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科塔维奇的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共创作约150部作品,代表作品有:第一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七(列宁格勒)交响曲、第十交响曲、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第十三交响曲;清唱剧《森林之歌》、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祖国》;无伴奏合唱《十首诗》;声乐套曲《犹太民间诗选》;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即《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管弦乐《节日序曲》;轻歌剧《莫斯科的李花村》;钢琴五重奏及大量电影音乐等。
肖斯塔科维奇是什么流派?
1927年后,二十世纪20—30年代末写了大量不同体裁、内容的作品。卫国战争开始不久所创作的第七交响曲以强烈对立的音乐形象。表现了苏联人民与法西斯的搏战,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他曾用常规的艺术手段表现革命和建设的新题材,音乐明亮、清新,受到了普遍赞扬。1957、1962年先后因《第十交响曲》和《第十三交响曲》的问世而引起过争论,196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0—1968年任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理事会第一书记;曾任苏联第6~9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65年获艺术科学博士学位。
拓展资料
肖斯塔科维奇(Дмитрий Дмитриеич Щостакович,1906—1975)
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以后,苏联的音乐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派别,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而俄国(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在这时则主张要重视创作手法的更新,注重现实主义的音乐创作,并对这个阶段的音乐做出了有力的探索,推动了前苏联音乐的发展。
肖斯塔科维奇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位化学工程师,母亲曾是音乐学院钢琴专业的学生,她对肖斯塔科维奇的启蒙于9 岁时教授他学习钢琴,之后,又送他进入了格利亚塞尔音乐学校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生涯开始较早,11 岁时即有一批作品产生。由于肖斯塔科维奇在幼年时期经历了俄国二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这使他早期的作品如《自由颂》、《纪念革命烈士的葬礼进行曲》等,都带有这方面的鲜明特点。13 岁时,肖斯塔科维奇进入了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尼古拉耶夫、什坦伯和格拉诺夫等名师学习钢琴与作曲。在学校里,他接触到了一些音乐大师的作品,并对音乐家马勒、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法国“六人团”等的创作很感兴趣,这使他的创作天赋被激发出来,在毕业前写出了 10 部作品,其中有歌剧、钢琴曲和交响曲等。肖斯塔科维奇的毕业作品为《第一钢琴交响曲》,这部作品很优秀,曾一度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注意。1927 年,21 岁的肖斯塔科维奇参加了第一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而获奖项,从此,他走上了自己辉煌的音乐创作道路。
肖斯塔科维奇
在肖斯塔科维奇 36 岁以前,是他充满了对音乐创作的探索时期。这个时期,他广泛借鉴本国与西方现代音乐流派的艺术经验和创作手法,力图创造出一种新技法、新风格,并与当时的革命形势紧密结合,这些让他渐渐成为一个现实主义作曲家。那个时期,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体裁广泛,具有积极的社会因素,其中戏剧音乐占有很大比例,如歌剧、舞剧、话剧配乐以及电影音乐等。
肖斯塔科维奇一生创作歌剧仅有两部,对第一部歌剧《鼻子》(1928)的创作,由于受到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影响较大,加上他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意向,使他对这部剧使用了极端实验性的创作手法。歌剧《鼻子》的题材来自于果戈理的短篇小说,为三幕歌剧,作品以怪诞而富于讽刺意味的手法,以幽默而离奇的故事情节,再现了果戈理原著的幻想形象,讽刺对象为社会上市侩的势利主义。尽管《鼻子》的情节有点异想天开,高深的作曲技法也让观众有着不知所措之感,但它的音乐是活生生的,充满了活力,尤其是在管弦乐配器上富有特色,有的地方可以说妙趣横生、效果奇特。此作品于 1930 年 1 月 18 日在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的马路易剧院首演,演出后舆论界的评论也是毁多于誉。直到 1970年,这部歌剧才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和肯定。
