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衣下裳什么意思 上衣和下裳分别代表什么

上衣下裳什么意思?

衣裳(shang,轻声)是今称,指上衣。古代读衣裳(chang,阳平),指上衣下裳(“裳”亦常写为“常”),最早见于《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衣裳,“上曰衣,下曰裳”,《诗经》有“绿衣黄裳”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之句。《说文》释:“常(裳),下帬(裙)也。”可见,裳是古人下身穿的类似裙子的纺织物

延伸阅读

上衣下裳和深衣的区别?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了,适用于各种场所和各种年纪。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上衣下裳,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等。我们可以把上衣下裳当作日常服饰,毕竟身着上衣下裳行动方便,你可以从事各种其他活动。

深衣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深衣制有曲裾,最近流行的马王堆辛追夫人汉服就是深衣制,不过现在深衣一般是作为礼服穿着。

汉服三部曲是啥?

汉服三部曲是:深衣制、上衣下裳制、襦裙制三种形制类型。

一、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

二、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

三、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

离骚中描写上衣下裳是哪一句?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出自战国屈原《离骚》。

“ 衣”、“裳”,古时上衣为衣,下衣为裳。

我要用芳馨的芰荷制成上衫,用漂亮的芙蓉缀成下裳。诗句写出诗人要离开当时的政治斗争,在归隐中服洁自芳,独善其身。芰荷、芙蓉既为香花,同时也象征了作者美好的人格。

上衣下裳是谁开创的?

上衣下裳最初的设计者是黄帝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传统服饰的形制,最初的设计者是黄帝。根据《周易》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上衣对应天,下裳对应地,不仅如此,颜色也对应一些自然万物,体现着古人的宇宙观。”

在古代很多朝代,服饰的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官员必须要穿符合自己身份的颜色的衣服,如果“乱穿衣”就是越级,一不小心就会遭到十分严格的惩处。

上衣下裳是词语吗?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形成。上衣下裳制的服装在后来又被称为“短打”。因为其便于劳作,多为劳动人民所穿。

“上衣下裳”的历史和演化

商朝时期,据考证,已出现上衣下裳制,分为常服和礼服。那时,袖较短,裳较窄。

西周时,常服仍以上衣下裳为主流。衣裳的款式不变,但逐渐变宽,且袖日趋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

春秋战国时,常服、礼服依旧是上衣下裳制,日趋精美。大袖在此时只用做礼服。

秦汉时,民间常服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汉服体系中的第2个款式)并存,只不过深衣已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此时裳较之前朝更加宽大。

魏晋时,常服中的上衣下裳装束已不受人们所宠爱。由于受一部分思潮影响,衣裳日趋宽大飘逸,袖也多变为魏晋风骨式的敞口。

隋唐五代仍有,但已式微。

“上衣下裳”是什么意思呢?

“上衣下裳”——上穿衣下穿裳,裳即是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的人形陶器证明,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制早在商代就已经形成。

中国传统中上下服装意味什么?

中国传统中上下服装,就是上衣下裳,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这种服装是源于古人对于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一种服装制式,表达对是天人合一,即上衣象征乾,下裳象征坤,人为其中,表示敬畏天地的意思。垂衣裳何以天下治,上衣下裳就是这么来的。

上衣和下裳的区别?

上衣下裳,裳就是裙子,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是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根据古代文献显示,在商代就已经形成。这种服装真是实际上是源于古人对于天地的崇拜而产生的一种服装制式。表达出的是天人合一。即上衣象征乾,下裳象征坤,也就是分别象征着天地的意思。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