去。
当时想冬天嘛,南方暖和。土老冒的州,教会学校,还是安全。
没想到啊没想到,她对美国的印象成了:“特别没意思,去个超市,开车一小时,去打保龄球,又开车一小时!”寄宿家庭对她很好,她其实跟人家的女儿和狗也玩得很好,但是回来鄙视说:“他们早饭就给我吃brownie,太不健康了。”
她小时候在伦敦上过两年小学,也不知道那位英国老师跟她讲:“美国人没有历史的。”
这点傲娇,竟然还带着,对美国印象特别不好。
第二次,我想,去个大城市的夏校吧,看看高楼大厦。
有一年夏天去了西雅图的一个城市里的中学的夏校,我也没偷懒,自己办了签证,结束时候去接她,然后多玩一礼拜。
西雅图要繁华得多。
我们都非常喜欢轻松的派克市场,在楼上,忽然发现巴掌大的屋顶小花园,真的好小,花坛和公共座位曲径通幽。
有涂了黑板漆的猪,猪鼻子挂着篮子,篮子里是粉笔,欢迎游客用粉笔涂鸦。
市场是热门景点,都是游客,不是居民,大家拥挤但有序。
妞突然问:“如果这在中国,会怎么样?”
她说,会有孩子大喊大叫家长也不管,边上餐厅就没法放户外座位;会有人把粉笔扔地上,踩到也不管,甚至偷粉笔,破坏篮子;会有孩子一涂就停不下来,把边上别的孩子刚画的破坏掉,然后前面的孩子就急哭了;会有孩子扑上去玩,然后家长尖叫太脏了把孩子拖走;地上公用的小狗水盆会被踢到,植物的果子会被摘了……她说,反正中国人很难优雅地玩。
看,就算我们家这样不怎么讲民族凝聚力的家庭,孩子也会自动认同身份的,这是很自然的事。
她内心在比较观察,为中国的种种不够美好而遗憾。
下午,我们在本地人多过游客的另一广场瘫的时候,陆续出现好些流浪汉。
有喝多了愤世嫉俗喊骂的,有对游客作秀嘚瑟的,有横在喷泉入口半裸横陈的,最恶心是一个浑身血斑流脓,来我们面前要吃的。
妞问:“为什么英国的流浪汉都安静着,好像过得不好挺惭愧的,这里的那么奔放?!”
显然被干扰到了,她有点害怕。我说要走开十米去拍照,她开玩笑说,只要我不被kidnap ,就在这里等你。——是夏令营的规则,学生可以出门逛街但必须三人以上结伴,老师半开玩笑地说,那是为了有人被绑架的话别人可以求救。
在西雅图我带着她每个区都看了一遍,郊区微软附近优雅的港湾,大桥下比较嬉皮的街头很多艺术品的区域,湖边高级大宅和牡蛎吧,港口用大雕塑撑起的新区,还有黑人很多彩虹旗很多的capital hill,就是前不久被暴乱占领那片地方。
几天里聊了很多。关于自由和责任,边界,集中制度的效率和局限,华盛顿和秦王,甚至耶稣与孔子的不同,海洋文明和农耕文明,等等,有的没的,我也不懂的就说不懂。
第二次,算是对美国有了比较具体的印象。
奇胡利璀璨张扬的艺术品,盖茨基金会漂亮的成绩单,宏伟的雷尼尔山,壮观的波音工厂,是美国。
挪步靠近乞讨的吸毒者,走在街上要注意人身安全,夜行和凌晨不能去一些隐蔽的花园,也是美国。
第三次,是去了东部波士顿附近的私立学校,也是她先去,我再去接了她,一起去纽约。
这一次年纪大了,她对学术和纪律有了更多要求。她对美国的抱怨,变成了“老师上课不准时”。
女儿自己想明白一件事,以后就算去美国上大学,也会面临着许多中国孩子一起交际的场景。中国学生真的太多了。
这一次她的烦恼来自于中国小伙伴们周末都不愿意去游乐园,而是去奥莱购物。“我就像个直男,在给她们看包!”
私立学校的圈子感,她也很敏感地感受到了。这个夏校共五周,因为中国放假晚,她是去后面三周,老师对她艺术作品的评价没有一个缺点,只是说再完善得时间多一点就好,并且没给五分。女儿说,看看呀,这就是嫌弃我没参加五周全部的课呗。她认为在貌似客气鼓励的氛围里,是有潜规则的。“玩五周的人是一个圈子。”
我们一起去纽约,在惠特尼美术馆,夏天有当年度新锐艺术家展。她指着一幅画跟我说:“你看,这幅画,如果不是黑人画的,可能就没资格挂在这儿。”
我们在纽约玩挺开心,少了上一次在西雅图打开视野那种讨论,多了休息,随意感受,夜里在百老汇看戏,看完出来半夜还能坐地铁,并没有感到不安全。
是的,跟预想的不一样,纽约市中心并没有西雅图市中心那种夜晚不能出门的压力。我们住在上东的最北,马马虎虎的普通人公寓,房东说,纽约街上到处是“奇怪的人”,但他们不会走向你的。
有一天夜里,我们看完戏,地铁站出来走回公寓的路上,默契地嗨走,跳舞。闺女说,啊!现在别人看我们,也是“奇怪的人”吧!
啰嗦这么多,我想说,美国好不好?这个问题真的,有必要有统一答案吗?
我感受到的,我女儿感受到的,都不一样。
她差个几岁,感受到的,也不一样。
旅行还是工作或者生活,又不一样。
无论哪片土地,不过是生活的载体。
要锻炼出就地都能发芽开花的能力,才重要。
面试时候有个重要技巧,就是回答问题不能只有短句子,要尽量全面。但我们自己却经常这样简单化地处理问题:
中美关系不好了,不能去留学了。
学费涨了,留学不划算了,不能去留学了。
又或者,我也听有人说,几十年来出国留学的没有后悔过,要长进还是要出去。
抛开剂量谈疗效?
每个家庭那么不一样,能不能别要统一答案?
不是说逛逛海滩,玩玩游乐园,就能鼓励孩子出国留学的。他们这一代已经不至于被外国的物质条件所诱惑了。
还要不要去美国留学的问题,我觉得并没有“大学到底要学什么”重要。寻找到人生的动力才最重要。
任何爱,都不要仅仅是出自依恋。比如我离开了咸菜就没法吃饭,你就被咸菜绑架了。
只有在自由地状态下,才会滋生出有担当的爱。
免于恐惧,乐于付出,爱国或爱人,大致都不会差太多。
我希望到选大学的那一天,她选的是专业方向,能自己去查学校的学术水平,教师的背景,能衡量比较性价比,能考虑地理或别的因素,能理解不同学校的文化差异。而不是
——我看了一个电影所以我要去那里
——它是排名第一所以我梦想去那里
嘁嘁喳喳女生班
陪伴与吐槽 分享心头好
维纳斯与雅典娜
不同的我们在一起
这是文化策划人郝燕女士的号
写作是她的第N份兼职
排在
养娃办演出戏剧教育
搞展览 做活动 公共艺术服务
以及带货 之后
往期阅读看二手房成了我最近的奇葩快乐源泉你这么女权,谈恋爱时候会跟男朋友怎么说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