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代性?

作者简介
张华,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委员,《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曾出版《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等多部专著。
一直以来,“现代性”概念长期受到学术界高度关注,不同学科、不同思想派别、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现代性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其具体内容的描述也是千差万别。但是,我们至少在一点上可以达成共识,即现代性是一种精神理念或思想形态。马克斯?韦伯就是通过将“现代性”一词放在与之密切相关的另外几个同根词—— “现代”、“现代化”和“现代主义”—— 一起加以比较甄别来确定现代性的特殊性质的。
韦伯认为,现代社会结构特质的生成过程,就是理性化的过程。依据他的观点,理性化和合理性是区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关键:所谓现代化就是理性化,而“现代性”则是“合理性”。这种解释经哈贝马斯、约翰?威尔森等现代性问题专家的发展和阐释,形成一种较为通行的观点:“现代”是一个相对于“古老”、“传统”而言的时空概念,因而是随时间而变迁的;“现代化”主要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指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之后西方世界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体系;“现代主义” 则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个特定的文学艺术流派扩大为泛指所有精神文化生产领域;而“现代性”则更多地用来指称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现代主义背后所共有的哲学或形而上学基础理念,是一种精神的或意识形态的力量。因而,在更多时候人们倾向于在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现代性”,以之涵盖“现代化”和“现代主义”,把这二者视为“现代性”精神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表现方式。显然,“现代性”与时间意义上的“现代”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时间性的“现代”是一个恒久地发生着的事情,每个历史时代相对于该时代的人来说都是“现代”,如果仅仅从时间维度去把握现代性概念,就失去了它的特定内涵。
在某次座谈会上,有学界朋友把西方马丁?路德新教改革视为“现代”的起源和分界点,把自由视为“现代性”的最根本特征,把美国视为“现代社会”的代表,并将“现代”等同于“先进”。我不反对对“现代性”进行多元的开放式理解,但我认为把“现代的”等同于“好的”是不全面的看法。其实,“现代性”是以“现代性问题”或“现代性危机”的面貌而吸引思想学术界的全力关注的。现代性之所以成为思想学术界的关键词,就在于它是一个问题丛生的领域。现代社会问题太多,以至于吉登斯将现代社会称之为“风险社会”,最严重的就是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失范,价值虚无化。物质和技术层面上的“现代化”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一些灾难性后果,比如大气污染、生态破坏、核废料等等,而“现代化”代表性产物——汽车,却成为现代社会“杀人”最多的单项发明。如果回顾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等“现代产物”蹂躏我中华大地的历史,“现代性”则更是肮脏的。
应该重温,上世纪末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呼吁: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今,社会越向前发展,人们就越惊讶地发现,运用中国传统智慧更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很多矛盾和冲突。
生活
岂止于美
长按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