1932 年,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又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创作完成,这是一部发扬俄罗斯歌剧精神和表现方法的四幕九场歌剧,作品取材于俄国作家列斯科夫的同名小说。《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可以说精美无比,内容描写了富商之妻卡捷琳娜由于同丈夫不和及受到公公横加管制,在生活寂寞与无奈之下同男仆谢尔契相好,并以毒药害死了公公和丈夫。事发后,卡捷琳娜被放逐到西伯利亚。谢尔契则又去另寻新欢,后被处于悲愤中的卡捷琳娜溺死,而自己也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这部歌剧从表面上看好像描写了一个婚外恋以致自取灭亡的故事,实则是对社会中所含有的黑暗面以及对人性的不尊重和扭曲所进行的一种揭露和控诉。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这部歌剧时,使用了戏剧的、抒情的和对轻歌剧风格的模仿,他利用各种手法来达到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刻画,将人物性格放在对比中达到深刻的表现,使这部剧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性色彩。
《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这部被作者自称为“讽刺悲剧”的作品,于 1934 年 1 月首演于列宁格勒(即圣彼得堡),演出之后博得了观众的高度赞赏,被誉为是一部杰作,两年之内就在欧美五个国家上演。然而,当时由于斯大林对此剧不看好,从而引起了苏维埃国家对这部剧音乐的批判。批判者说肖斯塔科维奇忽视听众要求,陷入了形式主义,并严厉地指责作品是“粗糙的、原始的、庸俗的”,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痉挛的、癫痫的音乐”([苏]日丹诺夫:《在联共(布)中央召开的苏联音乐工作者会议上的开幕词》,载《苏联文学艺术问题》,第 99 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年版。)。可的看出,在特定时期的苏维埃国家,政治上出了问题是很可怕的,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肖斯塔科维奇可以说惶惶不可终日,而这部歌剧也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上演。以后,肖斯塔科维奇对此剧又作了部分修改,终于在 1963 年 1 月 8 日于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聂米罗维奇 – 丹钦柯音乐剧院举行了演出。
确切地说,肖斯塔科维奇着手创作的歌剧有四部,其中歌剧《赌徒》是他曾经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所创作,但最终没有完成。他还写了比较通俗的轻歌剧《莫斯科的李花村》(1958)。此外,肖斯塔科维奇以简朴、易于听众接受的手法创作出清唱剧《森林之歌》(1949)、康塔塔《阳光照耀着我们祖国》(1952)等。他还以比较复杂、抽象的音乐语言,创作出了一些器乐作品。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的音乐还涉及舞剧,如《黄金时代》(1930)和《螺丝钉》(1931)等,都是通过芭蕾来反映当代生活。
肖斯塔科维奇当属在苏维埃政权下培养起来的一代作曲家,他的社会经历和对革命的了解,使他的音乐充满了时代特色,如他的《第二交响曲“献给十月”》(1927)、《第三交响曲“五一”》(1929)、《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1941)等,无不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声音。肖斯塔科维奇同时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各种音乐体裁,共写有 15首交响曲、6 部器乐协奏曲、11 部组曲,15 部弦乐四重奏、2 部歌剧、4 部舞剧,以及电影音乐、清唱剧和大量的声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以多体裁、多手法的创作,赢得了世界性声誉。
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天才作曲家,他在强调音乐创作思想性的同时,善于运用各种创作手段,在与传统保持密切联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艺术革新,努力地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现实主义内容、现代音乐的作曲技法结合起来,其大胆新颖的和声、绚丽多彩的配器、精致奇异的效果、深刻的思想表现,使他的作品以崭新而独特的艺术面貌,展现出了其多彩性和自成一家的鲜明特征。作为 20世纪现代音乐中具有独特影响的作曲家,面对产生在这个世纪众多的音乐流派,肖斯塔科维奇很难归类到某一种流派当中,他以博采众长的方式方法,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传统、现代是肖斯塔科维奇结合运用的手法,故而将他放在新古典主义一节中予以介绍。
除了作曲方面,肖斯塔科维奇还有着丰富的教学活动,他培养出了一批苏联当代作曲家,从而获得过世界许多著名音乐学府授予的荣誉称号。在他 60 岁生日之时,苏联当局也以他在音乐方面的贡献而授予他“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光荣称号。